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灾后心理卫生工作

2020-04-26 10:02许新江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新冠肺炎

许新江

摘要:灾难带来的心理危害决定了灾后需要开展专门的心理卫生工作。笔者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今春爆发的新冠肺炎灾难,讨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内容包括灾难之后常见的心理失调症状,不同形式的理卫生工作方法,并提出了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工作  新冠肺炎

一、灾后需要心理卫生工作

1.灾难应急工作的需要

今年春天,在我国爆发的新冠肺炎(全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对我国政府和人民而言是一场不亚于地震、洪灾的突发性灾难,这类突发的巨型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巨变和心理上的强烈震撼。灾难心理学认为,每一场灾难之后物质世界的损失和内心世界的伤害相比,后者更为复杂而深远。因此,现代的抗灾救灾工作把心理学也正式纳入整体的救援系统中,更切实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服务理念。这次的新冠肺炎也不例外,需要心理卫生工作者一同参与灾难的应急工作,防止和改善灾难可能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2.灾难引发的心理卫生问题

国内心理学专家在1999年对唐山大地震地区人群的PTSD(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事隔多年后受灾地区人群的患病率仍然较高,个体远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说明灾难给人们在心理层面上造成的创伤要比其生理上的、物质上的伤害更深刻、更持久,而且有很大的隐蔽性,有留下后遗症的危险。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报告证明了灾难可能会给人们造成多种心理危害。

常见的心理危害表现有情绪上的巨变或麻木、知觉反应敏度急剧降低、注意力或记忆力出现问题等等。与此相对应的还可能引发生理上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食欲不振,持久疲劳,过度失眠,沉迷于酒精、烟草甚至毒品等。有些受灾个体心理承受力强,应变性灵活,可以自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克服心理不适的症状;但也有很多个体不能自行克服,长时间地停留在心理异常状态中,甚至终身都存在着心理问题,个别还会不断恶化,演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不完全调查,此次在新冠肺炎的爆发过程中,一些个体因为突然面对死亡威胁,情绪上出现了焦虑、多疑、恐惧、紧张、烦躁等不良体验,甚至可能会产生厌世的念头。因此,灾后进行专门的心理卫生工作很有必要。

二、灾后心理失调的具体表现

了解由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理伤害的各种具体症状是灾后心理卫生研究的第一步。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经历了灾难的个体日常行为上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产生多种心理失调症状,如他们通常会不断地反复回想灾难事件的发生经过,甚至产生梦魇,并深陷在创伤经历中难以自拔,而情绪上则会经历多种不良感受。歸纳已有的各种理论,个体心理上典型的失调症状有以下几类:

1.深刻的丧失感

灾难事件的亲身经历,特别是无法营救身旁亲人朋友的经历,会给个体留下一种深刻持久的印象:生命如此脆弱无常,随时都可能突然结束,我无法掌握现有的一切。如果这类复杂的丧失感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加深个体的心理创伤。美国9·11事件之后,很多勤奋工作的人瞬间改变人生态度,决定信奉享乐主义。这就是巨大的丧失感给人们带来的自我概念和人生观的根本改变。由于新冠肺炎也存在一定的死亡率,所以这个问题也值得重视。

2.命运的不平感

个体面对突发的死亡威胁,可能会有强烈的命运不公的感觉:“为什么别人都不会得病,偏偏是我(家人,朋友)得病了呢?难道我(们)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了吗?”这样的愤愤不平感如果得不到适度处理,可能会转化为潜意识的压抑情绪,加剧个体对外界的无力控制感,随时会因为一点小小挫折就丧失生活的兴趣或信心。

3.情绪的失控和行动力的丧失

个体长时间地感到易怒、哀愁、焦虑、麻木、忧郁等负面情绪,他们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无法如愿,他们甚至会觉得与外界的一切有隔膜,对以往喜爱的活动也不再感兴趣,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亲密性的情绪反应。这一次的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个体的正常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更容易使个体产生孤独、无聊、单调等消极感受。

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个体很容易丧失正常的行动力,长时间地感到身心倦怠,对很多实际活动没有兴趣,不能投入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之中。

4.团体功能的失调

当团体遭受大规模的灾难时,受灾人群之间的消极情绪极易相互感染。灾难直接受害者的朋友、亲戚和其他成员也会感受到个体的绝望、焦虑、悲伤、疲劳甚至罪恶感等,连救灾工作人员和其他援助人员也有受到心理创伤的危险,这其中包括医护人员、消防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救助志愿者等等。当地原有的社会服务性机构在巨大冲击下也可能出现功能失调,并可能暴露出本身存在的不足。如台湾9·21大震后民众纷纷抱怨台湾地理探测工作的种种疏漏,爆发出集体性的不满情绪。本次新冠肺炎爆发之后,我国的公共卫生系统也暴露了不足,但后期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我们在“人民战争”的号召下对团体功能的迅速补救及充分发挥。

三、如何进行灾后心理卫生工作

1.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情况

最早在50多年前,国外一些心理卫生专家便开始在灾后为个体提供专门的心理卫生服务,即灾后心理卫生工作。当时他们并不确定该做些什么,但他们相信一定能做些什么。实践结果确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起初他们发现个体绝望、惊恐,不愿说话,不愿接受传统形式的心理治疗,但又表露出一种复杂的想谈论自己经历的需要。于是心理卫生专家改换方法,用易接受的词汇来标明自己的服务,比如说不用传统的“精神卫生服务”或“心理咨询”等词,而是用“听听个体的故事”等标题来提供信息、支持和帮助,迅速地使个体接受了他们。但当时很多人仍然对心理卫生工作心存顾虑,即使他们已经存在着严重的灾后心理创伤,也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一些不明情况的人又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是由于灾后心理卫生工作没有作用而造成的,这就更加延误了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加入了进来,如何进行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成果也日益丰富了起来。

我国经过非典、汶川大地震等灾害,在灾后心理卫生工作这方面做了很多,许多大学近年来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抗灾应激小组,不少省市派驻了专门的心理卫生工作者,负责为患病个体做心理辅导。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灾后的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心理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供需失衡已成为我国心理卫生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心理卫生工作应该打破纯粹医学模式,把服务工作延伸到医疗机构之外的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主体是社会工作者,而服务的对象是普通的公众。

2.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形式

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探索灾难发生时个体的心理历程、身心压力和灾后心理康复的规律,帮助个体恢复身心健康,促进团体恢复正常社会功能。在此目标下,心理卫生工作者们已发展起来各类形式的心理卫生工作。

(1)扩展式服务

因为很多个体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卫生服务,所以心理卫生工作者(后文简称“工作者”)要主动地去找他们。所谓扩展式服务,主要是指心理卫生服务的形式较传统意义的扩展,如工作者不是被动地等在办公室里,而是主动地到灾难发生地、紧急避难所去提供方便的服务。扩展式服务的目标是帮助个体用健康积极的方法来处理灾后压力,推进康复进程。

心理卫生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让个体开始诉说自己的经历,这个诉说不仅仅是简单重复个体遭灾的情况,它是个沟通的过程,可以使感到孤独和被隔离的个体感到心理支持的温暖,同时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治疗过程,对帮助恢复灾后理智清醒有重要作用。它能提供给个体一个面对、承认、接受和公开讨论各种情绪反应的机会,让个体开始理性认识已经发生的凶险事件和后果。这个倾诉活动的本身能帮个体重组信息,评价所受到的冲击,更清楚、更完整地思考当前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也让他们认识到灾后的压力和哀伤等反应是对不正常状况的正常反应,可以去寻求外界帮助。

工作者在充满共情地倾听个体诉说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粗略判断个体遭受的心理伤害程度。可以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角度进行评判。认知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谈话看出个体对灾难的认识是否具有真实性和一致性,具体表现为是否能清晰、全面、理智地认知现实;情感方面要考察个体情感异常或损伤的程度如何,是否有过度的情绪化、失控或严重的退缩或孤立等,能否在外界支持下逐渐恢复其能动性,如是否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并主动尝试调节情绪等;行为方面要了解个体是否已经开始做一些改善性的事,因为能开始具体行动就意味着开始了积极自控的第一步。三个判断标准中行为的鉴别力最强,认知和情绪比较容易流于表面,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而需要具体落实的行为却很难掩饰或伪装。如果个体的伤害程度已经非常严重,超出应激反应的范围,则需要及时进行转介或其他专业性的处理。

(2)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如果个体被判断出有较严重的心理伤害但又未达到器质性病变的程度,就需要这种服务形式。另外,工作者可以向当地的紧急服务机构、救灾志愿者、学校、社区机构提供咨询,具体方式有两种:支持性服务和训练。前者主要针对主动求助的来访者,如可以针对产生压力反应的救灾人员提供紧急事件压力讨论会,会上为工作人员提供互相讨论、支持、学习应对技巧的机会。后者是指训练救援者掌握一些处理灾难压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描述个体灾后典型的心理失调反应,演习灾难工作技巧和提供自解压力的方法等。联系此次新冠肺炎的实际情况,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承受压力最重的救灾群体——医护人员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保障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良好。

(3)后续服务

虽然灾难是有时限的,但它所造成的物理的、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心理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工作者要看到长期压力的影响,为个体提供后续的信息支持和咨询服务。

后续服务和前期工作效果有紧密联系,如果个体没有和外界建立起信任和接受的关系,工作者是不能有效对他们进行后续服务的。国外有些专家提出,灾后个体很容易和外界产生一种“创伤隔膜”,发展到后期就会向外来者完全封闭。因此,灾后的即时工作是让工作者顺利通过“创伤隔膜”,为后续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扩展式服务中,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和个体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予以回应和诊断,而后续服务中则需要采取更多的形式与所有个体进行沟通:面谈、电话、信件、视频、小册子(包括电子版)等。视频、小册子(包括电子版)的作用在于宣传处理灾后心理失调的信息和建议。这类普及性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既省时省力,又能收到良好效果。在新冠肺炎病情日益严重的日子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民心反而较前有所稳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宣传有效地增强了力度,所有可能的媒体都在进行正面心理的宣传:如保持镇定、坚强应对、同舟共济等等。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一旦全民的乐观情绪、责任感等心理能量得到有效开发,就一定会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4)团体式教育

在灾后举办一次广泛的团体式教育也很有效,可以分批地对各类救灾服务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教师等可以影响他人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团体教育,设计播放不同的视频、分发不同的小册子(包括电子版)来宣传如何处理灾后的心理压力,并为将来可能灾难做准备等。整个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实用性和有益性,并强调突出三个主题:接受正常的灾后压力反应,充分利用提供的资源和积极地处理压力。团体式教育要防止消极情绪发生集体规模的感染,如悲观厌世、沉沦萎靡,每个团体里都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带动个别的消极悲观者转变,而不是相反。

(5)支持小组

亲身经历过灾难或与灾难密切关联的个体,则需要用支持小组的形式进行团体交流。这类个体自视特殊,更倾向于向他同类的个体或团体求助,所以灾后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组织支持小组。小组的目标是为个体提供与他人分享彼此相似的故事、相互交换信息和想法、相互鼓励和支持的机会。支持小组不仅比个别的咨询服务要省时省力,而且更有效,因为小组的形式可以让个体听到别人描述灾难事件时,认识到自己反应的正常性;在小组中,个体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得到更有效的处理策略,如自我开放、自我肯定等。对于新冠肺炎情况下的支持小组,可以通过网络、露天或控制人数等办法来保证安全。

四、心理卫生工作实践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工作者不要总是期望受害者倾诉悲伤、绝望的故事,虽然受害者都有痛苦的丧失经历,但他们大多是希望自助的个体,而不是可怜的无望者,任何怜悯的回应都可能激怒他们。相反的,工作者应该随时提供用各种实际的不怕艰苦的方法来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工作者也不要总期望听到鼓舞人心的关于人们如何克服困难的英雄故事。灾后恢复过程不会只是一个悲剧故事或鼓舞人心的故事那么简单,灾难工作是一个可以推进个体从受害者成长的渐进过程。

2.无论工作者采用哪种工作方法,都需要强调三點:个体所经历的反应是对正常情景下的正常反应,无须担心个体会“崩溃”或“变疯”;个体不是孤独的,有很多人和服务项目可以求助;个体可以用健康、积极的方法来处理灾后和长期的压力。

3.影响个体压力大小的因素有续发灾难的可能性、家庭的破碎程度、灾后是否缺乏教育、基本生活设施和社会支持是否缺乏等,其中续发灾难压力越大的,有亲人死亡的和缺少房屋居所的个体心理压力明显严重,且更易发展成心理疾病。

4.帮助个体探索灾难意义。前文提过个体往往反复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偏偏遇到这样的事?”他们急需在适当的时机解释好自己的遭遇,慢慢赋予灾难事件以积极意义,并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投入新的生活。尼采说人只有知道了“为何”,才能忍受“任何”。“活出意义来”是个体灾后的一个重要心理需求,这与未来的生活品质密切相关,也是贯彻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一个内容。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成熟度常态下进步有序而缓慢,而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则会出现一个加速成熟的机会,这也是任何灾难的一个潜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本,张凤阁,王丽萍,等.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6).

[2]安媛媛,伍新春,陈杰林,等.美国9·11事件对个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的影响——灾难心理学视角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陈志坚.浅析灾害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新冠肺炎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情绪心理卫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