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娇 周晓 赵娜娜
[摘 要] 实验教学是新时期病理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院校病理学专业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关教育改革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寻找适合于现代发展的教学新举措,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推行实验教学法,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加强对病例材料的探讨工作,持续推进学习考核方式,不断优化授课环节,进一步加强病理实验教学的进步与创新。
[关 键 词] 病理学;实验教学;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02-02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界现阶段依然存在基础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侧重于理论教育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学生毕业寻找工作时很多单位会将考试成绩作为人才选拔或者人才衡量的唯一标准,以至于现阶段高等院校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其基本素质与技术能力方面与获得的理论知识之间严重失衡,此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现阶段高等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链接纽带,病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掌握疾病的本质,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新教育环境下的病理实验教学在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推进作用,也是现阶段人才培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在具体的病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加强医学教学实验改革的推进,对病理学实验课进行潜力深挖,针对学生现阶段的独特特征,在加强学生专业性教育的同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病理学实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基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的开设往往以理论知识课为基础,此种教学方式首先体现在教学实验内容的课程安排上,例如,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期间,具体要设置哪些实验项目,而实验项目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理论知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来决定的,另外还关系到学校医学实验室硬件设备的现实情况而定,并非完全由课程本身的需要来决定的。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病理硬件设施老旧没有及时更新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实验课成绩在所属专业课总成绩中的占比较低,受传统教学影响,实验课考试成绩属于常规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在往常成绩占比百分之三十的大前提下,虽然病理学实验也需要进行单独的考核,但其在实际课程中的比例很低,一般情况下不超过课程总成绩的百分之十左右,此种情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任务的革新,首先要提升实验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核心位置,必须提升授课老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改变以往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忽视以及授课老师对知识传授的重视而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忽视等传统教学思想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学校、各专业教育负责人必须设置单独的病理学实验课程,对该课程设置专用的考核方式、考勤方式以及作业布置,同时以百分制的计分方式与理论课程计分方式平行的独立课程成绩,以上教学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病理学实验课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的位置,使其不再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进而发展成为与病理学理论知识课程地位相等的主要课程。为保证病理学实验课的有序展开,各类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并更新相关的实验室硬件设备维护保养体系,进而保证病理学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推进病理学实验课体系及内容建设
进一步推进病理学实验课体系及内容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能力以及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征:(1)教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参考;(2)实验教学进度以实际的理论知识教学进度为依据。换句话说,理论知识讲什么内容,进行的病理学实验就观察什么。如果单纯开设此类常规的教学实验或者最基本的观察技能练习,对新时期背景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设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能力、预见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培养,此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后期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或授课老师应当多设置一些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特征的病理学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真实的临床案例,進而使学生认知到切片与大体标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在临床背景下二者存在很好的关系。授课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际临床病例与病理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给出科学合理的病理诊断,此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强化锻炼,为后期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另外,授课老师可以设置科学的问题提问,针对一些特殊疾病的辨别诊断授课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要求班内学生通过课外教材、网络资源等找寻出科学有效且可实际操作的病理实验方法,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此项问题的实验操作,进而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科学鉴别。例如,授课老师可以提出癌与瘤二者之间的鉴别问题,班内的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对网状纤维染色的方式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二者之间实质与间质的理解程度。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从中可以使学生对病理学相关知识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加强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落实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学类院校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以课上观察切片为主,然后完成相应的切片图形绘制,最后由授课老师进行检查批改的三段式的教学方式。在全部教学环节中,授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验课程的需要提前准备好课程所需要的切片材料,然后由授课老师对其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授课老师的讲解步骤或者对实验操作指导流程进行观察。此类教学模式的展开,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着授课老师制作的讲义进行观察,仿佛对每一个切片的病变特征观察得都非常明显,或者根据授课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绘制的图形以及教材上面的插圖进行“克隆”,对其简单修改绘制成显微镜下的转变形态,然后顺理成章地完成并上交作业,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这一病变的特征。然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太多的脑力活动。因此,当实验课程完毕后合上教材,学生对本节课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甚至学生不知道本节实验课程观察了哪些切片,通过本节实验课我们应当学习并掌握哪些病变的基本特征。为此,这种学习状态必须进行转变,否则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优质人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被动的学习局面,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如何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是现阶段病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病理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问题。
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或病理学授课老师必须全面创新实验授课方式,把学生当作整个教学环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交流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发言讲解。当学生在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分析后,授课老师可以请学生讲述是什么器官组织,它的病变在哪个位置,在低倍镜下病变发生什么改变,此改变与周边正常组织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在高倍镜下该病变是如何构成的,其组成部分的具体形态特征是什么样子的。以上这些平时由授课老师进行解释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进行讲述,如果学生对其讲述得不够完善,授课老师可以安排另外一名学生进行补充回答,当学生把所有相关知识点讲述完毕后,授课老师要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做成总结与知识点归纳。在此种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投入到课堂当中,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对切片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用心思考问题,课堂中再也没有学生走神或者不认真听讲的现象。
另外,授课老师要学会引导鼓励学生,在观察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或者不理解的问题时,首先要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向老师发出请求,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切面的绘制,学生不再根据教材或者黑板上的图形进行临摹,而是通过仔细观察后根据病变进行绘制,作业中再也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作业,此种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主观性,使其成为主动思考、善于观察的学生。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主体的转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达到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在后期具体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努力,对其进行更深入更积极的探索,不断创新优化现阶段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而促进实验教学的革新,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卢碧燕,杜新光,占小多,等.信息化背景下病理动物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3):83-84.
[2]沈燕君.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5):3673-367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