孙 正
(1.天津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2.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44)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我国劳动人口与流动人口相继出现拐点,同时财政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劳动力供给与流动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必然也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带来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劳动力人口结构以及流动人口流向的变化到底会弱化还是改善财政可持续性?过去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人口结构变迁是其背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人口自然结构、经济社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有什么异同?各自的渠道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国外学者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主要基于非蓬齐博弈条件、Buiter-Blanchard的基本分析两大框架。部分学者从财政平衡的视角对财政可持续展开研究,相对于永久性的财政支出,暂时性的财政支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不大[1-3]。政府在日常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注意财政支出、政府债务的周期波动性,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实行预算管理的硬约束。也有学者认为政府虽然不能做到单个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平衡,但可以保持跨期预算平衡,保证一段时期内政府预算具有可持续性。在跨期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约束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保证跨期预算年度内,政府债务与财政赤字的平衡性[4-6]。Andersen实证分析了西方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7]。
国内学者更为关注政府过度投资、预算软约束、地方债务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同时注意理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地方政府要实行预算硬约束,防止过度投资引起财政支出边际收益下降,降低财政可持续性[8-9]。龚锋和余锦亮在我国人口结构变迁背景下,重点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下降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10]。国内学者关于人口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可谓广泛,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国际贸易以及房价等的影响。一是在人口结构转变框架下,有研究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视角研究人口结构变迁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11-13]。二是运用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有研究探讨了我国人口结构变迁对住房需求的影响,认为中国的住房需求和人口年龄结构高度相关,并预测了人口结构变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14-17]。三是运用代际核算体系考察人口结构转变对我国储蓄率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人口因素与国民储蓄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18-20]。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有研究证实了人口结构变迁与国际贸易、国家资本流动之间存在内在经济逻辑[21-24]。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时间跨度长,国内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几乎很少有学者从人口结构变迁视角,系统全面考察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本文从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考察人口因素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并提出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依据。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第一,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发现人口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同时理清了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视角。第二,依据我国现实国情,构建合适的财政可持续性指标,实证分析人口自然结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经济逻辑。鉴于人口结构变迁特别是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同时考察人口结构变迁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外溢性”。
从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人口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人口结构的迅速转变,特别是劳动力人口拐点的出现,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总量的变化带来财政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量的变化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与福利开支,进而影响到财政可持续性。本部分主要从人口自然结构变迁与人口社会经济结构两个视角探讨其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理论视角。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的人口结构带来了极大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为中国家庭人口自然结构突出表现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实际上,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6.96%,基本上达到了联合国提出的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5]。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比重快速攀升。依据中国人口和就业年鉴(2018)数据,截止到2016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80%;中国家庭规模也从2000年的户均3.46人减少为2015年的户均3.10人[26]。另外,中国一直执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小孩抚养时间与经济成本的极大上升、社会生活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较大的下降。依据中国人口和就业年鉴(2018)数据,中国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21.06‰迅速降低到12.95‰,中国14岁以下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22.69%下降到2016年16.64%[26]。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倒“U型”增长,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70.15%提高到2010年的74.5%,这之后中国劳动力人口开始出现拐点,到2016年下降为72.56%[26]。第二个层面为中国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出现非常大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从业人口、人口学历结构、人口的城市化以及人口迁移等几个层面上的变化。
现实中,人口结构特别是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主要从人口自然结构与人口经济社会结构两个视角考察其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1)人口自然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人口自然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生育和寿命。经济增长与政府的财政状况会影响到生育和寿命,同样,生育和寿命也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和未来的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包括少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最终决定了人口结构。图1为人口自然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2002~2015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年人口抚养比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
人口自然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人口自然结构具有周期性与重复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社会必将到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老年抚养比上升会带来两方面的效应:首先,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老年人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快速下降,从而带来家庭与社会储蓄率的降低,不利于扩大社会总消费,造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下降,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最终带来财政可持续性的变化[27]。另一方面,从国际惯例看,由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储蓄率下降,不利于国家整体财富的积累。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减少财政支出是很困难的,为了维持必要的财政支出,政府必然举债和扩大财政赤字,进而带来财政可持续能力的下降[28]。第二,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国际社会上公认维持一个社会稳定人口总量的妇女平均生育人口为2.1个,我国由于多年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并不高。虽然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是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并不高,也就是说近年来我国少年人口抚养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短期来看,少年抚养比的下降,可以提高家庭和社会的储蓄率,减少家庭和社会的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财政可持续性[29]。从长期来看,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造成人口红利的消失,使社会未来财富创造能力下降,使经济发展丧失潜力,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降低财政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从短期来看少年抚养比的下降会带来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提高,少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此二者的强弱。第三,人口自然结构的变迁也会影响到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客观来看,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少年抚养比的下降,标志着整个社会适龄生育妇女人数的急剧下降,使整个社会的生育意愿下降。从主观上来看,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包括传统“养儿防老”等观念的消失,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妇女更倾向于少生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妇女的生育意愿。妇女生育意愿的下降进一步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少年抚养比,形成生育意愿与少年抚养比同时下降的恶性循环,循环往复最终影响到财政可持续性[30]。
图1 人口自然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
(2)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本文对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考察主要分为人口经济结构与人口社会结构两个层面。相对于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不仅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人力资本积累与迁移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上。衡量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受教育年限[31],人力资本积累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加,带来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大量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驱动国家长期的财政投入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短时期内会带来政府财政支出的持续增加,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开始显现,可以说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伴随着经济快速高质量的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加,进而有利于改善财政可持续性[32]。其次体现在人力资本迁移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上。人力资本迁移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重新分配,使劳动力从生产效率低的地区迁移到生产效率高的地区,优化了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对于人力资本迁入地来说,当地政府没有付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原始财政投入,却分享了人力资本迁移所带来的红利,提高了当地人力资本的存量,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迁入人口没有享受到足够的社会福利,变相地减少了迁入地的人均财政支出,这种净人口流入创造了社会净财富,有利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改善迁入地的财政可持续性。对于人力资本迁出地来说,为了提高本地人力资本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没有分享人力资本提高所带来的红利。也就是说,对于人力资本迁出地来说,财政收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而不利于迁出地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33]。
在人口经济社会结构改变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第二个层面上,首先,表现为城市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产生规模效应,增强了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加快,需要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教育、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扩张,不利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城市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此二者的强弱关系[34-35]。其次,表现为人口产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不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的变动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动具有直接影响,二、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不一样,随着不同产业之间从业人口的变动,必然导致二、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改变,造成财政收入的直接变化,进而带来财政可持续性的变化[36]。
在前述分析人口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内在经济逻辑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我国30个省份(限于数据所得,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首先构建人口结构变迁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静态模型。依据前述分析与逻辑推演,本文将个体效应从人口结构变量里面独立出来,以更清晰地反映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为更好地跟踪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我们将人口结构变量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与人口经济社会结构两个层面来考虑。设定如下模型:
(1)
其中,pstrit表示i地区在t年份的人口结构变量,fis-sisit是表示被解释变量财政可持续性,Xit为控制变量组。ρi和νt分别为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主要是控制地区与时间对计量检验结果的影响。εit为残差项。考虑到人口结构变迁变量中,特别是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性,不但对邻近省份产生外溢性,对其他省份也会产生外部性。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是动态滞后的。所以,我们考虑在上述模型设置的基础上,在计量模型中加入空间权重矩阵来衡量人口结构变迁的外溢性。空间权重矩阵swmit为n×n阶矩阵,矩阵元素以各省级单位省会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出,对角线元素为0。构造如下动态扩展计量模型:
(2)
(1)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计算主要是依据Giammarioli文中方法,需要获取各个样本单位的政府债务率以及长期累积财政盈余数据[37]。由于地方政府数据的不公开性,获取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将具体算法调整如下:
(3)
公式(3)中,fis-susit为财政可持续性变量,表示当地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程度,其取值越大,表示财政可持续性越好;如果取值为负,则说明本省当年度财政可持续比较差。其中,fissurit表示i省份从第t年开始累积的财政盈余额。bit为i省份第t年的债务负担率数据。gdpit为i省份第t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pvit为i省份第t年开始累积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现值总额。revt+i和expt+i分别表示各个省级单位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r表示社会折现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一版)》的规定,将1998~2003年区间定为10%,将2003~2006年区间定为12%,2007~2015年区间定为8%。另外,为了从多个维度上考察财政可持续性,我们同时选择各个省级单位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revgit)作为被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模型中变量pstrit为核心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自然结构,包含老年抚养比(odepit)和少年抚养比(jdepit)两个变量;第二部分为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包含二产从业人口比重(s-indit)、三产从业人口比重(t-indit)、人力资本(humcit)、城市化(urbit)、人口迁移(migrit)5个变量。通过上述两个维度全面考察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其他控制变量:同时考虑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其他系统性因素,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经济类4个控制变量:利用外资水平(fdiit)、固定资产投资比率(faiit)、经济开放度(eoit)、经济发展程度(rgdpit)。第二部分金融类3个控制变量:通货膨胀率(inflit)、有效汇率(exchit)和有效利率(inteit)。第三部分其他控制变量:政府规模(govsit),参考Alesina和Wacziarg的定义,利用政府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38];人口密度(pdenit)。表1是对各主要变量的说明。
表1 主要变量说明
注:变量为作者定义。
(2)数据来源
由于本文主要考察人口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经济逻辑,样本区间为2004~2015年,共12个年度数据,选取30个省份(限于数据所得,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另外,部分变量个别年份的数据存在缺失,所以本文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少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人力资本、人口迁移等4个变量主要依据《中国劳动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获取。二产从业人口、三产从业人口、城市化3个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30个省级单位的统计年鉴以及wind数据库整理获得。财政可持续性变量、控制变量组数据主要通过《中国工业经济年鉴》《中国劳动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税务年鉴》、wind数据库、北大CCER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官方网站整理获得。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依据1995~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等整理。
(3)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是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异方差,本文按照表1中的要求对变量进行了处理。包括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表2统计性描述结果表明,从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小来看,少年抚养比均值为老年抚养比均值的两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均值大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的均值。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接近9%。
本文实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鉴于人口结构变迁特别是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外溢性,第二部分引入空间权重变量考察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估计方法主要是采用动态系统GMM方法。
表3 人口自然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初步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数字为T统计量,***、**和*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1)基准检验
本部分为实证分析的第一部分,表3报告了人口自然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初步分析结果,方程(1)~(3)被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方程(4)~(6)被解释变量为财政可持续性。为了降低遗漏变量给回归结果带来的偏差,我们在回归分析中控制了时间、地区固定效应,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系数显著性的影响,回归结果是经过异方差调整后的t统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被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还是在财政可持续性的回归方程中,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系数显著为正。人口自然结构变量中少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均与财政可持续性变量显著相关。其中,老年抚养比与财政可持续性呈现负相关关系,少年抚养比与财政可持续性呈现正相关关系。从系数大小来看,相对于财政可持续性变量,人口自然结构两个变量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更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随着老年抚养比的增大,相应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补助支出增加,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老年人口与少年人口不能参加劳动,没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两者叠加带来财政可持续性的持续恶化。少年抚养比的增大带来了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变化,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扩建校舍,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全民素养的提升,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投入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从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现实来看,基本上是由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负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经费又占了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较大比例。另外,从我国各类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对比来看,义务教育类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又快于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速度。因此,从短期来看,少年抚养比的增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的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口综合素质较高,创造财富的能力更强,从而有利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改善。少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取决于此二者的强弱,少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这说明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依据表3可知,所有控制变量中只有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密度、以及通货膨胀率3个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化程度、引进外资规模、有效利率、有效汇率以及政府规模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化程度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入,依托于工业产值的增值税收入增加,扩大了当地政府税源,增加了政府税收收入,改善了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经济开放度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负面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加,地方政府的出口退税负担加重,不利于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有效利率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负向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为,有效利率的提高增加了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提高企业贷款的利息支出,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扩张,降低了地方经济活力。高等教育程度的提高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加,提高了整个劳动力群体的综合素质,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地方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改善财政可持续性。限于篇幅,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不再赘述。
(2)人口自然结构的溢出效应
鉴于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交流。因此,我们考虑运用空间权重矩阵调整以后的人口自然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溢出效应”。表4为经过空间权重矩阵调整以后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少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老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其中,少年抚养比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通过对比方程(1)~(3)与方程(4)~(6)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被解释变量为财政可持续性的方程,少年抚养比变量的“溢出效应”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更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口基本上退出劳动力队伍,所以不再具有外溢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少年人口在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后,具有比较强的流动性,相对于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来说,所从事的行业也具有更强的外溢效应,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影响也更大。
表4 人口自然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进一步分析结果
(1)基准估计
前面我们对人口自然结构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本部分我们重点考察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表5中方程(1)~(3)被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方程(4)~(6)被解释变量为财政可持续性。
表5 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初步估计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财政可持续性变量滞后一期变量系数为正,这说明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比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量中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人力资本、城市化、人口迁移等5个变量都与财政可持续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显著相关。其中,第二产业占比对财政可持续性变动具有负向影响,第三产业占比、人力资本、城市化、人口迁移4个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的影响。从系数的大小来看,相对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第二产业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向影响更大;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财政可持续性两个变量的影响程度相似。人力资本、城市化、人口迁移3个变量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程度更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比较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的增加总体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比较大,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随着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综合素质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科技含量也在增加,从而有利于政府增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教育、医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城市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政府收入的增加,两者叠加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因此有利于财政可持续水平的改善。人口迁移属于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有利于政府收入的增加。在控制变量方面,通过对比发现,控制变量的分析结果与表3实证结果基本一致,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2)人口社会结构的溢出效应
通过前述人口结构变迁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理可知,人口结构变迁的外溢效应,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外溢效应来实现的。表6为经过空间权重矩阵调整以后的样本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人力资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5个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比、城市化两个变量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人力资本、人口迁移3个变量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通过对比方程(1)~(3)与方程(4)~(6)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被解释变量为财政可持续性的方程,在被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的方程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人力资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5个变量的溢出效应更大。
表6 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进一步估计结果
(3)稳健性估计
本文主要是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样本区间为1998~2015年。各变量主要为宏观数据,单一面板的分析可能会导致潜在误差,即使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加入也无法消除,外加经济惯性也可能引致变量序列的相关性。参考褚玉春、刘建平研究做法[39],将公式(1)的各变量做差分,所有变量除了inteit、exchit、inflit、urbit4个变量不适合取差分,包括财政可持续性(fis-susit)取差分以后,继续运用系统GMM进行重新回归分析。表7和表8分别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稳健性估计结果。
表7 稳健性检验(人口自然结构变量)
我们重点关注了人口自然结构2个、经济社会结构5个核心解释变量系数符号,结果表明,在10%水平上,所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均与前文计量检验结果保持一致,这说明我们实证检验的结论十分稳健。限于篇幅原因,控制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没有列出。
表8 稳健性检验(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量)
本文讨论了人口结构变迁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深入分析了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传导机理与作用机制;其次,基于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鉴于人口结构变迁存在“外溢效应”,同时考察了其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的外溢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人口自然结构变量中少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均与财政可持续性变量显著相关。其中,老年抚养比与财政可持续性呈现负相关关系,少年抚养比与财政可持续性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量中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人力资本、城市化、人口迁移5个变量都与财政可持续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显著相关。其中,第二产业占比对财政可持续性变动具有负向影响,第三产业占比、人力资本、城市化、人口迁移4个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三,无论是被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还是财政可持续性的回归方程中,少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老年抚养比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溢出效应”的影响不显著。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比、城市化2个变量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人力资本、人口迁移3个变量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
根据不同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本文提出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启示:第一,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扩大教育财政投入规模,延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根据上文实证结果,人力资本存量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提高劳动力素质,必然会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户籍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第三,通过体制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鼓励劳动力迁移。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地区以及行业限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进而优化劳动力地区、行业以及城乡配置效率,提高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第四,继续放松人口生育政策,维持生育率的基本稳定。在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基础上,取消限制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二胎妇女的重新入职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加大其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从而延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减轻政府社会抚养方面的财政支出,有利于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第五,在稳定宏观税负的前提下,继续推动财政透明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控制地方债规模,维持较低的赤字水平,减轻政府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