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
给这本杂志命名为《父母必读》,正是希望她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阅读的刊物,这是我们对父母科学养育孩子的期望,也是为所有父母提供养育支持的决心。
要说起这本杂志真正的“第一次”——创刊,我们必须请徐惟诚部长来讲述。因为《父母必读》杂志的创刊及最早确立的办刊方向、办刊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徐部长的倡导下完成的。他今年已89岁高龄,依然头脑敏捷、思路清晰,绘声绘色地和我们讲起了《父母必读》杂志的创刊故事。原来,这本杂志的“第一次”竟然是一次冒险!
Q请您给我們讲讲《父母必读》杂志创刊的故事吧!
A说起这本杂志的创刊,还真是一场“冒险”。那时候北京市妇联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很积极,于是我们就开始一起做了许多工作,成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办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在全国都是首创的,收到的反响也特别好。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时候,家长都是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才来请教专家如何帮孩子纠正坏习惯。但实际上,这时候再进行纠正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当时我就想: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媒体来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和养育知识,帮助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这些科学的知识从哪里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当时,图书馆里是几乎找不到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或杂志的。
于是,我想到了当时在北京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的鲁刚同志,我跟他说:“我建议你办一本家庭教育的杂志。”他的回应是,“这件事的难度太大了!”“有人写稿吗?”“会不会有人买杂志?”“什么样的稿件是合格的稿件?”一方面没有哪家出版社出版过这样的杂志,另一方面,能不能发行也是个问号,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我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告诉鲁刚:“这些你都不用担心,只要你答应办杂志,其他问题都能解决。稿件来源上,我们已经成立了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汇集了很多来自学校的优秀教师和知名的儿科专家,他们都很愿意无偿地做科普,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审稿方面,我可以义务帮忙。”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3个编辑,加上“家教会”的专家资源,这本杂志就可以开办了。为了让鲁刚接下这个工作,我还承诺:先出2期杂志,如果发行量好,就继续办下去。如果卖不出去,我来承担已经发生的这些费用!但事实证明,杂志的发行非常好,在全国的影响特别大。那时候的群众来信很多,编辑们都是用麻袋一袋一袋地装回去,杂志很快从试行刊物变成了正式刊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宋庆龄同志还专门为杂志题写了刊名,一切都很顺利。
当时我们琢磨,这本杂志叫什么名字好呢?那时候我看到过苏联有一本教育类的书,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书名翻译过来叫《父母必读》,就觉得这个名字挺好,于是我们也给这本杂志命名为《父母必读》,希望她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阅读的,这是我们对父母科学养育孩子的期望,也是为所有父母提供支持的决心。
Q您为什么笃定地认为这本杂志会办成功呢?
A新中国成立后,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序开展,家庭教育被大大地忽视了。但是,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家庭教育这件事要做起来。事实上,家长对于养育孩子的知识的需求也是相当强烈的。当时我们在国棉二厂办面向父母的讲座,效果非常好。这个讲座一开,便受到热烈欢迎,下课后,工人们还把老师的讲台挤得满满的。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的父母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我们的国家当时也处在急需人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人才培养是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曾子曾说过一句话,“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在结婚之前先学习如何养孩子。我觉得这句话很真实,的确没有父母在结婚之前就考虑如何养育孩子的,所以当有了孩子后,相关的养育知识就会很缺乏,甚至面对很多问题时束手无策。但是教育一个孩子,或者说培养一个人才,却是比任何一道制作工序都要复杂,都需要更多的知识的。我们生产任何一件产品的时候,都会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但是在培养社会和国家未来最重要的产品——人的时候,却没有提前学习养育的知识,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应该做好科学养育知识的普及,甚至应该让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就具备一些养育知识以及养育思考。
基于这些观察和思考,我觉得在当时创办《父母必读》这本杂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我坚信这件事一定能够办成,因为中国的父母太需要这些家庭教育知识了!
Q那您对今天的《父母必读》杂志的期待是什么呢?
A《父母必读》杂志是中国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类杂志,很多家庭因她的创办、发展而受益,同时这些家庭又把这种影响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父母必读》这本杂志存在的意义。我期望她能成为持续对父母有帮助、受到更多现代父母喜欢的刊物,对整个民族的未来复兴有作用的刊物。
让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更有把握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家庭教育问题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家庭教育碰到的问题比以前更多,也更难。家庭教育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因为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方法都是昨天的,我们在教育“今天的人”,但是教育得对不对,需要“明天”来检验。如果家庭教育做错了,这个基本矛盾就永远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父母必读》杂志做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的传播者。比如强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家长不可预测,但是如果让孩子一直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兴趣,那么无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新知识,他都有兴趣学、愿意学;动手去做则是能将一切可能变成现实的前提,所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在生活中,像叠被子、洗衣服、刷碗等等家务,都是家庭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我想,这些“根儿”上的东西,才是《父母必读》杂志应该引导家庭去做的,这比告诉家长一百个方法更重要,这也是对家庭最本质的帮助,能让家庭教育发挥作用,让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更有把握,这是我们这本杂志的责任所在。
家庭教育要依靠良好的家风
家庭教育实际上不单是父亲、母亲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在家里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然后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实际上家庭教育中真正起作用的,就是家风对孩子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关于家风的内容非常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很有代表性,就是告诉家庭要重视学习,要节约,要爱人,要仁爱。在这个社会里生活,每一个人都要依靠别人,那么就需要每一个人也都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越愿意帮助别人的人,越能得到成功。其实每个孩子小的时候也都非常喜欢帮别人做事情,而且会特别高兴。比如几个月的宝宝能把东西递到妈妈手里的时候特别开心,一两岁的孩子就能每天帮爸爸拿拖鞋。一个孩子首先帮的就是妈妈、家人,那么家庭就应该从这里开始培养孩子的爱与奉献精神。这种家风保持住了,孩子走出家庭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别人的爱,也会去爱别人。他会是一个成功的社会人。
家长都希望孩子爱学习,以学习为乐。但是,如果每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一边在旁边督促,一边自己看手机,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无效的,就没有形成“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家庭氛围。我从10岁到70岁,一直都不允许自己有超过6个小时的睡眠,业余时间都在学习、看书,有时候夜里看书实在困,需要站着看才行,这样的日子是很累,但这些学习让我知道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乐在其中。如果孩子也是因为兴趣坚持做某件事,即使过程累,也不会觉得苦,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能迎难而上,坚持到底。良好的家风从来都不是强迫孩子、捆绑孩子,而是孩子在这个家庭氛围里,自然而然就变成那样了。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也不是谈条件的地方。好的家庭教育必须依靠好的家风。引导家庭重视家风也是《父母必读》杂志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
我相信,只要这本杂志初心不改,心系父母,就能与时俱进,越办越好。这是一份有意义的责任和使命。一个人一辈子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很值得的,祝贺所有的“父母必读人”选择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职业!
徐惟诚
笔名余心言。历任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