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萍
摘要:应重视课前预习,老师可挑选学生提出的普遍存在、有思考价值、能够强化主旨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对年级训练目标、单元训练目标等研究,统筹权衡确定自学重点。同时,还要控制自学重点数量,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深入思考,避免教师满堂问、学生不停答的课堂形式主义。
关键词:自学 目标 探索
自育自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与传统的教师费力低效讲解、学生被动全盘吸收的“满堂灌”课堂大不相同。课堂的五个环节如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明确自学重点”是第一个环节,如何确立才不流于形式?确立什么才能把握重点?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自育自学。自育自学实践,更是通过系统的操作模式,将理论变为教育现实,造福学生受益终身。在引导自学的课堂实践中,有五个基本结构: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明确自学重点,是第一个环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科要素、单元要素、课文要素明晰教学重难点,又要结合学情,有的放矢。何炳章老先生在具体实施上提出过明确的建议,例如每位学生都要明确自己的重点,尤其关注学困生,重点要少而精,依据五个方面来确定等等。何老提出了如此详细的实施办法,其实是在帮助进行课堂实践的老师们走好第一步。自学重点没有确立好,后面的自学环节就无法真正有效地展开。在进行自育自学课堂的实践中,我一边领会何老对于自育自学课堂的指导思想和建议,一边结合课堂实践,大胆尝试和创新。下面是我对如何确立自学重点的探索实踐。
一、借助学生预习确立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存在哪些困惑、需要教师解决哪些难题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向。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都要围绕着学生进行。如果在上课之前,就能基本摸底掌握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知道他们需要解决的难题,那么自学重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设立。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前预习,并在常规的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之外,加上了提问环节。学生既可以对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问,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人人一本预习本,这些问题都写在上面。上课之前,我会仔细翻阅批改学生的预习本,挑选有价值的提问,作为我们课堂的学习重点。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择问题。
1.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某些难点,学生预习时普遍存在困惑。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将它列入自学重点中,让学生在自育自学的课堂,通过深入地学习、讨论、交流、点拨,在思考中感悟,在争议中解惑。例如,四年级下册12课《番茄太阳》。许多学生在预习本中,写出对文中最后一次出现的“番茄太阳”不理解,“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其中“番茄太阳”比较抽象,学生确实不大容易理解。我捕捉到这个问题,把它列在自学重点之中:文中,“番茄太阳”一词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在课堂出示后,学生意识到,每一次出现的意思可能不一样。于是小组讨论时,他们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感悟和理解,讨论合作后的交流,反映出学生基本能区别清楚。“番茄太阳”第一次出现,指的是太阳;第二次出现,指的是明明的笑脸;第三次出现是指明明美好的心灵、纯真的爱心。
2.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学生预习时不难体会作者在发现母亲那么轻时的愧疚心情,因为在文中出现了“难过、愧疚”等词语,但是愧疚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却不容易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就是因为我没有想到母亲那么轻。会思考的学生也许会想到:这反映出我平时不够关心母亲,所以不了解母亲的体重,为此心里感到愧疚。其实,从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体会,作者愧疚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如果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作者的心理,就无法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无法感受到我抱母亲的动人场景。所以在这一课的自学重点中,我安排了一个自学重点就是:联系课文说说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我”不仅是因为不关心母亲而自责,也为曾经的不懂事,让母亲如此辛劳而难过。我进而点拨启发学生:曾经在“我”眼中力大无穷的母亲,现在却躺在病床上无法动弹,为什么病得这么重呢?学生立刻想到,正是由于常年的操劳导致母亲病重,也就能够体会到“我”心里难以抑制的伤心、痛苦和后悔。所以抱着母亲的举动,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要表达对母亲的爱,弥补对母亲迟来的关心。当我们再朗读课文时,学生已能感受到作者在心底涌动的情感波涛,朗读时便会声情并茂。
3.能够强化主旨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许剑走偏锋,但是如果理解透彻,同样能够突出中心,强化主旨。比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预习时有学生提问:天鹅为什么呆呆地站在那里,没有立刻帮老天鹅破冰呢?我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出示自学重点时,这个问题被我修改为:你觉得天鹅团结吗?从哪看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文中集体破冰喊号子的语句当中,体会到天鹅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时我问大家:那为什么一开始破冰时,大家却没有帮老天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进入了高潮,这个问题具有反向思维引导,看起来与团结无关,其实与中心关系密切。小组交流中,大家感悟到:一开始别的天鹅惊呆了,更是从侧面烘托出老天鹅破冰时的勇敢、果断、奋不顾身。
二、老师统筹权衡,确立重点
除了归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我在确立自学重点时,还结合年级训练要点、单元训练目标统筹权衡。在这方面,孙双金老师的《春联》一课,曾给我许多启发。孙老师讲春联,不是逐字逐段去讲解,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大概只用了15分钟,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感受对联的韵律美、结构美和自行创作中。这样一个教学重点的设计,其实就更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我们学习课文但不局限于课文,我们学习语言但重在运用语言,我们学习理论但实践更有价值。语文课,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培养情感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等诸多技能的课堂。这一立足课堂、放眼未来的眼界在“明确自学重点”中应有体现。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我出示的重点中就有: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和人物。因为在我们合肥就有著名的包公祠,包公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中,更是互相交流、拓展,从古论今,不仅介绍了包公,还有两袖清风的于谦、俭朴克己的海瑞、不饮贪泉的吴隐之等等,不仅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自学重点的数量宜精不宜多
那么,一堂课的自学重点到底该有多少个合适呢?在自学重点的确立中,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取舍。课文内容简单的,有时只需一个自学重点即可。例如《祁黄羊》一课,自学重点就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意思。《天鹅的故事》一文,内容较复杂,重点有三个:天鹅的叫声出现了几次,每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斯杰潘老人为何悄悄离开?总体来说,每一课的自学重点不宜超过四个,否则会影响学生深入探讨。在我20多年的从教经历中,特别深刻地感悟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是对许多问题的浅尝辄止,甚至扰乱了学生的思路。那些琐碎而细小的问题,蚕食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所以我特别赞同何老提出的“自学重点要少而精”的观点。只有真正能够直指中心和重点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才是有价值去探讨的。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