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0-04-26 21:21潘美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6期
关键词:鲁侍萍周朴园导图

潘美香

[摘           要]  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中职语文老师的一个大难题。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反映阅读的效果,学科思维导图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框架,通过学科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使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达到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可视化的效果。学科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应用,无形中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从课堂形式和内在吸收上优化了语文阅读过程。

[关    键   词]  学科思维导图;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运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204-03

一、思维导图和学科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早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有着“世界记忆之父”称号的托尼·博赞发明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说:“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托尼·博赞,1998)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是围绕一个中心关键词,由中央向四周放射性关联分支,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对分支进行标识并呈现出可视化的思维过程。他主要是强调放射性思维,围绕某一个点,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自由发散联想,注重自由发挥。

学科思维导图则是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的刘濯源老师提出来的。“学科思维导图指以图示(以层级结构为主)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表征(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科思维的本质及规律性,最终实现学科思维的内化,促进学习者心智结构的发展。”他主要强调的是结构化思维,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明晰的逻辑关系,有内在的关联,注重逻辑规律。

二、学科思维导图的运用现状和价值

(一)现状

目前,思维导图在各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普遍,因为“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不过,目前被普遍推广运用的思维方式更准确地讲应该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及规律,包含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等,为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

(二)价值

学科思维导图的提出者刘濯源老师根据学科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将学科思维导图分为三种类型:发现学科内在本质及规律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理解性记忆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以及突破思维局限、生成思维创见的创作型学科思维导图。这三种类型的思维导图将会为不同学科领域、不同需求的人群带来便利。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科思维导图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理解性记忆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的运用上。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文本信息,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效果,就成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刺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对文章的理解用图形来表现出来,用直观的图示来代替文字的表述,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特点

(一)学习特点

中职生作为中学课堂上竞争的“失利者”,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初中“战场”的狼狈不堪让他们不愿去投入,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严重,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薄弱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性格特点

进入职校的孩子们年龄处于青春期状态,作为一个因为学习的劣势处于被忽略的群体,这些孩子们在性格上表现出了他们的不足:不肯吃苦,缺乏钻研精神;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又极度敏感自尊;自制力差,自我约束能力欠缺。

这两者结合在阅读中的体现就是: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力很难集中,缺少有效的阅读技巧,对于知识点的消化迁移能力欠缺。面对语文学科纷繁复杂的文字大军,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重难点上也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但是不置可否,他们同时又呈现出另外一方面的优势:思维反应敏捷,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新的观念容易接受,适应环境能力强,想出人头地的愿望非常强烈,然后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我们应该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材施教,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图形色彩和动手的特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四、学科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运用

(一)课前预习借助学科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的时间容量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课堂的效率得到提高呢?以《雷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科思维导图的优势。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动人心魄的话剧,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作为一篇四幕话剧,周家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篇幅不短,学生不一定能通读下来,常常有头无尾,沒有外力的刺激而单靠传统的文本阅读法没有办法达到预期阅读效果。这时我们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以组为单位,借助学科思维导图让学生合作,理清繁杂的人物关系,了解剧情框架。如下图所示:

《雷雨》第二幕主要是围绕着周公馆主人公周朴园和他身边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来展开阐述。《雷雨》第二幕出场的主要是四个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鲁侍萍前往周家欲带走四凤,周朴园使计破坏罢工,鲁大海代表工人谈判,周萍出手打大海。这四个人物中,剧情台词主要是落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人身上,后半幕是简单呈现周朴园和鲁大海两人之间的戏,其间穿插了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于戏剧而言,戏剧冲突是最凸显的要素,所以我们要理清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几个主要人物冲突关系——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买办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周萍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前两者为主要的矛盾冲突。

以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为例,这场冲突里,在台词的变换中,我们看到了周朴园从最开始的徐徐立起、低声应答,到严厉质问、冷冷猜测,再到后面的怀旧陈述、支票收买,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朴园对应的情感变化扑面而来:不知所措、惶恐不安、恼怒、无情、虚伪、冷酷,从而看到了一个自私冷酷、虚伪阴险、道貌岸然的周朴园。在现实社会地位名誉的考量下,他毅然决然地划清了和鲁侍萍的界限,将他的自私与虚伪表露无遗,资本家与劳动人民不可调和的矛盾显露殆尽。而我们也可以倒推,从这两者之间的阶级立场的冲突去倒推他们的态度情感变化,去回忆联想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情节,丝丝缕缕互相扣紧,文章的梗概大意思想内容尽收囊中。

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的两大矛盾冲突线并行不悖,而又彼此联系,作为中心人物的周朴园推动着冲突的前进与激化,借由他又很好地刻画了与他相关联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此我们看到,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形成整体观念,构出文章的人物关系图,进而绘制出自己理解的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事实证明,人在思维处于高度集中活跃的状态下,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增强,同时讨论的形式会很好地缓解偏离话题或主题方向、效率低下的问题,一切都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课堂讲授借助学科思维导图,梳理情节脉络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我们每个人的信息接收、筛选、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學生对于所面对的文本信息,能够快速地在纷繁复杂的浩瀚文字中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撷取有用的信息。我们教师就得在有限的课堂上利用学科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勾出文章的全景图,升华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物性格发展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它推动着故事发生发展的进程。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林冲由于被高俅陷害私自带刀入白虎堂,被发配到沧州。故事就从沧州开始,店小二、老军、差拨、陆谦,天王堂、草料场、古庙,先后出场的人物众多,事件众多,地点切换多,人物关系也复杂,学生往往张冠李戴。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来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梳理作者布局谋篇的行文思路,学生也可以借助教师出示的思维导图来回忆课文内容,明晰人物之间的关联,掌握小说的情节脉络。如下图所示:

课文章节故事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交叉行进,明线是林冲的故事发展,暗线是他的性格转变之路。故事从林冲发配沧州遇到故知开始,李小二和他的店承担了一个听话传话的载体,阴谋加害的秘密在这里发酵并上演,大惊大怒下的林冲毅然决定买刀结果陆虞侯,可惜还是“自心下慢”不了了之;接管草料草未知祸福,沽酒、修屋、庇佑,内心无比希望安分守己地把刑期度过,翘首期盼回家出头之日,故事在发展着;遗憾的是雪压草屋,夜宿神庙,一场阴谋大白于天下,冲突已白热化,被逼到绝路上的林冲知道已无退路,在忍无可忍之下终于大胆起来反抗去手刃仇敌,故事的高潮来临又马上有了结局,至此,风雪中的山神庙又重归安静,而伴随着这寂静的还有那孑然走向梁山的林冲,故事落下帷幕。

与此同时,从最开始的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到不太坚定的反抗再到随遇而安到最后的奋起反抗,林冲在故事行进之路上所呈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随之呼之欲出,学生梳理故事情节脉络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乃至高潮结局在主人公林冲的一言一行中有序地发生着,环环相扣;性格转变与情节又紧密联系,两者结合昭示了主人公作为官员代表自上而下的一种反抗,南宋的黑暗腐朽可见一斑,从而深刻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学生关注人物故事发展,教师则可以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一举两得。

(三)课后复习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巩固知识要点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海量的文字信息,无穷尽的文本信息给中职学生的复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比如枯燥的文言文学习,那么我们也可以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将一团乱麻似的文言阅读相关知识通过对核心关键词和二级三级等多级主题词语的建立,形成一张网状的文言文知识结构体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其实算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但是一考,结果常常让人大跌眼镜,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传统的文言文复习不外乎文章主题的提炼、故事梗概的了解、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点或者人物赏析等,各方各面感觉凌乱无头绪,在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复习不到要点。

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将整理好的文言文要点直接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机械地记忆背诵,枯燥乏味是学生的最大感受。若尝试用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复习文言文,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目标。学生首先要整理归纳出《鸿门宴》所需要掌握了解的内容要点,比如文学常识、主题思想、情节脉络、文言知识点、人物性格特点等等,然后围绕着这些主线关键词再进行延伸下一级关键词——比如词类活用,然后自己根据逻辑关系从这个中心词再向四周层级展开,延伸出二级关键词,比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状语等等。这样以《鸿门宴》课题为中心,围绕它一一列举结构线索,形成一份比较详细完整的复习图,这样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时候就不会无的放矢了。细心的学生还可以用不同的色彩、线条、图案来以示区分,他们完成得不亦乐乎。

他们在建构这一网状知识体系的同时,就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呈现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思维轨迹,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实践表明,学生绘制学科思维导图,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懂得观察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科思维导图最大程度释放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教授一种方法,学生获益,教师也轻松,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学科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还不够普遍,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扰,但是只要坚持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学科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方式,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大放异彩的。

今后,关于它在语文阅读上的深入运用,愿与语文同仁们一道,共同探讨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英]托尼·博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鲁侍萍周朴园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雷雨》(节选)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