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际关系学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2020-04-26 10:01夏丽霞
新闻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运用技巧新闻采访人际关系

夏丽霞

【摘    要】关系万千重,新闻采访也是一门人际交往的学问。本文结合一些采访实例,分析人际关系学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学会重视第一印象,建立共同的话语平台,用热诚感染对方,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新闻采访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运用各种人际关系技巧,比如揣摩对方心理、产生共情等,打破采访僵局,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关键词】人际关系; 新闻采访;运用技巧

采访是与人打交道的活动,新闻采访其实也是一门人际交往的学问,不管是初次采访,还是长期“跑口”采访,都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有着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万千重,采访中我们需要运用到哪些人际关系学的技巧?现结合一些采访实例,分析人际关系学理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从而学会在新闻采访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重视第一印象,建立共同的话语平台

一切关系都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西方社会学家在讲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时曾提出“印象管理”理论,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

在采访中,特别是首次采访时更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和礼仪。落落大方,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每一次采访都需要注意的第一印象。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不代表采访就成功了,要想采访能够推进,还需要学会建立共同的话语平台。所以,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足。查阅资料,提前熟悉采访对象,包括对方的籍贯、经历、个性、特长、爱好等,这一方面是为获得素材做功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彼此之间共同的话语平台。

比如,记者新接手一个“跑口”部门,去打交道之前可以先浏览“口子”单位的网站,对其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及相关领导要提前知晓,熟悉对方,是去作沟通交流的第一步。

如果是预约采访,还要提前了解与采访对象相关的文章,熟悉采访对象的相关经历,对他(她)的社会关系进行梳理,以便让采访更加深入。对一些敏感话题,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发问等。

做足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见面如何做到“自然熟”呢?老乡、校友、同事的同学、同学的同学,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突破点。通过以上这些“关系”能帮助我们很快与对方建立共同的话语平台,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

曾经有一家媒體记者准备采访郭台铭,当时就用到了一个身份:山西媳妇,而郭台铭祖籍正是山西,家乡情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记者和郭台铭叙了一会山西风土人情,然后再采访,气氛便融洽起来,郭台铭也由此打开了话匣子。

当然,减少陌生感只是第一步。在采访环节,记者对于采访的内容要提前准备,不能让采访对象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

另外,在采访中要注意保持平等姿态,这是一名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记者在采访时,需要保有平等的对话姿态,面对普通百姓,不趾高气扬;面对高官权贵,不谄媚讨好。

二、理解和尊重对方,用热诚感染他人

学会理解和尊重对方,这在日常采访中有助于促进记者与“跑口”单位关系的深化。学会理解和尊重,有时是帮人一把。比如,通讯员发来的稿件,记者应该想办法帮助通讯员重新寻找角度、拎新闻点或要求补充采访,尽量帮其发表出来,以后采访需要他提供帮助时,对方也会尽力相助。

学会理解和尊重,也体现在不添乱上。比如案件侦查阶段,有的记者在明知可能会影响到破案或让对方工作陷入被动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所谓独家,还去发布一些可能扰乱破案工作的内容。记者都希望能最大限度采访到更多内容,但前提是不给案件侦破工作添乱。

学会理解和尊重,考验着记者的人品。因为采访对象得罪了“跑口”记者,有记者就找负面报道来报复,这谈何理解和尊重?当然,“跑口”不是一味地说好话、替“口子”单位做宣传,有时也需要做监督,但是我们的监督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姿态,不应是找茬或者报复的心态。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学会用热诚去感染他人。卡耐基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诚。一个人的热诚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消失,这在采访中是很有用的。比如有些人的记忆力好,见过一次面,时隔很久再见面,依然能快速地喊出对方的名字,这种热诚是让彼此熟络的一种方式。作为记者,每天接触的各类采访对象多,所以我们也应该练就快速记住别人姓名的本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在手机里记下名字,我们还应尽量把采访对象的单位、职务等一些关键词存在手机通讯录里,可以起到提醒作用。

三、学会为别人考虑,想对方之所想

人际关系学中提到的“利他原则”,落实到新闻采访中,就是学会为别人考虑。

首先,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对于一些不太喜欢的采访对象,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却忽略他的优点。有些记者会感觉个别单位的人很难打交道,一说采访要求就推辞,但如果换个角度想,他的位置决定了他的行为。他有他的难处,也是环境使然。所以,当我们学会为别人考虑的时候,就不会再抱怨这些问题。

其次,学会替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给帮助过自己的人送份报纸、帮刊登遗失声明、帮找律师咨询打官司、帮写内部讲话材料或者人物事迹材料等,这些事情对记者来说,并不是很难。

有时一些可能不太好公开见报的采访,对方需要记者去帮忙,能帮忙的没必要拒绝,有时关系的微妙相处就在一些小事上。特殊时刻的“捧场”,更能让对方记住你,方便以后建立更深的联系,成为关系不错的朋友。

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站在自己角度思考问题。采访中遇到的最大矛盾就是自己想要的和对方想要的总是大相径庭,那么如何来寻找平衡点?

经常遇到对方想宣传的和你想报道的不一样,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合适的报道点,做到既符合新闻报道原则,又满足了对方的需要。

比如社区计生宣传稿,跑社区的记者都有感受,觉得发来的通稿质量不高,根本发不了。那么,社区记者就要学会寻找新闻点,比如“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可以找社区计生宣传人员,看有没有年纪大的二胎妈妈?有没有特殊的二胎故事?

想对方之所想,就要找出对他人有利的理由。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要让对方感觉到他将会因此而获益,即使不是获益,也可以想对方所想,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尤其是在凶杀案的报道中,如何取得突破?很多时候记者都是想对方之所想,尽量找出对采访对象有益的理由。比如,记者的报道有助于引起公众关注,更好地促进案件侦破等。

四、巧用人际关系学技能,打破采访僵局

有些记者经常抱怨采访找不到对象,采访无法进行下去。其实社会是个关系网,这个关系网络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六度分隔”,通俗地讲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论充分运用到采访中。

只有采访不到位的记者,没有采访不到的对象。找到采访对象是记者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每个记者在寻找采访对象上都有自己的方法。比如,有一年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来合肥,为了联系上她,笔者就是通过省外办的关系,找到当时陪同的工作人员,掌握对方行程,想办法约到她进行采访。

世界很大,其实也很小。有一年,新安晚报在做“小刘瓜子遭遇困局”的报道时,我们几名记者一直在商量如何找到小刘瓜子“掌门人”刘天成。当天中午,我们在跟一家出版社编辑一起吃饭时还在讨论这个话题。这名编辑提到,几年前他们出版了一本刘天成自传,发行量小,市面上一般也买不到。他的这句话当时就让我们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通过出版社的关系,我们很快就电话联系上了刘天成,并约到了独家的采访。后来如果要采访一些稍微有点名气的人,我们都会让记者查查他有没有出过书,一般通过出版社都有可能联系上其本人。

在采访中,巧用人际关系学技能,打破采访僵局还有很多方法。比如,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寻找突破口,打破沉默。

当采访出现僵局时,短信的使用有时也很有效果。在很多次采访中,笔者都让记者尝试了这个办法。如果采访对象不接电话、不接受采访,那么就要想着揣摩对方的心理,发一条能够打动对方的短信,往往这个突破口就有了。

打破采访僵局,还要学会感同身受,寻找情感上的突破口。我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采访中,用这句话不是说做人要多圆滑,而是需要掌控采访对象的心理,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感动着你的感动”,我们常说“感同身受”,其实从人际关系学上可以理解为“共情”。共情就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受访者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这在人物报道、灾难性报道中,常常会运用到。

当然,具体的采访中,有时我们还会用到“激将法”。在好话说尽的情况下,实在不行,只能是用言语刺激下对方,让他开口,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打破僵局。

其實,不管运用哪一种技巧,都要能“对症下药”,用对了“方子”,采访遇到的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运用技巧新闻采访人际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举反例”技巧分析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美声演唱中气息的运用技巧分析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问题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激趣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技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