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聪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发生肢体冲突是很常见的事,是“小打小闹”还是“被欺负”,对此家长应该理性辨别,冷静对待,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更要教授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技巧以及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逐步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编辑|刘雨欣 吴颖
壮壮一从幼儿园出来,就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被欺负了!”妈妈马上紧张起来,联想到最近频出的校园霸凌事件,当时就拉着壮壮去找班主任老师了,让壮壮告诉老师到底是被谁欺负了。结果,妈妈和老师等了半天,壮壮才嘟嘟囔囔地说:“他们都欺负我了,球球玩滑梯的时候撞我,小美不让我看她的书,拍球比赛我输给大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父母面对孩子“被欺负了”的申诉又该怎么办呢?
减减压:冲突是孩子社交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孩子在游戏时,与他人产生肢体碰撞,或者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发生一些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大多数孩子天真无邪,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可能只是一种比较笨拙的交际方式,且大都带有游戏的成分。打过了、闹过了,仍然还能抱在一起做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但是随着大家对校园霸凌的关注,也有一些家长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欺负了。是“小打小闹”还是“被欺负”?家长应该理性辨别,冷静对待,在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的同时,也不放大本属于孩子间正常交往时发生的小摩擦。
幼儿园老师通常会把孩子之间这类的打闹现象视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堂重要的人际交往课,认为孩子们在打打闹闹中,更能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了孩子“我被欺负了”的投诉,或者发现某个孩子很反常,老师会很认真地观察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发现确实存在被霸凌、被集体排挤的状况,肯定会及时调解,也会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但是就老师的经验而言,大多数社交状况不佳的孩子多是因为自身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身体灵活性欠佳,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或者认知发展水平没有跟上同班的大部分孩子,以及不知道如何求助于人等。
因此,也建议当父母在听到孩子说“被欺负了”之后,别过于紧张,可以多观察孩子回家后的情绪、表现,和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在园期间表现与行为情况进行沟通,再判断孩子到底是真的被欺负了,还是由于能力的欠缺而出现了交往困难,“对症”解决,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支持。
父母有疑问,老师来解答
Q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A第一种类型是家庭成员有缺失的孩子,尤其是爸爸(或男性角色)陪伴较少的孩子。如果爸爸参与教养过程的时间太少,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他容易在被欺负时选择默默承受。对于这类孩子,特别需要爸爸积极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做一些具有男性优势的运动游戏,比如探险、赛跑、踢球等,锻炼他的勇气和意志力。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交往能力差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家里活泼开朗,但是到了集体环境中就会变得胆小、不合群,被欺负后不知如何反抗。但这些孩子一方面内心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在这种矛盾中,容易出现社会退缩行为。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多给孩子营造社交环境,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学习和锻炼人际交往的技巧,积累丰富的社交经验。
第三种类型是被家长过度保护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交场合遇到任何问题,家长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替他解决,这种做法看似是保护了孩子,其实会让孩子丧失很多学习社交技能以及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当他独自在社交场合时,就无法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权益了。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并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Q如果孩子真的经常受欺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是家长能发现的?
A常受欺负的孩子性格都比较懦弱,做事谨小慎微,常常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不起眼的地方,生怕得罪别人,而更容易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同时,为了避免他人对自身的潜在威胁或攻击,他们会变得十分敏感。
长期受欺负的孩子,不易形成正常的社交意识,当受到欺负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哭泣和退缩,而不是去将自己的权益争取回来。孩子的年龄越小,“哭”的可能性就越大。除了哭以外,还会有“一动不动地站着”、逃开、躲起来等行为表现,我们把这些称为“社会退缩行为”,它是一种具有内隐性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具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社交恐惧、人际交往差、焦虑、沉默寡言等问题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并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善,反而有加重的倾向。
经常受欺负的孩子缺乏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通常容易封闭自我或被孤立。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或行为倾向,那么家长就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摆脱被欺负的状况,或共同找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干预。
老师来支着儿,面对孩子“我被欺负了”的申诉,家长该怎么做
1教会孩子区分打闹和欺负
孩子之间经常打打闹闹,难免出现下手没有轻重,孩子吃亏后去找父母告状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一定要先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可以分几次、在不同场合对这件事进行询问,也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既不要妄下结论,也不能粗心大意。判断标准即孩子是否感到了害怕、恐惧,觉得受到了伤害。
2教会孩子据理力争,勇敢说不
每个孩子都有受到欺负的时候,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不是以暴制暴。比如告诉孩子要当着对方的面,指出对方不对之处,可以教孩子下列句子并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要求:“现在应该到我了。”“请不要乱动我的玩具!”“打人是不对的。”“我不喜欢被那样叫,你应该称呼我的名字。”这样大声据理力争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并获得帮助,毕竟欺负人的孩子都不敢明目张胆,大声呵斥无疑会有一种震慑的威力。可以在家和孩子反复练习这些语句。
3学会向成人求助
欺负事件总发生在成人不在场的时候,所以要教孩子不要去无人监管的地方,比如在幼儿园自由玩耍的时间里最好在老师目及范围内活动等。教孩子在控制不了当前局面的时候,马上跑开,去寻找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如果当时没能找到大人,也要在事后马上告知自己认为最信得过的成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试图隐忍,有时候小小的欺负事件可能真的会升级为霸凌。
幼儿园智慧搬回家——识别情绪小游戏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日常交往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是因为还没有完全识别清楚自己的情绪,这很正常。比如文章开头向妈妈告状的壮壮,正是不知道以及没能及时和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情绪,才会积累到放学的时候委屈地和妈妈说:“我被欺负了。”如果他能对球球撞自己后表达出“被撞疼了”,对小美拒绝和他一起看书表达出“我很失望”,对大鹏表达出“我输了很难过”的话,也就不会将其笼统地归类于“我被欺负了”。
因此,幼儿园非常注重对孩子们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表达的培养,开设有主题课程“我们的情绪”,让孩子学会识别“开心”“生气”“伤心”“害怕”等多种情绪,并鼓励孩子去表达,比如老师会讲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者是挂出一幅故事图,讓孩子分别来说说故事中的小动物们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让他们替小动物们把情绪大声地说出来,比如:“我很害怕”“我很失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并教会孩子识别不同情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差别,让孩子能在自己有相似的情绪时能更准确地识别并表达。父母不妨在家时也经常就动画片角色的情绪、家人的情绪等进行讨论,玩一些情绪识别的小游戏,让孩子更加了解情绪,了解自己,也更具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