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瑞弹词音乐创作研究
——以《海上英雄》中唱段《风急浪高不由人》为例

2020-04-27 07:32霍运哲苏州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弹词苏州大学唱腔

◎霍运哲 (苏州大学)

弹词音乐源远流长,由基本唱调(以下简称“书调”)和曲牌两部分组成,曲牌是由南北曲或民间小曲演变而来,书调唱腔音乐的形成则受到昆曲、滩簧和东乡调的影响。数百年间,由于个人演唱风格的不同,导致了弹词音乐流派繁多。周云瑞因其独特的嗓音和大量的弹词艺术创作,后人将这一派系称之为周云瑞调,相较于周云瑞的唱腔,周氏创作的弹词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本文将以周云瑞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海上英雄》中的选段《风急浪高不由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析周云瑞的创作风格以及写作手法。

一、周云瑞的生平以及研究背景

周云瑞(1921-1970),上海市人,生于昆剧世家,祖父周钊泉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活跃于苏州上海的昆剧小生名角、父亲周凤文是晚清昆曲名旦。①周云瑞曾师从沈俭安,先后与郭彬卿、陈希安、徐丽仙等人拼档演出,并与蒋月泉等人一同编演了《英雄》(1952),为徐丽仙演出的《王魁负桂英·离魂》重新谱曲。周云瑞一生致力于创作弹词作品,题材涉猎广泛,既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1)、《海上英雄》(1952)、等,也为诗词配曲,如为徐丽仙的《杜十娘·闻歌》(1963)、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1963)等。周氏在创作上,致力于弹词音乐改革创新,他结合“俞调”“蒋调”与“沈薛调”的特点,创作出具有时代印记的弹词作品。周式由于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对于随后的弹词艺人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对周云瑞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其生平简介,这些文献专注于其生平研究,而在其作品分析方面尚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因此,若能对周云瑞作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检视,不但可以弥补弹词音乐发展的空缺,同时也对弹词音乐未来的创作有着莫大的助益。

二、周氏作品《海上英雄》创作经历

周云瑞是著名演员,在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他还编写过多种形式、多种题材的评弹书目,是一位杰出的评弹作家。②周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弹词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海上英雄》这部中篇评弹。

《海上英雄》又称《海上游击队》,创作于1952年。时年,周云瑞与蒋月泉等人赴海军部队,编写脚本,原计划创作的海军生活题材电影脚本没有写成,却写出了一部中篇评弹《海上英雄》。③这部中篇评弹讲述的是,1950年初,人民海军王永刚、赵大明深入敌军腹地,侦察敌情、活捉敌方头目并成功返回的英雄故事。

《海上英雄》于1953年上演于沧州书场,随后红遍大江南北。一方面,新颖的题材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周氏精湛的创作技巧也将人民英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海上英雄》创作特征浅析

《风急浪高不由人》是《海上英雄》中王永刚的唱段,唱段中,王永刚所乘小船沉没且身负重伤,为送回情报而在海上漂泊,搏击风浪。其唱词脚本因创作年代的差异,与传统的评弹著名书目有较大的差别。

(一)唱词特征

弹词书调唱词近似于七言排律④,上下句对仗工整,可以是二五句法,也可以是四三句法,虽存在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皆是以二五句法和四三句法为基础。唱段《风急浪高不由人》中,在近似七言排律的基础上,加入辅助词汇,使得白话唱词更具有亲和力。

《风急浪高不由人》唱词片段:

风急浪高不由人,遍体鳞伤不能行。

英雄受困(在)山礁上,侦察任务难完成。

短小的辅助词汇一般配合时值较短的音符一带而过,而较长的辅助词汇,在不干扰七言排律旋律的情况下,以相似度较高的旋律直接独立出现在七言排律旋律之前。

例1:

《风急浪高不由人》——《海上英雄》选段

陶谋炯记谱⑤

(二)唱腔特征

周云瑞一生所学唱腔繁杂,一方面,马调快速的说唱书目《珍珠塔》是周云瑞的成名之作;另一方面,从俞调发展而来的祁调传统弹词开篇《秋夜相思》经由周云瑞改编,成为了如今家喻户晓的新弹词开篇《秋思》。在这首《风急浪高不由人》中,周云瑞将马调唱腔和俞调唱腔杂糅在一起,两个唱腔交替出现,形成了不一样的音乐效果。

马调在弹词书调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马调吟诵性很强,唱腔与言语高度接近,故具有很强的叙述性。马调往往是一词配一腔,且乐句末尾处,唱词的第六字与第七字之间有空隙。以上种种特征在《风急浪高不由人》中均有体现。

例2:

《风急浪高不由人》——《海上英雄》选段

陶谋炯记谱⑥

俞调唱腔委婉绵长,一句唱腔往往数十拍,陶谋炯在《苏州弹词音乐》中提出,俞调唱腔旋律基本趋向下行、腔幅长且音域跨度广⑦,以上特征在上例中均包含。上例中,唱腔旋律整体下行,音域范围为十度,曲调婉转而包含大量装饰音,是俞调与马调相结合的特征唱句。

例3:

《风急浪高不由人》——《海上英雄》选段

陶谋炯记谱⑧

(三)伴奏特征

周云瑞除了在唱腔上取马调、俞调之长,在弹词伴奏上也集思广益。弹词的伴奏常称“引子”与“过门”,而“引子”则由“曲头”和“候唱”构成。马调常用的候唱以1、2和5三音构成,蒋调候唱则有标志性的偏音4出现,而在《风急浪高不由人》唱段中,周云瑞将马调特有的引子旋律与蒋月泉的蒋调旋律以三弦和琵琶的形式相并置组合。

例4:

马调候唱特征 蒋调候唱特征

例5:

《风急浪高不由人》——《海上英雄》选段

陶谋炯记谱⑨

结 语

周云瑞因其早年的学艺经历,俞调与马调唱腔谙熟于心,在演出实践中,逐渐将两种唱腔杂糅,自成一派“周云瑞调”,这一唱腔便是周云瑞弹词音乐创作的根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周云瑞擅长吸收各家流派之所长,针对不同场景,所用创作手法细节均不相同。实际上,周云瑞的创作远不止于此,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创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刘胡兰就医》、《海上英雄》等中篇巨作,至六十年代,便与徐丽仙合作改编了《杜十娘·闻歌》、《王魁负桂英·离魂》等传世之作,但学界对于周云瑞的认知远没有蒋月泉、徐丽仙等人来得完善。

时至今日,关于周云瑞的研究尚且仅限于史料研究,虽然已形成了完整的编年史,但对于周云瑞音乐创作特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注释:

① 费三金.坐看云起时——周云瑞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12.

② 吴宗锡.评弹大家周云瑞[J].上海采风,2014,(10):64.

③ 费三金,坐看云起时——周云瑞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9

④ 陶谋炯.苏州弹词音乐[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28

⑤ 陶谋炯.苏州弹词音乐[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370

⑥ 陶谋炯.苏州弹词音乐[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370

⑦ 陶谋炯.苏州弹词音乐[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60

⑧ 陶谋炯.苏州弹词音乐[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370

⑨ 陶谋炯.苏州弹词音乐[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370

猜你喜欢
弹词苏州大学唱腔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更 正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苏州大学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