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飞
摘要:随着全球化趨势的不断增强,知识互通程度的加深,人才流动愈发频繁。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效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纵观以理工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为研究内容的文献中,对英语学术写作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基于此,针对一篇以英语学术写作为研究视角的文章进行评析,旨在探究该文章的优劣势,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学术写作 理工类学生 评述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160-02
由Tzipora Rakedzon&Ayelet Baram-Tsabari于2017年发表的Assessing and improving L2 graduate students popular science and academic writing in an academic writing course,在对理工类学生学术写作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英语学术写作课程能否提高理工科毕业生的学术写作和科普类文章写作的能力,得出英语学术写作课程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学术和科普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结论。该文献的研究点很新颖,以学术写作课程的设置为切入点,提及了很多大学课程设置中并未考虑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文章仍有不足之处。笔者对该文献从摘要、引言、研究设计、分析与讨论、结论五个方面进行评述分析,旨在理清其中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一、评析论述
(一)摘要
该部分概述了研究目的、手段、内容、对象和实验结论。针对关键词,本篇文献的关键字个数偏多,通过阅读文章,发现就科学交流和毕业写作两个关键词在内容上并没有进行过多论述,且关键字里也没有包含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二)引言
此部分阐明了此次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指出本次研究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
(三)文献综述部分
其一,介绍了本篇文献的两个研究重点:学术写作和科普写作。通过以上内容的叙述能让读者充分了解本次研究的两个重点,对于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会有更好的理解。其二,作者通过将相关文献依次呈现出来,为自己的论点有力的支撑。有些文献虽未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但通过仔细阅读就能发现,每个文献都一一对应所要支撑的论点,结构严谨,有说服力,作者在论述的同时也找到了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论证了此次实验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四)研究设计
包含本次研究内容、对象、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的介绍,以及测量工具信效度的检测。
1.研究内容
作者说明了实验的实施环境、持续时间、实验的目的等,并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一个有效的训练,不管是实验课程的选择、课程的管理推进、人员的选择标准、课本的改进都体现了本次实验的严谨性,作者将这些因素一一列举出来,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实验内容,方便更好理解接下来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177名理工科毕业生,为进行对比研究被分成了四组。那些缺席课程或者没有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将不会被纳入分析范围,作者这里充分考虑到了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尽可能地降低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在实验实施之前对研究对象的专业和语言情况也做了详尽说明。作者在进行实验设计分组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性别差异这个因素,研究对象几乎是按照性别平等分配的。另外,所有学生都被要求做一个英语能力水平的测试,英语使用能力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可以优先参加实验课程。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实验群体接受该课程的能力,也能为实验课程提供被实验者的基本水平信息。由此可见,作者在实验之前,对实验的各种要素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和分析,考虑得十分周到全面。
3.评估工具
本次实验采用了诊断评价的方法。但需要提及的一点不足就是作者让学生根据一个主题,进行前后测的两次写作,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固定主题的局限性,后测的写作主题应当适当变换一下,但变换的前提要使前后测的题目难度、学生对主题的了解熟悉程度一致,这样能更好地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条件下,测试出学习课程的成果。
4.评价标准和指标
评价标准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次课程材料的具体实际形成的。在应用评价标准之前,作者先进行试点运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形成最终的评价标准。实验中单个样本的数据是通过paired-sample t-tests,即配对样本检验来完成,来探究通过课程的辅导,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因本次试验要针对同一批数据探究三个问题,故采用了Bonferroni校正。
5.评价信度
作者在试点测试的时候已经对培训课程进行了调整,能够确保两个评分者用相似的方式解读评分标准。评分者是有多年评估经验的教师。整个评分标准的分析多由评分者进行,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主观性。为了排除这个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作者进行了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明了整个分析结果具有可信度。
6.讨论分析
针对前面提及的本次实验需要探究的三个问题,作者在这里也进行了讨论分析,并且通过对其他研究文献的列举,进一步证明了本次实验观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同时,作者也看到了自身实验设计的不足:第一,评估手段应用的局限性;第二,研究对象涵盖不足;第三,检测者评估者本身具有的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因此,作者提议应探索一种电脑评估手段,更好地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7.结论
作者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并归纳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特别就理工类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针对性建议。
二、结语
本篇文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部分联系紧密。研究的论题新颖且具有现实需要性,填补了理工科学生学术和科普类写作的空白。实验设计充分完整、合理科学、有效性高。针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提前运用多种有效的检测评估方法进行检验,最大限度保证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作者也看到了本次实验的不足,并在讨论部分加以说明,并对今后继续实验给予指导性意见。总体而言,本篇文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激起了研究者对于理工科学生这个群体对于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需求性探究。不管是出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还是硬性的毕业论文要求,理工科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写作能力,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熊淑慧.基于体裁教学法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46-51+56.
[2]常小玲.英语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概念、理论与方法[J].外国语文,2018,34(2):138-144.
[3]赵彦芳.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研究[D].滁州:安徽科技学院,2018.
[4]孟春国,陈莉萍,郑新民.高校英语教师学术写作与发表的调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1):110-119+150.
[5]邵辉.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构建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82-88.
[6]曹吉欣.CLIL对EAP教学的影响[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7]严明.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评价体系建构[J].外语学刊,2014(6):108-112.
[8]陈理健.“诊断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1993(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