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萍,陈东旭,刘香进 WU Aiping,CHEN Dongxu,LIU Xiangjin
(广东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114)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oqing 526114,China)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等工作。广东理工学院的《电子商务与物流》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与物流》这门课程。课程的教学一直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模块,本课程改革着重于理论、实践、案例三者结合,授课过程中结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实践指导书》一起学习和实训,指导书是由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编写,所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训和实践上的改革创新,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模块内容的学习,后利用学校电子商务与物流实训室进行实践模块的学习和操作,最后结合案例进行模拟演练。理论、实践、案例三足鼎立,培养学生掌握电商物流理论与实操能力;掌握国内外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趋势;电商物流企业实践;电商物流技术应用;跨境电商物流;电商物流最新解决方案等方面知识。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学习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研究性人才。广东理工学院本门课程开设至今师生反应较差,且没到达到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相关要求。
(1)理论课程与其他电子商务物流课程重复严重,不同的任课教师选用不同的教材,教材选择太随意。目前《电子商务与物流》教材缺乏权威性、统一性、标准性。就广东理工学院在选用这方面的教材时也是按教师的喜好而定,只要时间较新,目录差不太多都可以;另外同专业的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在课堂上学生反应各课程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内容,专任教师也很无助,真正可讲的知识很少,学生对课堂越来越没有兴趣。
(2)课程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本课程教学理论太强,几乎全部知识和模块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硬件和软件等学校环境较差无法满足课程实践的要求。学校没有长期而稳定的企业实践平台,实验室软硬件又老化过时也没有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的实践教材。另外专任教师多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没有相关的社会和企业实践,知识面较窄,课程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课程对专业不感兴趣。
(3)课程实践太少或没有,学生和教师没有条件开设实践课。一是学校硬软件条件有限或实验室还在建设和完善中,没有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而任课老师又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等众多原因使得本课程没有校内实践实训环节;二是每学期课程综合的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每学期专业核心课在学期末有一个月的企业实践学习,但实际上并没有安排,校企合作并不是双方领导签字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利益和价值。校方考虑的是学生外出的安全和来回的经费问题和前期与企业沟通的成本。企业更不情愿接收没有任何经验且人数较多、难于管理的学生。学校和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课程实践部分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效果极差。经调研许多高校都未认真开展实践课程,所属专业课程实训就是到企业走个过场,学生并无收获。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高校并未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这就造成学生对电商物流专业的流程和岗位要求缺乏感性认识,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可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工作,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课程教学工作,所以教学改革最为重要[3]。目前学院理论教材采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与物流》,内容共十章,课程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理论(在教室完成)、第二部分实践(在校内实验室完成,条件允许可以在企业完成)、第三部分案例(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可采用分组讨论或翻转课堂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由三大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三大模块
实践教学是电商物流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嫁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是将学生对知识从抽象理解发展到形象理解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衔接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好的实践体系使得人才培养事半功倍。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学院用于开展实践的企业资源并不丰富,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在应用型建设背景之下,结合各课程特点,开始探索多方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4]。
根据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著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教材的实践指导书。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突出实践性、追求创新性和时代性。课程避免与本专业其他教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又突出了电子商务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最新的电商物流技术应用和最热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实践教学可以在电子商务物流实验室和相关企业完成,每年的实践案例做到时效性、科技性及符合专业发展特点,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电商物流前沿知识,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快速适应企业实际的工作。
图1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系统化教学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电子商务+物流,更不是与其他课程的理论重复,而是在学习本课程时能得到升华,建立专业体系的框架。有机地结合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创新创业、供应链管理、ERP等课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如图1所示。
目前《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系统化程度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广东理工学院对本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做出课程安排、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并和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创新创业、供应链管理、ERP等课程进行深度融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5-6]。以电商物流+供应链管理为例,如表2所示:
表2 电商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教学工作任务表
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学习,优化课程,把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课程创新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加强课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尤为重要。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可以产生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系统性课程学习也是研究型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最直接途径,采用综合课程知识、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形成新的学科思维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具有重要意义[7]。
放弃知识的简单重复,紧跟时代的脚步,先从教材开始,找到适合的、所求的、迫切的教程、知识、企业实践。打破了传统教材教学的陈旧内容和形式,在原有的理论上增加增强电商物流实践操作的训练学习。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与物流实践指导书》中的实践和案例内容进行改革。教学改革是以电子商务为背景,阐释了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阶段物流行业发展水平,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在当今时代下应具备的电商物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根据实践的内容和情况安排在物流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企业完成。学校和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和企业建立真正的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广东理工学院联系确定的企业有: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广东康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新宝电器公司、肇庆大润发超市等,与之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进行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优势资源叠加,而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在本质要求[8]。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需求,通过走进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聘请用人单位兼职人员等多种方式,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计,真正将一线工作岗位对电商物流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环节和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电商物流管理人才,能承担相应的电商物流管理工作。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缺乏实质上是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面的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是电商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元素关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