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静,刘天明
(1.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2.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安徽 蚌埠233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独立学院正面临着“独”和“立”的双重困境。机遇和挑战共生,优势与劣势并存,外在的环境变革以及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互相激荡,交织成一股推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无形动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正在逐项落地,独立学院转型为普通民办高校势在必行。独立学院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应用型大学转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1]。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增长常态化,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独立学院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就业环节、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的若干要素的集合,包含就业观念、自我概念、动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特质等内容的总和[2]。就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影响就业的核心要素[3]。大学生兼职是现今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约75%有过兼职经历[4]。通过兼职,大学生可提前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2,5]。当前,如何通过兼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本次调研随机选取华东、华北、华南、华西和华中地区23所大学的在校生为样本。借助问卷星平台,共发放524份调查问卷,回收483份,其中440份是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83.97%。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专业类别经管类17339.32%计算机类10122.95%文史类276.14%艺术类7216.36%理工类347.73%其他类337.5%学校所在城市一线城市6715.23%二线城市15835.91%三、四线城市21548.86%月均生活费低于800元143.18%800-1000元12728.86%1000-1500元26660.45%1500元以上337.51%
兼职态度是影响学生是否选择兼职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66.14%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有必要进行社会兼职”,对社会兼职抱无所谓态度的同学占21.82% ,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社会兼职”的大学生比例只有12.04%。此次调查中,在大学期间有做过兼职的大学生比例达68.18%,潘明明,龚新蜀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6]。另外,在没有做过兼职的学生中问及“你不参加兼职的原因”时,52.95%的学生选择了“想做,但没有合适的机会”;31.82%的同学认为“影响学习”,选择“兼职工作累、报酬低”“兼职工作技术含量低”“担心受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原因的学生比例占少数。兼职动机是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有偿劳动的驱动力,显著影响所选择的兼职工作岗位、每周兼职时间及兼职收获。结果表明,选择“减轻家庭负担”选项的大学生占比有47.73%;32.95%的同学是为了“赚钱并提升个人能力”;13.64%的大学生因“为就业积累社会经验”而选择兼职;“和同学一起,从众选择兼职”的学生占5.68%,具体见表2。
调查可知,大学生在兼职态度和动机上,主动性偏强、总体积极向上。从深度访谈中我们感受到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正在增强,想通过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专业应用能力,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提前积累社会经验。
表2 大学生兼职态度和动机
大学生的兼职态度和动机虽积极,但能够找到与兼职动机相匹配的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很少。根据此次调查数据统计,“商业促销发传单”(45.67%)、“服务员”(21.33%)、“推销产品”(16.00%)、“家教”(9.00%)和“校内兼职(包括勤工俭学)”(4.67%)是大学生兼职工作的前五位。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特点有范围较狭窄,专业相关度低,技术含量不高。大学生中能够选择像“翻译”“参与社会调查”“互联网运营”“导游”等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兼职的比例较低。当前,大学生想通过兼职实践活动强化专业认知、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仍有较大难度,姚远,潘明明、龚新蜀的研究结论均赞同上述观点[4,6],具体见表3。
表3 大学生兼职工作类型
兼职时间较长会挤占在校期间专业学习,影响学业质量。调查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兼职与学习计划安排合理,每周兼职时间安排在10-20个小时的比例约占45%,这样可以确保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充足。但依然存在部分学生每周兼职时间超过20小时,学习与兼职计划安排不合理,对在校期间的学业学习造成很大影响。需要加强重视,进一步引导学生兼顾好学习与兼职。在本次调查中,对于“能否协调好兼职与学习二者的关系”这个问题的回答,31.67%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上课与兼职的关系,学习不受影响;48.33%的学生认为自己也不确定,不知道如何安排兼职与学习;有20.00%的大学生兼职学习平衡点把握不准确,兼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具体见表4。
表4 大学生每周兼职时间
大学生兼职动机、兼职工作类型及兼职时间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兼职收获。统计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赞同兼职是提前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30.3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兼职,增强了自身沟通协调能力;认可“获得一定的收入,减轻家庭负担”的学生占20.33%;只有4.33%的大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兼职报酬低,浪费了学习时间,具体见表5。
从上面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大学生通过社会兼职,个人能力和社会经验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更多集中在人际沟通方面。兼职提升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效果不明显,无法发挥兼职就业促进效应,与杜俊娟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7]。
表5 大学生兼职收获
KSF分析法以关键成功因素为依据,主要运用于信息系统规划领域,由哈佛大学教授威廉·泽尼于1970年提出。关键成功因素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和优势,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控制变量。成功识别关键因素,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可以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判别矩阵是识别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有效方法,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通过集中讨论确定判断矩阵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制定各影响因素的评估标准。对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两个因素同等重要各打1分,某个因素相对重要打2分,相对不重要则打0分;最后是对所有因素比较打分后横向汇总并依次分配权重。通常权重较大的因素就是关键成功因素。文章的研究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归纳因素。以关键成功因素来源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截至2019年9月30日),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为主题进行搜索,总共有31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CSSIC刊。这些文献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李军凯通过研究指出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级别、实习单位声望、实习单位评价、参与就业指导情况等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2]。彭树宏通过研究认为家庭收入、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正向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且效果显著,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果不明显[8]。李正卫等的研究分别从学习成绩、社会关系背景 、实践能力和就业态度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求职心态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虽然专业成绩也正向影响就业竞争力,但效果甚微[9]。岳昌君等人指出,直接影响与工作直接的因素就是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作能力”居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10]。马永霞等则通过研究指出先赋性因素的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的高校培养、个人努力共同决定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后致性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先赋性因素。在后致性因素中,个人努力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校培养;在先赋性因素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受以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和学历为构成的家庭背景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受因家庭背景差异而造成高校和教育质量异质性的间接影响[11]。葛维东通过研究指出抑制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个人环境因素、技能与属性因素[12]。朱国玮、黄珺通过研究提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适合的自我强度、优良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及较强的社会学习能力将帮助大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成功就业[13]。陈勇通过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与战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雇主的互动机制、培养评价机制等因素决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4]。
第二步是筛选指标。第一步完成后,通过对研究文献中上述影响因素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和比,共梳理出18个主要影响因素[14-18];运用访谈法,对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部门领导、有毕业班经验的辅导员和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归纳提炼这些影响因素,最终凝练出5个方面的指标,相关指标的归纳提炼过程,见表6。
表6 相关指标归纳
五大因素专业能力、与雇主互动机制、社会实践、人际沟通与合作、职业指导
第三步是运用判别矩阵进行关键成功因素分析。首先,根据表2-1中筛选的5个方面指标,设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成功影响要素打分表;其次,邀请10位来自高校大学生就业部门的相关专家和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打分。选择两两比较法,若M和N同等重要各打1分,M相对重要的打2分,M相对不重要的则打0分,依次对比。最后得到如表7所示的判别矩阵结果。
表7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成功因素(KSF)分析
从表7所示结果可以得出,按重要度排序位列前三的要素分别是与雇主互动机制(8分)、职业指导(7分)、人际沟通与合作(5分),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9,13]。
当前,大学生兼职普遍存在兼职目标不明确、兼职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兼职与学习计划失衡、兼职工作范围选择狭窄及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本文借助23所高校440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KSF分析模型探讨社会兼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效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经历对其未来就业能力具有正向提升作用。但兼职动机、兼职工作类型选择及兼职投入时间等因素会影响兼职就业效果。
第二,选择与毕业工作方向一致的兼职工作会显著提升兼职就业效应。用人单位现今招聘和筛选大学生的录用标准更加综合,专业学习成绩不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大学生综合素养更受青睐。规避从众盲目兼职,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要求较高,与毕业后从事工作相关度较高,有助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兼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兼职就业的推动效应。
第三,兼职时间正向作用于兼职收获。但学习与兼职计划安排不合理,兼职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势必会造成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学业成绩。大学生应秉持适度兼职的原则,兼顾好专业学习和兼职。在确保理论学习精力充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兼职时间投入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兼职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兼职动机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兼职工作类型、工作时间投入多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的兼职态度。和以减轻家庭负担或从众原因等为目的而选择兼职的大学生相比,兼职动机为增强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同学,其挑选的兼职工作针对性更强,兼职投入时间尺度把握更加准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也更加明显。
根据以上调查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参考。
首先,大学生方面。一是明确职业道路和方向,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依据职业理想进行兼职规划,针对性选择兼职实践以增强就业能力。二是更新兼职观念。要理性对待兼职,要为“能”而选择兼职,而不能为“利”所动。大学生应避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更注重兼职经历对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对未来工作经验的积累。三是大学生应适时兼职。大学生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挑选不同类型性质的兼职。即在大一、大二时,可倾向于技术含量不高,职业相关性较低的兼职工作如:商品促销、发传单及家教,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能力。进入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应调整兼职工作类型,从事需要专业应用能力较强、技术难度较高的兼职,为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提前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最后,大学生应适度兼职。对在校大学生而言,专业能力是考察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始终居于第一位,绝不能因兼职而荒废学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在校期间获奖情况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同时,很多用人单位会采取初试加复试的方式进行人才筛选,初试通常选择专业能力测试以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大学生只有认真努力地学习,不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专业应用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学校方面。一是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实施全方位的职业指导。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助大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融入“兼职”实践的职业规划入门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把兼职当做“职场预热”,通过兼职实践不断调整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理想。对于高年级学生,提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如:召开就业专题讲座,举办专场招聘会,组织模拟面试。二是高校应建立与雇主的互动机制,加快形成兼职就业长效机制。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创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校企共建兼职实习基地,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输送“定制化”人才。另一方面,强化与雇主的反馈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雇主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学校应建立兼职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兼职信息库。积极谋求与企业的紧密对接,建立校企合作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可靠且质量高的兼职工作。与此同时,建立法律服务和投诉平台,定期开展兼职普法宣传讲座,帮助大学生提高维权意识,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正当权益。此外,建立兼职咨询平台,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客观看待兼职。
最后,用人单位方面。一是扩大招聘宣讲范围。很多企业在开展招聘宣讲活动时,只关注如何吸引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参与。事实上,用人单位可适当扩大招聘宣讲的针对面,也可以让大二、大三的学生积极参与宣讲现场。一方面,企业得到有效宣传,提升了雇主品牌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能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利于大学提前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地提高其就业能力。二是和高校联合探索兼职就业创新培养模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建立与提升就业能力相关的课程体系,设计兼职就业创新培养模式。兼职就业创新培养模式的创建,可大幅度降低学校的培养成本、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和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同时促进学生就业满意度、学校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招聘满意度的提高,顺利实现三方合作共赢。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大学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非常有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兼职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实现就业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因此,通过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的三方努力,改变大学生兼职观念,建立兼职就业长效机制,探索大学生兼职就业创新培养模式,鼓励大学生合理兼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是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