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故事
大量从学琴角度提出的问题,都绝不仅仅是在学琴中才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孩子所有方面学习的问题,其中更是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的重大教育问题。如果教育能够循人性的法则,遵循心理与教育科学的规律,那么受教育本身就会成为幸福人生的组成部分!成功与幸福之间应该是互相强化的,而不是要以牺牲幸福来换取成功。
音乐何须“懂”;不要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业余学琴何必太专业......这些流传颇广的关于音乐教育的名言,都出自一个人之口,他就是周海宏。周海宏教授非常忙,难得见上一面。这次他听说我们是在为创刊40周年做一系列的采访报道,特意为我们留出了充足的时间,畅谈这些年来他对音乐教育的思考,为推动“教育的文明”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可能《父母必读》杂志有一种朋友就是这样的:她与他们在若干年里并没有保持非常密切的合作,但是他们对彼此所做的事、所持有的教育观念高度认同,也从未忘记在一起同行的时光。
Q您还记得和《父母必读》杂志“第一次”的故事吗?
A1997年,我在《父母必读》杂志开设了《琴凳上下》专栏,写了12篇关于学琴问题的普及性文章。至今20多年过去了,这些文章在网上还在不断地被转发。到目前为止,我翻看那些文章,除了觉得当时写得稍微有些“单薄”之外,应该说和我现在的音乐教育观点及思想体系一脉相承,这12篇文章就是我现在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框架。
写完那组文章,我突然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普及真的很重要!专门做音乐教育研究的专家和教孩子音乐的老师太多了,但是传播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为父母们解决关于孩子学琴的苦恼、痛苦以及困惑的人太少了。应该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深入地思考,并借助各种各样的媒体方式,宣传心理学研究在器乐教育中的应用成果。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琴教育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并不仅仅在学琴教育中存在,而是在所有教育中都存在,是全人类教育层面的问题,甚至是人性层面的大问题。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在学琴中存在的问题是不能讲明白,讲了也不能令人信服,更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的。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自己专业研究领域定位在审美心理与教育心理两个方面。而在教育心理方向上,从最初的不得不解决学琴问题的困惑,发展为去解决“人的问题”的困惑。
Q那您认为孩子应该学琴吗?
A童年开始,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要学一件乐器,要接受以学琴为抓手的音乐艺术教育,这在发达国家早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常态,就像孩子一定要接受科学教育一样,孩子一定要接受艺术教育。因此我认为“学琴热”的说法不正确,学琴不是一个要“热”的教育的,而本应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常态,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常态正在加速到来。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语言、数学逻辑、听觉、视觉,这四大能力是需要平衡发展的。科学和艺术应该是人类两翼,一边征服世界,一边美化世界,感性、理性也应该均衡发展。在当今时代,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人,就像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一样是素质结构不完整的人,童年没有接受过艺术的人,就像童年没有接受过语、数、外教育一样,是有素质缺失的人,是会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有缺憾的人。
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生活体验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孩子的感性能力、感性素質和感性智慧,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铺路,这是国民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应该关注的领域。
但是,“学琴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很多孩子在学琴过程中苦不堪言,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琴疲惫不堪,很多家庭因为孩子学琴冲突不断......我们距“让每个孩子都学琴”这个“量的目标”相去甚远,距让每个孩子“通过学琴热爱音乐”这个“质的目标”更远!学琴非但没有实现家长的初衷,反而背离了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琴的根本目的。目前,很多家庭为孩子提供了学琴的机会,这个趋势是好的,但是很多孩子觉得学琴苦,学琴无聊,学琴乏味是错的。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如何学是关键的问题。
Q您觉得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A关于学琴的问题,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一个孩子不爱练琴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甚至还会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很多孩子都说过这样的话:“以前我妈脾气挺好的,可自从我学琴之后,我妈就变得爱发火,还开始打我了。”所以,我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琴只是一个切入点,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应该全面超越学琴这个小小的领域,要涉及人类的需要与行为动机的研究与探讨,好习惯、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等方方面面,才能解决琴童家长的困惑,让他们从孩子学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更要通过教育家长,把孩子从学琴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不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举个例子,为什么孩子讨厌练琴,一练琴就要上厕所,但是在看电视、玩游戏的时候会那么投入?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练琴是痛苦的事,而看电视、玩游戏是快乐的事。但其实,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包含痛苦和快乐的两种可能性。我们也完全可以让孩子讨厌玩游戏。首先,我们可以跟孩子说,玩游戏要么不玩,要玩就要好好玩。
其次,我们要让孩子练好玩游戏的基本功,从鼠标练起,每天练习单击、双击鼠标各5000次,还要注意手形,手形不对就训斥他。这样练上一个月后,再打开电脑,纠正孩子的坐姿——要求他挺胸、抬头、肩膀自然放松,手放在鼠标上不能高也不能低。然后我们让他只练习游戏的第一步,绝对不能出错,反复练习几百次,完美无缺了才能进入下一关......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没有孩子爱玩游戏了。
不少家长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学琴的过程。如此单调、枯燥、乏味,孩子能不感到乏味吗?我们对练琴动作的要求严重地超过了孩子可能操控的水平,他能没有挫败感吗?这样分析之后,你就知道了,孩子爱看电视、玩游戏,是因为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他享受的是轻松、自由的感觉,享受的是自己做主的感觉。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找到轻松、自由和主导的感觉,他是不是就会爱上学琴呢?由此看来,为孩子找到学琴的需要及激发孩子学琴的动机,配合孩子良好的习惯、善用奖惩原则与策略等,才能真正解决学琴这个看似单一的问题。我把这个成体系的教育思考都凝结在一套名为“琴童家长必修课”的系列图书中,希望让教育不再是痛苦的,而是真正成为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
Q您观察到20多年前您写《琴凳上下》专栏时遇到的父母,与现在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吗?
A最明显的感觉是家长的角色感变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家长对于孩子学琴这件事是迷茫的,在学琴的问题上,他们不懂,但是他们也因此没有犯很多的错误;现在的家长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科导师、督战队、教练的位置上,对孩子学琴的介入比较深,对孩子的控制比较多,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比较大的。因此我在“琴童家长必修课”系列中设置了一本《角色与职责篇》,专门和家长探讨孩子学琴家长应该做什么。在孩子学琴时,我建议父母在孩子学琴中千万别当教练、监工,而是将自己放置在啦啦队的位置上,在学琴活动中给以孩子呵护、理解、安慰和鼓励,发自内心地欣赏他、赞扬他,给他喝彩,这样的父母在激发孩子学琴动力的过程中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让孩子在学琴中找到快乐和巨大动力。
Q在教育上,您最想提醒父母注意的是什么?
A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成功、幸福,这样的目标并没错,但是家长的方法错了。教育成败的观测点不在高考,而在一个人入职后10年的时间点上,这个阶段孩子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客观地评判其所受到的教育的成败。我们确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家长要学会思考,我们在起跑线上比的是什么?肯定不是谁跑得快,因为人生是一场长跑。那么在起跑线上,我们其实比的是谁爱跑、谁会跑。所以刚开始时,孩子跑得慢也没关系,但是,如果家长的做法让一个孩子不爱学习了、没有了学习的欲望,才是起跑线上最大的失败。
Q您多年来做音乐教育普及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反反复复去解答父母提出的很多相似的问题,您如何始终保持热情吗?
A这些教育理念我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但依然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这就是教师的素养,和演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是一种职业,我平时在音乐学院讲课,每年也会讲同一门课,但每次上课我想的就是要对这节课负责,把这节课讲好。其实,如果一位教师厌倦了自己教的课的内容,说明他对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够用心,如果总期望表达达到最完美的状态,那么会有很多需要不断调整的地方,比如一个语气的重音,一页PPT的排版,都能让人琢磨很久。我一直强调,老师不仅要关心知识,还要关心知识的表达方式,这也是科普的基础。
另外,演奏家在台上演奏某首曲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这首曲子他可能已经演过无数遍了,但每一次出场都是要把这一场演好。所以我做科普演讲每次都充满了激情,我要把这些重要的道理,用我认为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没有激情和热情就不是最佳方式了。
这些年来,我上任何一课,讲任何一个话题,都有一种想法,就是要让父母接受我总结出的这些理论、思想,怎么更容易让人接受呢?想到这些,我所有的热情就来了。和推进教育的文明是一个特别漫长的工程,我学问做得越深就越会发现,大量的真知灼見,需要一代代的人不断地去传承、去验证、去发展。所以对我来说,没有陈旧的课程,没有倦怠,没有停歇。
我也发现,20多年来,我一遍遍地在传播这些知识和观念的时候,改变了很多人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他们从音乐学习不应该有的痛苦中走出来,去享受本应有的乐趣与快乐,这一切让我很有成就感。
周海宏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是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卓著。担任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
创刊40周年特别策划
这些“第一次”的故事让我们时而听得热血沸腾,时而感动唏嘘,我们为这些创办者、见证者和专家作者们的热忱、真诚、敬业以及全心全意为父母所想的精神所震撼,也为自己是这本杂志的“接班人”而自豪。
我们的系列采访还在继续。在4月刊中,我们将邀请到合作过的更多专家通过《父母必读》杂志再次发出自己独特的育儿主张,这些育儿主张将成为我们养育的一个个坚实支点,让你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拥有确定的科学养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