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文化逐渐成为体现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培养什么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已经成为学校和各学科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对中职生开展三全育人,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始进行尝试性的转变与调整,通过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中职生;立德树人;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160-02
家国情怀素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厚重情感,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国情怀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等方面。这些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源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相吻合的”。
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应树立的核心价值观,要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向去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这三个层面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联动贯通的,在实现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那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也是一个共存体。因此,作为即将成年或者已经成年的中职生,应该具备家国情怀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在生活中有所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基于家国情怀教育对中职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学中有必要探索合适的培养中职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途径。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多维度的,其培养途径与策略也应是多元化的,依据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以下四种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在当前中职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即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科的育人价值。然而“立德树人”作为当今教育的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中更应该有所体现的。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西周的宗法制可以作为家国情怀最初的制度之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宗族的力量,将“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进而维护西周的统治,政治意味明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宗法制的认识多止步于高考考点,即使联系到自己的家族或家庭,也只是一瞬而过。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将家国情怀糅合到宗法制中,让学生重读《岳母刺字》的故事,加深对宗法制的理解,同时引入家谱、家风、家训等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对自己的家族、家庭有更深的认识,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实际,引入一些与爱国相联系的事件,并通过恰当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真切体悟家国情怀。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甲午风云》节选片段,让学生领略英雄气概与豪情,并结合教师的引导讲授,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在“抗日战争”一课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抗日精神、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战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让学生铭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更铭记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人间正义而牺牲的英灵们。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在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追求形式新颖的同时,也应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年味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味过去的2020年新春,对家乡的民俗、年味儿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感受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以“感受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地走访自己的祖辈、父辈,讲述身边的生活变化,让课本上的“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活起来,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体会祖国一步步强大的过程,培养家国情怀。
三、通过校园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学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途径,更应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营造氛围。
首先,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育人氛围,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在教学楼、实训楼、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公寓楼等处设置一些爱国人物画像及其语录,还可以在校园修建爱国长廊或爱国小公园,通过环境增强中职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学校刊物基本上是学校必备的,学校可利用这些宣传国家大事、时政热点、感动中国人物等,让学生在较封闭的学习环境中仍可知天下事。同时,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拓展“家国情怀”的宣传渠道。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该有效开展社团活动,把“七一”“九一八”等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经典诵读、“我是一名共青团员”征文比赛、“祖国啊,妈妈”主题演讲、红歌会等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对中职生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育。
最后,学校利用早读时间引领全体学生学习国学,并且定期邀请名人来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讲座,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多次举办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让中职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增强家国情怀素养。
四、运用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的区域发展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活动,让学生去切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与生活共呼吸,在实地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共鸣,达到共情的效果,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地方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使学生感受自己的祖先在故土的不懈努力与牺牲,进而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视历史,热爱家乡,树立家国情怀。作为镇平人,彭禹廷、彭雪枫是镇平人的骄傲。民国十六年(1927),彭禹廷应乡邻多番请求,放弃出任省府高官的機会,孝期出任镇平县南区区长,任期内组织民团,威震南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开展了地方自治运动,是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领袖之一,享有较高声誉。彭雪枫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在国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为国捐躯。镇平的彭雪枫纪念馆即为纪念彭雪枫将军而建,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里庄也是著名的英雄故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祖先为故土的解放和发展不懈努力并献出生命,在每年的清明节和“五四”青年节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去爱国主义基地参观,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从而正视历史,热爱家乡,激发家国情怀。
此外,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的张玉滚校长,是一位全能型老师,感动了中国,更是镇平县的一个标杆,是道德楷模,是一种文化存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提升新时代家国情怀素养的最好资源。2019年10月30日,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观看了张玉滚的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生切身体会到张玉滚老师有形文化的力量,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增强了中职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对中职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是必要的,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类型跨学科的主题实践活动、乡土文化资源等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苏珊娜·波普,高嵩,徐贵亮.全球范围历史教学论的总趋势[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3).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