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排序诱导中国城镇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

2020-04-27 11:59:32敏,
关键词:公域差序私域

黄 艳 敏, 柴 明 月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一、引 言

在碧水蓝天下安居乐业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好生活愿景。当城镇人口集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人们衣食住行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变得越发频繁,生态修复系统已经难堪其重[1]。生态环境非排他和非竞争的公共品属性意味着,在社会收入差序格局中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可以共享生态环境的福祉,也都共担环境污染造成的福利损失。环境公共品的积极供给有赖于每个个体的环境投资行为抉择。依据社会偏好理论,即便经济人基于社会偏好也可以展现亲社会行为[2]。公共品博弈实验业已印证了公共品供给中私人投资行为的存在性[3],施予环境投资存在依靠私人投资实现的可能性。然而,公共品供给所依赖的社会偏好不同于利己偏好,并非天然存在,应探寻其驱动环境投资行为的条件,这将增进社会亲环境行为倾向。

亲环境行为的形成机制问题已被学界关注。Lu等人基于环境互动领域的属性差异,区分公域和私域亲环境行为探究其各自演化机制[4]。Nordlund和Garvill发现生态价值观是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先导因素[5]。Van der Werff和Steg则强调环境认同感在生态价值观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6]。这些个体层面的亲环境行为研究展现了亲环境行为演化外在多样性之下的内在相似规律。但不可否认,环境质量是集体选择结果,仅从个体层面进行归因可能并不充分。Blok等人认为员工至少有1/3时间花在公司里,亲环境行为将减少对公司环境的负面影响[7]。既往研究又从企业组织层面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展现出探究驱动亲环境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现实基础的研究动向:从非正式制度与市场机制冲突视角揭示支出成本与社会场域的作用[8];从声誉诉求角度揭示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制约[9];从信息传播培养理论视域解释环保信息的有效传播益于促成亲环境行为[10]。从主观感知角度论证公平感和幸福感对亲环境行为的掣肘[11]。这些研究已显示出试图厘清制约亲环境行为社会根源的研究动向。本研究将基于社会分配失衡现实延伸亲环境行为的社会根源剖析。

中国社会收入差序格局日渐突显。近30年间,收入基尼系数已从 80年代初的 0.3 左右,攀升至0.45以上,业已超出国际安全警戒线[12]。虑及收入差序格局的严峻现实,本研究力求从中探寻唤醒人们社会偏好继而诱导亲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或将为亲环境行为演进夯实社会基础。既往研究已从心理动机、声誉诉求、社会公平感与幸福感等主观认知角度解释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理,显现了主观认知作为前因变量对亲环境行为这一后果变量的决定性影响。本研究将主观认知制约亲环境行为决策的机理分析向前延伸,建立始于社会收入差序格局触发、经由主观认知评判介入、终于环境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框架。

自从“Easterlin悖论”提出以来,以收入作为主观认知前因变量的学术探究方兴未艾[13]。Boyce等人曾提出幸福感的收入排序假说,认为收入排序而非收入本身决定个体幸福感[14]。在中国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 的理念下,相较于自我比较的多寡,人们更在意在参照群中的相对地位。因此,基于参照群的收入排序对个体效用的决定作用就突显出来。鉴于收入排序对主观认知的制约,并虑及Kahneman 和Tversky认为主观认知对行为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15],就此提出亲环境行为的收入排序假说。依托社会收入差序格局,构建收入排序变量,捕获收入排序认知,探究收入排序认知通过制约个体效用而掣肘亲环境行为的演化机制。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1.研究框架

社会偏好理论认为向善心理动机驱动人们展现社会偏好并激发亲社会行为,显现“心理-偏好-行为”演化进路。然而,向善心理动机并非天然地存在,需明确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本研究将此演化进路的逻辑始点向前追溯。鉴于收入排序对主观认知的制约以及主观认知对行为抉择的决定性影响,本研究拟从社会收入差序格局入手,挖掘诱导亲环境行为内生演化的原生驱动力量,构建基于参照群的收入排序变量,旨在揭示人们亲环境行为受到收入排序认知冲击而启动“向善心理-社会偏好-亲环境行为”的内生演化过程,就此构建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收入排序介入亲环境行为的研究逻辑图

2.收入排序建构与测度设计

3.亲环境行为的测度设计

伴随着深度城镇化带来的城镇人口集聚,人们与环境的互动活动关系到城镇社会下3种文明的和谐共生。CGSS2013提供了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成熟量表,即CGSSB22的10个题项,本研究采用基于此量表获得的环境互动调查数据,将此纳入亲环境行为的考量范畴。由于CGSS2013量表从10个相关维度观测城镇居民在与环境互动中的行为倾向,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题项直接作为亲环境行为的工具变量可能都是不科学的,需要借助因子分析探索城镇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结构维度,以期为揭示亲环境行为受到收入排序驱动的机制分析提供科学合理的被解释变量。KMO值为0.785(>0.700),Bartlett的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从起始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中提取两个公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参见表1。基于因子分析结果,提取私域和公域两类环境互动行为的探索维度,以此作为亲环境行为的工具变量引入回归分析,为收入排序诱导亲环境行为的机制揭示奠定了可行的实证分析基础。

表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4.亲环境行为的响应模型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国城镇居民亲环境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城镇居民在亲环境行为上是否也存在群体内部趋同性而群间异质性呢?通过组间均值T检验可以求证城镇居民在亲环境行为上的群分效应(见表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教育水平组群的亲环境行为倾向强于低组群的,反映出教育投入强化向善心理动机而驱使社会偏好显化继而驱动环境投资行为的序贯传导路径;年龄参照群中的城镇青年群体的公域亲环境行为倾向最为突显;女性在公域环境互动中表现占优。由此可见,城镇青年和女性群体在公域环境互动中的“心理-偏好-行为”演进更为突显。聚居区位不同的城镇居民的私域亲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差别,近郊区居民的亲环境行为最不容乐观。根据组间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结果判断,在多维参照群下,人们亲环境行为的群分表现明显。由此,群分视角的亲环境行为的归因分析很可能找出关键驱动因素。基于参照群构建的收入排序变量很可能是助推城镇居民亲环境行为抉择的内在驱动力量,这有待层级回归结果的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多维参照群下中国城镇居民亲环境行为表现

注:T1和T2表示F1和F2的组间均值差异T检验值;***、**、*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3 客观收入排序介入亲环境行为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客观收入排序变量依次为以教育、年龄、区位和性别为参照群;因就业状况、民族等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不够显著,故暂未列示。

2.主观与客观收入排序均显著诱导亲环境行为

四个维度参照群的收入排序冲击,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正向驱动着亲环境行为(见表3和表4)。当基于参照群的收入地位上升引起排序指数每降低1%,均将引致个体亲环境行为倾向提升,客观排序贡献效率介于[-0.087,-0.065],而主观排序贡献效率介于[-0.077,0.090]。除了区位参照群的收入排序驱动公域的亲环境行为稍有不同之外,私域抑或公域的亲环境行为对来自其他三维参照群的主观收入排序冲击响应要比客观的冲击敏感。

3.排序参照群选择对亲环境行为诱导的差异性

公域亲环境行为对来自年龄、区位和性别的主观收入排序冲击的响应效率不尽相同,介于0.077~0.089。从私域的亲环境行为响应来看,来自年龄和区位参照群的客观收入排序冲击的诱导效应相比其余两个参照群的较为突出,而对来自年龄参照群的主观收入排序冲击响应最为敏锐,达到0.090倍,这意味着同龄人之间的收入比较更为深入地诱导着个体亲环境行为的演化进程。基于多参照群的主客观收入排序冲击对亲环境行为诱导效应介于-0.090~-0.065的差异性,表明介入个体排序认知过程的参照群选择对个体亲环境行为抉择的诱导效应差异明显,由此揭示人以群分视角的收入差序格局诱导着城镇居民的亲环境行为决策,构建起以收入差序格局表征的物质文明、以社会偏好表征的精神文明和以亲环境行为表征的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作用路径。

4.私域与公域亲环境行为对排序冲击响应不同

在已探索出亲环境行为公域和私域两个结构维度基础上,比较分析私域和公域的亲环境行为对于相同收入排序冲击的响应效率差异。依据客观收入排序诱导两种亲环境行为的结果,公域亲环境行为F2均比私域亲环境行为F1对来自客观收入排序的相同冲击的响应更敏锐,表明收入排序冲击对城镇居民在公域的环境互动抉择中的诱导作用突出,更有依赖收入排序的积极诱导。对于主观收入排序冲击响应,除了年龄参照群的表现特殊外,公域亲环境行为F2持平或敏感于私域亲环境行为F1的响应。鉴于此,以收入差序格局改善为原始驱动力,通过收入排序冲击启动“向善心理—社会偏好—亲环境行为”的序贯演化进程。私域和公域的亲环境行为对收入排序冲击的响应效率差异,为不同范畴环境投资行为的分而治之奠定了理论基础。

表4 主观收入排序介入亲环境行为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主观收入排序变量依次为以教育、年龄、区位和性别为参照群;因就业状态、民族等个体特征变量对个体环境投资行为影响不够显著,故暂未列示。

四、结论与讨论

1.收入排序诱导亲环境行为延伸并丰富了“情境-心理-偏好-行为”的逻辑推演

社会偏好理论认为向善心理动机可以驱动自利经济人展现社会偏好[3]。然而,其对向善心理动机源自何处抑或天然自发存在无从解释。本研究将现有的“心理-偏好-行为”演化进路的逻辑始点向前追溯,寻找出向善心理动机形成的现实依托。本研究建立起收入排序结构,并以实证证据印证了收入排序改善乃是向善心理动机形成的现实基础。由此,既有的演化进路得以延展为“情景-心理-偏好-行为”,主观与客观收入排序的实证证据皆印证了“收入格局-向善心理-社会偏好-亲环境行为”的亲环境行为演化进路,社会偏好理论的研究边界在收入排序驱动亲环境行为演化层面得到拓展。鉴于收入排序对幸福感的稳健解释力[14]以及主观幸福感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关系[11],本研究印证了始于收入排序的亲环境行为响应关系,串联起从收入地位改善到主观感知再到亲环境行为抉择的传导逻辑,进一步丰富了行为经济学关于“情境-心理-偏好-行为”的逻辑推演。

既往亲环境行为决策机制研究始于个体层面的心理机制分析,不容易找到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政策工具或诱导机制用以助推亲环境行为。本研究将其演化进路的逻辑分析始点向前追溯到社会收入差序格局,并为收入排序诱导亲环境行为提供了充分的实证证据,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社会意涵。既往收入差距研究广泛讨论了收入差距的各种后果效应,但鲜有论及收入差序格局会影响人们的亲环境行为决策,由此拓展了收入差距研究的边界。此外,以社会收入格局重构为政策杠杆,干预城镇居民与环境互动时的行为偏好,使得亲环境行为的介入具备了可控的靶点。

2.基于参照群排序冲击诱导亲环境行为效率差异为有限理性假设提供了具体证据

收入排序诱导公域抑或私域亲环境行为的效率比较分析,当样本人群收入禀赋和分配格局既定时,对于等量客观排序冲击,公域的亲环境行为响应效率差异介于[-0.087,-0.070],效率差距根源于人们到底更在意和谁比而调整自我与环境互动抉择。年龄和区位参照群下的收入排序冲击效率最大,表明人们在进行收入认知加工时更倾向于与同龄人和周围人比较。该研究结果为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设提供了反映环境互动行为抉择的具体证据。具体而言,人们自主选择参照群建立收入地位比较的分析框架,进而影响着亲环境行为抉择,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框架效应意涵。

收入排序冲击对亲环境行为的显著贡献,表明了参照群内收入地位的相对改善,使得个体产生相对发达的认知,为向善心理动机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呈现出兼济天下的亲社会行为,也为社会学的亲环境行为演进的存在性提供证据。

3.收入排序建构涵盖“赶上琼斯”并延伸其对亲环境行为诱导作用的社会意涵

无论客观抑或主观收入排序对亲环境行为的显著诱导效应,佐证了经济学中“赶上琼斯”现象的现实存在性,也进一步揭示了“赶上琼斯”现象的深刻社会影响。鉴于人的有限理性,收入排序冲击是否为正,即能否呈现“赶上琼斯”的收入地位改善,不仅制约着个体幸福感,更深刻地诱导着人们的行为抉择。由此,本文建立起基于收入排序作用主观福利感知再到后续行为抉择的亲社会行为演化进路。

当收入地位相对下降而形成收入排序负向冲击时,依据收入排序与亲环境行为互动的实证结果推断,亲环境行为倾向将被削弱。究其原因,负冲击可能引发相对剥夺感使得向善心理动机难以维系。事实亦如此,很难想象,收入排序没有出现“赶上琼斯”而在参照群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能够拥有强烈的亲社会行为倾向。由此看来,本研究结果也为剥夺感与特定社会行为关系提供了佐证。

4.主客观收入排序诱导效率差异为公私域亲环境行为的分而治之提供科学参考

本研究提供的收入排序作用于亲环境行为的实证证据,表明基于参照群的收入排序改善对公域和私域亲环境行为都将产生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肯定的是,收入差序格局重构无论对公域还是私域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不会出现两难选择问题。对于来自相同参照群的收入排序冲击,公域的亲环境行为持平或敏感于私域的响应。由此可知,对于公域的环境互动助推,既可以通过引导人们调整参照群选择,又借助既定参照群下收入差序格局重构,助推中国城镇居民亲环境行为抉择。

经济发展和生态宜居,并非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收入排序对亲环境行为的驱动机制表明,经济领域收入格局的优化重构,为民众释放向善向上心理动机奠定现实基础,驱动亲环境行为演进,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公域差序私域
私域进入深水区
私域进入深水区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心理学报(2022年7期)2022-07-09 06:39:08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MySpace私域烘焙店
现代装饰(2019年12期)2020-01-19 02:59:14
尊重别人的私域,不随便干涉
文苑(2018年23期)2018-11-15 14:13:27
焦点
财经(2017年8期)2017-04-19 08:18:22
乡村慈善的“差序格局”
全球公域秩序的现状及挑战
世界知识(2015年18期)2015-09-29 08:57:10
在公域领域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战略考虑
世界知识(2015年18期)2015-09-29 08: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