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音乐特征探析

2020-04-27 07:32邱苏香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谱例井冈山小节

◎邱苏香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是以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常在八角楼披着薄毯抵御深夜严寒,用一根灯芯来照明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抒情明朗的民歌小曲。这首小曲虽然仅有四句歌词却在井冈山一带传唱广远、耳熟能详,实属一首典型的中国红色革命歌曲。

一、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的故事背景

自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后,八角楼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茅坪的一处住所,毛泽东就是在一根灯芯的亮光下,写出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打消了上至中央下到军民关于“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拨开了迷雾,照亮了井冈山根据地前进的道路。

二、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版本考证

第一版:集体创作版

第二版:

第三版:魏群版

接下来本文将从本曲的曲式、曲调、旋律、节奏等音乐艺术特征做详细的分析、梳理和阐述,进一步深入的探析。

三、抒情明快、浑然天成的音乐艺术特征

由于受客观的革命战争时代影响,井冈山民歌在音乐表现方面既有一般民歌的抒情与悠扬性,也有铿锵有力的号角性。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色、速度和力度等元素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特征是井冈山民歌音乐风格的灵魂所在。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从歌曲曲式、曲调、旋律、节奏等音乐艺术特征对集体创作版本的井冈山民歌《八角楼的灯光》做了一个比较详尽探析与论述。

(一)同宫系统转调形成艺术性对比的曲调特征

歌曲《八角的灯光》从调式的角度来看,前两句是G羽五声调式,第一句从羽调式的五级音D开始,为属功能主,结束在下属音C上,第二句结束在主音G上,使得两句的调性特征得到非常确切的肯定。

谱例1:《八角的灯光》第1-8小节

下面先简要介绍MPRM逻辑,然后介绍信号概率计算方法.本文信号概率的计算基于零延迟模型以及信号时间不相关假设.

后两句为F徵五声调式,第一个音从徵调式的下属音B开始,最后结束在徵的主音上。

谱例2:《八角的灯光》第9-15小节

这首曲子在同一个降B宫系统里完成了不同调性的转换,这一调式特征正是井冈山民歌的调式色彩对比手法中最普遍之一,使得歌曲在色彩上既有统一又有对比,从而达到情绪的统一和对比。

(二)明快、舒展的旋律特征

这首歌曲从音区上来看主要在中高音上迂回变化,起音在小字一组的D,最高音在小字一组的A上。基本音域为三度和五度。第一句中的第一、二小节的“la、sol、mi”为全曲的核心动机,“la、sol”是一个大二度、“sol、mi”是一个小三度,第三、四句的“sol、mi、re”中的“sol、mi”是一个小三度,“mi、re”是一个大二度,这两句的关系正好是“sol、mi、re”为“la、sol、mi”的倒影,而第二句中第一小节的“re、do、la”正好是“la、sol、mi”的五度下行移位。第二句的三、四小节同样是“re、do、la”只不过是在节奏上做了延长一倍的放宽处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句的旋律实际上就是以“la、sol、mi”为核心动机展开和变化而来的。方向上呈现出从最高音一直向下到达低八度的特点。从第三句开始出现转折,音阶以“do、re、mi、sol”、“re、mi、sol、la”的上行运动,这两句的关系是一个大二度的上行移位,这种上行的乐音运动方式给人一种激越、明朗、豪迈有力的动力形象,最后结束在“sol、mi、re、do、la”的下行音阶运动上,这种连续上行之后随之而来的反方向下行,最后落到主音色彩上的旋律运动方式使音乐从激情豪迈逐渐过渡到流畅抒情和稳定的结束,最终达到首尾呼应,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

谱例3:《八角的灯光》全曲音阶走向

(三)密集式述说与延长式咏叹的节奏对比特征

全曲的节奏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句的前两个小节上,第一小节的前八后十六与平行十六节奏,第二小节的大附点节奏。这三个节奏型涵盖了这首曲子所有的节奏特点,歌曲后面的节奏都是由这两小节的节奏型延展和变化而来。第二、三、四句里还有一个在全曲出现比较多的大切分节奏。

谱例4:《八角的灯光》第1-2小节

总体来说主体部分的节奏整齐而单纯,犹如平时述说式的韵律节奏,第一句、二句都是在第一、三小节为密集型的节奏,二、四小节(谱例5、6)为展开延长性的节奏,这样的长音为一个短暂的休息句,相当于半句。这种节奏上疏密对比的灵活布局,体现在情感上就是规整密集式的述说与延长自由式咏叹的对比,使音乐也更具表现性和戏剧性。

谱例5:《八角楼的灯光》第一句1-4小节

谱例6:《八角的灯光》第二句1-4小节

(四)短小精探的曲式结构特征

这首歌曲演唱部分为四句共15个小节,四句中又可以分为A、B上下两句,A句由第一、二句构成,B句由第三、四句构成。A句中的第一、二句分别由四小节构成,B句中的第三句共三小节,第四句由四小节构成。曲式结构特征表现为一段式“四句体”的结构,也可以看作两句式结构。全曲结构鲜明简洁,短小精炼,明快抒情。这种结构的形成更多是因为歌词为四句体结构来决定的,从这个层面来看,井冈山民歌曲式更多是由歌词内容和内涵来决定的。

谱例7:《八角的灯光》全曲

结 语

纵观井冈山一带的红色歌谣和革命歌曲,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独具的地方性、时代历史性和艺术创作性。

(一)地方性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叠峰及地势险峻。居住于这一带的居民主要是当地本土居民和客家居民,因此语言、习俗、文化等多有杂糅与融合,正是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下使得井冈山一带的民歌具有本土风格同时又有客家隐喻的风格特点。加上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特殊历史性,孕育出了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犹如“星星之火”燃遍了神州,穿越了时代。通过对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的音乐艺术特征的仔细分析,我们从中看到了作曲家是如何扎根在当地民族音乐元素、当地语言文化韵律、当时历史背景和革命需求的基础上来表达情感的。

(二)时代历史性

我们都知道音乐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众多形式之一,而歌唱又是音乐艺术形式中最通俗易懂,最能广泛传唱的一种形式。当年,红军在打仗、训练之余,利用唱歌、跳舞、化装宣传等文艺形式,向根据地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鼓动革命情绪。在红军宣传活动影响下,在土地革命胜利鼓舞下,根据地人民群众唱道:“红军来了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千”。凭着这些歌谣的传唱,不识字的人民群众借此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革命斗争胜利的喜讯。岁月流逝,但作为我们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歌谣依然传承着革命的信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红色歌谣经过艺术的再加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虽旋律可变,但其鲜明的革命立场和浓厚的革命情结却始终不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在新的革命建设中保持光荣传统,发扬井冈山精神,广大艺术工作者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敬仰之情,以井冈山红色歌谣为素材,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就是以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期为时代背景,着眼“八角楼的灯光”这个家喻户晓革命斗争历史故事,运用音乐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对在如此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下拨开了时代的乌云,为人民指出前进的方向。正是像这样一首首明快而乐观的革命歌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鼓舞战斗、坚定信念、团结群众、扩充队伍的作用。

(三)艺术创造性

红色歌谣和以历史故事创作的红色歌曲是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创作的丰富及重要艺术材料来源。它们作为宝贵的财富,其价值还体现在:它为新时期开展党员教育,创新党课教育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材料。集体创作歌曲《八角楼的灯光》是我校井冈山大学和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三校联合创编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第二篇章“星火燎原”的选曲之一,该剧由同济大学和井冈山大学的学生联袂演出,作为三所院校对学员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党课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站在今天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坚定信念、积极乐观地创作祖国的伟大复兴,那些历史的红色基因仍是我们吹响新时代号角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谱例井冈山小节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节节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