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燕
【摘 要】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孩子在普校就读,正向融入的发展趋势得到有力支持。而对于双眼失明的盲生来说,能在普校就读的案例少之又少,他们自入学以来就一直生活于盲校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缺少和外界的交流,缺少同龄伙伴的共同成长。为此,我校依托课题研究,尝试逆向融合,把普校学生请到特校来和盲生一起上课,力求另辟蹊径,探索一条能更适合于盲生发展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 特校;普校;盲生;融合
《盲校数学课程标准》(2016版)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盲校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发挥学生听觉、触觉、残余视觉等优势潜能,强调选择合适的辅助手段补偿视觉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张謇话廊里的数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源于人教版四年级下的《植树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我设计教学预案时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学生本学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乘除法混合运算,纯粹的运算练习盲生感觉比较枯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既符合盲生数学学习的内需,更是培养盲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探索。
2.视障生由于视力缺陷,无法完整地感知、发现植树问题所蕴含的规律,必须通过体验、触摸、讲解、同伴合作,才可能达成预设目标。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场所定在我校的特色文化廊“张謇话廊”里进行,通过情境预设尝试实地解决数学问题。
3.本班共有四名学生,一名低视生,三名全盲生。室外学习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便,但形式鲜活。基于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活”教育实践研究”的指引,笔者请来普校的四名学生逆向融合,形成一对一的互助学习小组,让健全孩子融于特校课堂,在互助学习活动中感受视障生学习的不易,在实践中真正获得明眼人帮助视障生的经验。
4.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尝试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经验。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阶梯教室
课前交流,组织教学(提问学校的创办人及校史等,具体过程略)
【设计意图:通过校史教育,激发学生爱校的情怀,并请普校的孩子带着学伴移步张謇话廊,生活中健残学生首次合作,通过引导视障生下台阶,让普通孩子亲身感受视障生行走的不易。】
2.张謇话廊
师:请你把张謇话廊里张贴的内容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互相说说这些话大概什么意思。(引导普校孩子读给盲生听)
师:你们猜一猜张謇话廊大概有多长?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活動中,有意识地培养普校学生做视障学生的眼睛。因张謇画廊里的内容都是白话文,要求普校生断词要正确。盲生因为生活在盲校已经四年,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对学校的校史以及张謇话廊的布置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在学伴为他们朗读交流时他们能及时补白,互助学习气氛初步形成。】
二、抛出问题,实践探究
1.探索话廊的长度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估计一下话廊的长度。
生:50米、60米、100米……(普校生带着视障生在画廊里走一走,步测长度)
师:小组探讨,如何用老师提供的有限的工具,进一步验证自己的估计。先小组讨论方法,再选取测量工具。
A组:10厘米三角尺、一米多长的绳子、垫板、纸、笔。
B组:30厘米直尺、垫板、纸、笔。
导学语:话廊比较长,现场测量用时多,老师课前选取了话廊十分之一的长度,我们在小组测量时,一定别忘了带上你的小伙伴。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精彩之处,因为每组工具不完全一样,学生必须独立思考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组学生共同经历了讨论、试错、发现、积累经验、收获喜悦等数学活动和情感体验。比如,A组同学因为有一段绳子,为了尽快得出测量标的的长度,他们想到了用10厘米三角尺先量出一米长的绳子(此处视障生动手操作),然后用一米长的绳子去实地配合测量,得出一米的整倍数,剩余的一小段再用绳子比对后用三角尺测量绳子(此处视障生动手操作),最终得到的结果是8.3米。第二组同学因为没有绳子,一开始觉得很不公平,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定下心来思考讨论,他们先准备用30厘米的直尺趴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量,在同伴和观课老师的否定下,又尝试先量出鞋子的长度,再用叠步走的方式数出一共走多少步。他们选择普通学生扶着视障生步测,这既能保证视障生走直线,又不让组内每个学生掉队,最后计算出总长度为8.1米。】
师:老师带领你们一起用皮尺实地验证,测量长度为8.4米,老师课前看了图纸,整个话廊的实际长度是84.26米。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估算长度的方法,初步学会测量部分长度求整体的方法,,告知学生实际长度是要用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
2.估算地毯的总价
师:元旦前有嘉宾来我们学校参观,要在这条长廊上要铺一条地毯,总务处的陈师傅负责去买地毯,地毯的单价是每米15元,想请教同学们带1200元够不够? (取近似值计算)
小组讨论(全盲生储同学口算得出)。
3.计算花盆的个数
师:地毯铺好了,我们还可以在话廊边上放点什么点缀呢?
生:花盆或彩旗。
师:如果每间隔2米放一个花盆,可以放几个花盆?
(小组讨论,尝试思考答案并互相质疑,发现思维漏洞)(取近似值计算)
4.化解难点,启迪思维
师: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晰地发现其中的规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学具作为辅助。为了触摸方便,老师在学具上做了记号,以总长8米,间距2米为例,你们在学具上摆一摆,尝试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生:一端放要8÷2=4(盆)
两端都放要8÷2+1=5 (盆)
两端都不放要8÷2-1=3(盆)
5.探索思考,总结规律
师:我们能不能概括出计算方法?
生:一端放花盆计算盆数用 “总米数÷盆距”
两端放花盆计算盆数用“总米数÷盆距+1”
两端都不放花盆计算盆数用“总米数÷盆距-1”
三、利用规律,尝试运算
师:用我们总结出来的规律计算,在话廊里每两米摆一盆花,能摆多少盆花?(小组交流)
生1:一端放要84÷2=42(盆)
两端都放要84÷2+1=43 (盆)
两端都不放要84÷2-1=41(盆)
生2:如果话廊两边都放还要乘以2。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发现摆花盆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归纳出摆花盆三种不同情况下所需盆数的计算方法。此环节是本节数学活动的难点,也是能够出彩之处。学生通过在学具上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在小组合作讨论、试错、质询、探究中发现规律,进行概括提炼,既在活动中尝试了如何普特融合,更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思维严谨的气质和互助友爱的学习品质,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畅谈收获,揭示课题
师:今天的学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知识?
生:两端都摆花盆的情况下,盆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都不摆花盆的情况下,盆数比间隔数少1;只摆一端的情况下,盆数=间隔数。
生:在不同情况下,间隔数和盆数的关系式是不一样的,要求盆数必须先求间隔数。
生:线段图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师:如果我们给今天课拟一个课题,可以叫……
师:張謇话廊里的数学问题。
五、启发思考,课堂延伸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摆花盆问题在数学上统称“植树问题”,除了这三种摆花情况,在生活中有时还会安排封闭图形一周摆花盆的情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植树问题中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