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霞
有的孩子内向,不善交往,在交往中总是吃亏、受欺负;有的孩子霸道任性,动不动就打人、骂人、抢东西,很难交到朋友......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根据他的自身行为特点“因材施教”。
特约编辑|刘志清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里也许藏着不少找朋友的“秘密”。
儿歌、游戏来帮忙
引导孩子学会体察他人的情感
“找朋友”的儿歌通常是配合游戏一起进行的,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走走停停,最终才停在一位小伙伴面前,算是找到了朋友。可以告诉孩子,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我们观察别人的过程。孩子虽然小,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故事阅读、动画片、游戏等多种方式教他学会通过观察小朋友的表情、动作来认识情绪变化,比如:“看,那个小姐姐伤心得哭了。”“奶奶这会儿心情很好。”还可以继续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要让孩子先自己辨别、领会,再和孩子进行讨论。学会体察他人的情感,能让孩子找到适宜的机会和别人交往。
培养孩子有遵从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找朋友的游戏是有规则的,在大家都走动的时候要走动,大家都停下来的时候要停下来,由此可以引导孩子学习遵守规则,使孩子学会运用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游戏,都是给孩子讲游戏规则以及培养遵守规则意识的好机会,比如和孩子一起下棋时,可以先对孩子讲清规则并严格按照要求来对弈,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情绪或任性行为随意违反规则,从小处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会让他在社交场合更受欢迎。
指导孩子学习与同伴互动的技巧
儿歌中的“敬个礼,握握手”,其实已经教给了孩子一些与小伙伴相处的互动技巧,当然,我们可以和孩子谈论:敬个礼可以换成什么?握握手可以换成什么?
教孩子学习礼貌协商: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教他先友好地询问:“我可以加入你们的游戏吗?”“带我一起玩好吗?”
教孩子学会赞赏他人:当某个小伙伴大秀舞技时,如果孩子也觉得很过瘾,不妨赞赏他:“你跳得真好!”学会认可和赞扬他人的特长或优点。
鼓励孩子多帮助别人:当小伙伴出现了麻烦,如扭不开瓶盖、玩具松动等,多鼓励孩子主动上前提供帮忙。
家有特殊宝宝怎么办?
“小暴君”
打人、骂人、踢人、抢东西......其实孩子最初出现此类行为时并没有恶意,这是他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比如看到别人的玩具新奇而自己没有,就特别想玩,但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就直接抢过来,如果小伙伴反抗,那么有些男孩就会“上演”咬、打等招式。其原因既可能是受到家庭、媒介、同伴等影响模仿而来,也与自身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有关,导致易出现情绪波动,直接“武力解决”。为您支着儿
转移注意力
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新鲜、好玩、动态的事情很容易吸引他。因此,当孩子偶尔想要用“拳头”解决时,不妨及时找新的兴趣点把他逗引过去,避免他因情绪不好而“实施暴力”。
严厉制止
有的孩子很小就有此类行为,比如撕扯妈妈头发、喜欢咬人等,对此应严厉制止,告诉他这是不对的,最好带上严肃的语气和神情。而且全家人对此要保持一致的制止态度,在任何场合都保持一致。
在善后中学习
当孩子为抢玩具攻击了小伙伴,首先要马上制止他的行为,把东西拿过来还给对方,郑重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并让他向小伙伴道歉。同时在孩子情绪平稳之后,还需要给孩子讲明:小伙伴被抢走玩具会很生气、难过,同时可以告诉他,如果真的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样与小伙伴协商,比如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换。
“受气包”
当孩子脸上挂着泪花,衣服脏兮兮,身上还落下了被指甲抓过的红红的痕迹委屈地扑向我们时,我们自然是心疼万分。
千万别这么做
教孩子“打回去”。其实,这些孩子容易被欺负就是因为内向、胆小,让他们还击等于又给他们增加了一重心理压力。
责怪孩子“你真笨”。此时孩子已经非常委屈,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如果听到的是斥责或嘲讽,会让他更加难过,还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约束孩子的交往。这种做法貌似是对孩子的保护,实质是剥夺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也失去了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
为您支着儿
教孩子学会谈判
如果孩子被欺负总是因为被别人抢玩具,可以教会孩子与小伙伴交涉、谈判的方法,比如告诉对方可以交换玩具或者过两天再借给他玩更长时间,等等,避免争抢发生时这类孩子吃亏。
扩大朋友圈
鼓励孩子主动与小伙伴分享玩具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因为朋友越多代表力量越大,无故受欺负的机会就会减少。
大声说出来
如果孩子属于内向、胆小的性格,在被打或抓时,教他高声地喊出“不能打,打人不对”等话,既能起到“威懾”作用,又能引起老师或父母等大人的注意。对于这类孩子,这个办法需要陪他在家进行反复演练。
重要提醒:父母该做点啥?
以身示范“交往技能”
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榜样。孩子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和亲身实践来获得人际交往的技能的,如果父母平时善于与人交往、沟通,对老人孝顺,对亲朋邻里真诚、实在,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自然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于培养,也在于我们为他建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认为,与母亲依恋关系安全性高的儿童,与同伴交往中更易表现出自如和大胆;而与母亲依恋关系安全性低的儿童的同伴交往则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交往能力,如果孩子在委屈的时候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安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父母的帮助,那么他也就自然习得了如何去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