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闻传播效果及媒体联动机制研究

2020-04-24 11:08杨春竹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传播效果

杨春竹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气象新闻,以社会媒体为媒介,以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基础,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将预报预警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尤其是向基层传播,对于公众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有重要意义,是避免因灾返贫的一条重要渠道。本文着力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搭建共通共联平台实现各家媒体之间信息的共享,完成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多渠道、多样化传播,从而实现气象新闻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气象新闻  传播效果  联动机制

一、气象新闻的定义

气象新闻作為行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但从气象新闻涵盖的内容及范围来看,至少可以有两个界定。

一个是狭义的气象新闻,指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也就是说未来三天的阴晴冷暖及暴雨、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预测及预警信息。

另一个是广义的气象新闻涵盖内容则相当广泛。颜家蔚等[1]将气象新闻的范围拓展到天气现象解读,重大气象灾害解读、气象科技、气象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气象部门未来发展规划、气象精神文明建设等与气象相关的信息。

二、气象新闻的特点

气象新闻是行业新闻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决定了气象新闻既有局限性也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因此,充分发挥气象新闻“人无我有”的优势,做到准确传播、快速传播、专业传播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这个目标的实现有大的社会背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们对精细化天气预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下面这篇反映强降温的天气新闻《局地降温14℃!冷空气返场要跨年》[2]阅读量达6991。

再从一组问卷调查数据来看,从2017年开始,笔者跟踪调查了贵阳市亨特幼儿园、贵阳市甲秀小学的100名学生家长,出门前先看天气预报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学生家长基本情况及气象类新闻关注方向

三、媒体联动的传播意义

加强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联通联动是防灾避灾的一条重要通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面向公众,融合各行业媒体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和相关避险知识的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基本知识,有利于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有利于促进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四、媒体从业人员问卷调查

笔者2019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华社、人民网、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多彩贵州网、贵州交通广播电台、国际广播在线等14家媒体的140名从事过气象新闻工作的社会媒体记者,从年龄、性别、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从事气象新闻工作时间、对哪一类气象新闻感兴趣等方面作了调查。

调查对象中,男性记者占21%,女性记者占79%;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3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年限最长的是20年,最短的半年;从事气象新闻宣传工作最长的10年,最短的2个月。

对暴雨、冰雹、大风、凝冻等气象灾害感兴趣的占71%。29%的关注天气趋势。

媒体记者获取渠道

36%的人希望半小时内获得天气资讯,36%的人希望1小时内获得天气资讯,28%的人接受1小时半获得天气资讯。

五、从媒体人关注方向看气象新闻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分析,灾害性天气实况及趋势、部门联动情况关注的媒体人占三分之二以上;关注日常天气实况、天气趋势等的媒体人接近三分之一;在获取渠道方面,通过网站和新闻客户端获取天气资讯的占36%,这与我国的网民数逐年递增的特点相吻合,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获取天气资讯。

新闻最显著的特点是“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气象新闻尤其是气象灾害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的村民,因所处的区域背靠大山或面对河流,一旦降暴雨或大暴雨,如果发生山体滑坡或河流涨水,没有提前收到预报预警信息早做准备,就有可能遭遇人员伤亡等严重的后果;与之相反,如果提前接收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提前转移人员就会避免灾难的发生。

六、搭建气象新闻传播联动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把其本义引申到传播学领域,就产生了传播机制。传播的机制即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信息在它们之间运行的规律。[3]

联动机制与传播机制有相似之处,最终目的都是信息传送到指定或希望接收到的单位、群体、个人。

气象信息又被称作“救命信息”,这就决定了气象联动机制的建立既要打通内部通道,又要疏通外部媒介,让气象信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让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传递到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区域,让气象信息不留死角、没有盲区,真正发挥气象信息防灾减灾“消息树”的功能。

(一) 搭建气象联动机制的可行性

预报预警信息联动机制的建立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此外,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机制的建立有主观需求。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对灾害性天气和突发性气象灾害感兴趣的占71%。

2016年11月,FM102.7贵阳交通广播正式纳入贵阳市应急体系建设[4]。

通过联动机制的建立,达到气象部门与各新闻媒体相互协调合作响应,信息传送与接收双方意识增强,合作意识很容易就转变为实际工作的配合。

(二)气象新闻联动机制搭建

联动机制首先应搭建不同的平台,根据新闻事件的影响程度启动相应的响应级别,在相应的平台发布,联动范围及联动内容根据属性不同而作相应的加法或减法。

现有的微信群“气象新闻中心”以一线记者为主体,主要传播天气动态、热点事件回应、气象科技阶段性成果。有利的一方面是大多数时候能获取到全省宏观的气象相关信息,弊端是需要到某个具体的乡镇或县级信息需要由省局向市州局、市州局向县局收集,反馈时也要一级级上传,这样获取一条消息,需要走四个环节,耗费的时间是媒体直接与县级气象部门联系的四倍。

速度的提升对于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尤其是夏季暴雨,出现的时间常常在半夜的贵州,至少提前几个小时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受灾区域公众,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大容量的联络群,“气象信息大串联”,直接把全省信息员及社会媒体集中到一个平台,让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直接面对面,减少中间环节,就像销售者直接到原产地拉货物,减少流通环节是同样的道理。

“氣象信息大串联”解决的是信息量和速度的问题。对于公众来说,相当于可以“吃饱”了,但还没“吃好”。

要“吃好”就需要建立一个致力于并能做好顶层设计的群——“信息联动指挥部”,对象以贵州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人员,贵州省气象台、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省生态遥感中心等业务部门的专家,人民网贵州记者站、新华网贵州记者站、央广网贵州记者站、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交通广播电台、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分管负责人,以及与气象联系紧密的应急管理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省农委、省文化旅游厅等部门的宣传人员。

“信息联动指挥部”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就一次重大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各部门的应对等公众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科学、权威解读。

有了载体,信息辐射到多大范围、采取哪些形式宣传、宣传哪些内容,有时会有交叉部分,为便于宣传工作的开展,以预报预警信号为标杆,根据不同天气特点作相应的加法或减法会更加清晰明了。

1.重大气象灾害I级联动

暴雨、凝冻等气象灾害启动红色或橙色预警,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改变过去那种先转省局宣传科普中心,再转送媒体的方式,直接通过12379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送到中央、省、市级媒体。

由12379平台直接发送的信息,接收到的媒体必须尽快通过自有媒体及时发布。

启动重大气象灾害I级联动,贵州省气象局要召开媒体通报会,就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范围、强度,对农业、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详细说明。

重大天气可以理解为重大灾害性天气,比如台风、暴雨、冰雹、凝冻、干旱等,如果强度或范围突破一定的量级,影响的人群范围扩大、影响力增强,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关注的人更多。

因此,当重大天气灾害出现时,气象部门不但要提前发声,还要根据天气发展情况及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跟踪发声。如《气象专家划重点!剧烈降温在即、多地雨雪交加、寒潮继续南下中》[5]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从这次最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的特点、影响范围和行业、防范措施等作了详细解读,微信阅读量达5000+。

面对气象灾害,各部门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也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因此,当气象信息发出后,成因解读、对各行业的影响、受灾信息等要同步开展。

2.重大气象灾害II级联动

暴雨、凝冻等气象灾害启动黄色或蓝色预警,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先传省局宣传科普中心,再转送媒体的方式,直接通过12379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送到中央、省、市级媒体。

由宣传科普中心发送的信息,媒体可根据需求或天气发生发展过程,选择适合的自有媒体及合适的时间发布。

3.气象科普联动机制

气象科普联动机制有现实意义。2007年5月23日16时左右,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学生被雷电击中,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名小学生受伤,其中5人重伤。[6]

重庆市气象局初步勘查后发现,发生事故的小学教室并没有采取避雷措施,23 日下午,遭受雷击后,由于教室金属窗没有接地,电流无处泄放,造成学生伤亡。

而从事后专业人员的报告可以看出,气象科普的宣传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是造成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气象联动机制的建立,以解读气象相关知识、传输防灾减灾知识为目的。

当“温饱”得到解决后,人们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2019年7月21日,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天空中出现日晕天象,此次日晕出现时间持续数分钟左右,引发市民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为什么会出现日晕?”“日晕一般持续多长时间?”。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媒体记者代市民向气象部门提出疑问。

为什么过一个隧道,隧道进口的晴天、出口却成雨天?为什么桥上容易结冰?为什么会出现返潮现象……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防灾,一些生活中与气象相关的知识也引起大家的兴趣。

气象科普一方面解决气象防灾减灾全民参与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传播手段以图表、图文、动画等为主,传播渠道有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抖音等。

4.重大气象服务工作联动机制

重大气象服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窗口工作,是连接气象部门与社会公众良好关系的桥梁。通过对气象服务工作的宣传,在气象部门内部达到树立典型、鼓舞斗志的作用,对外强化社会气象意识,为气象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鉴于气象服务工作的特殊性,省、市、县级气象部门和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等行业的联动是非常密切的。这就需要内部的纵向联动和外部的横向联动同时展开。

结论:

1.信息技术的提升、包容并蓄理念的深入,社会媒体和行业媒体搭建气象新闻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气象新闻从单向输出变为多向流动,信息与需求实现无障碍对接。

2.气象新闻联动机制的建立推动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向最基层延伸、气象信息的深度不断强化,公众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颜家蔚,冉瑞奎著.气象新闻写作与实践 [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2

[2] 中国气象局微信20191230https://mp.weixin.qq.com/s/dI4PhmkoI6x3qjim5czI_g

[3] 王梅芳主编. 时尚传播与社会发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14

[4]贵阳网20161110http://www.gywb.cn/toutiao-rss/html/2016-11/10/content_5374278.htm

[5]中国气象局20200214https://mp.weixin.qq.com/s/6Qz4_a5c3fUP_N3fx9bypQ

[6]新浪网20070524http://news.sina.com.cn/c/2007-05-24/005013059657.shtml

(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传播效果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