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谦心
(中共肥东县委党校 教学科研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1600)
通过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改善我国国民素质,不仅仅能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是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若能合理解决基础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问题,就可以减轻不同群体间的受教育质量的差异,这就意味着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正竞争,正常、公平地发挥教育的“普惠”和“选拔”功能,进而改良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使社会能够走向平稳的发展之路。
首先,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系统中的支柱,远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所能及。从在校生的比重分布上看,基础教育方面占总体的百分之五十左右[2]。因而,基础教育的公平对于我国整体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关系甚重,并进一步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公平度。
其次,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很高的经济回报。根据美国某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在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35美元的低收入国家中,接受初等教育的国民未来所得到的回报率为35.2%,社会将收益23.4%;接受中等教育的国民将得到的回报率为19.3%,社会将收益15.2%;接受高等教育国民将得到的回报率为23.5%,社会将收益是10.6%。在人均收入介于1046与12735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中,接受初等教育的国民未来所得到的回报率为29.9%,社会将收益18.2%;接受中等教育的国民将得到的回报率为18.9%,社会将收益13.4%[3]13。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能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尤其是个人将承担主要受益角色。
第三,基础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同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就目前来看,我国实际人均受教育年限同法定基础教育年限仍有较大差距,更是难以望发达国家之项背。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劳动力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前者每增加一年,后者均会有一定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第一,从学校隶属区域或单位的等级高低划分,如市直属学校、区直属学校和普通学校。一般来讲所属等级越高,师资条件越好。第二,从社会青睐程度上划分,又分为热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热点学校主要是传统名校、倡导双语教学的外国语学校和一些品牌民营学校。因这类学校多具有较为灵便的机制,自主性强,故而通常能够在灵活的市场应对下吸纳较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办学,也就更容易产生办学和发展的优势。一般来讲,等级和教学投入与教学质量成正比,社会中有限投入来源也就造成教学质量优良的学校有限,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差因此形成。基础教育的公平便在于实现学校无等级化,享受同等的办学和师资条件,教学质量优良,各有所长。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4]。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之所以瞩目是因为国内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明显,包含着国家教育资源匮乏时期选择优先发展、集中发展的历史因素。但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日益巩固,教育资源更加完备,教育公平问题无疑成为人民眼中的焦点。
首先,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问题是评价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基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基础。社会主义的和谐是注重公平正义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公平正义为首要前提。基础教育公平是包含在公平正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基础教育公平的建设具有紧迫性、先行性和引导性。基础教育公平的缺失会导致和谐社会构建的停滞,就好比一块短板制约了整体。
其次,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甚至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基础教育的公平可以带来有序性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亦能整体提升人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消除部分不和谐因素,调节社会环境。教育公平还可以成为激发不满足于现有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增添活力,增加社会公平度。反之,不公平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形成“马太效应”,人们会因此而得到差别较大的劳动技能和资源,无形中便增添了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固化现有社会阶层,削弱社会活力,增添不和谐因素。其作为调节社会公平有效手段的作用便大为减弱,还因此会造成社会公平子系统失衡的连锁反应,这无疑是同科学发展观相悖的。
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合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守一定的标准。本文根据合肥市城乡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现状及规律,结合教育均等化的本质和特点,总结出以下应遵从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当以现有经济学理论和基础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选取指标,筛选数据,能够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内涵、特征[5]56。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为分析合肥市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现状提供量化直观的数据报告。
全面性原则。为防止以偏概全,应采用能悉数概括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情况的指标进行分析。这些指标表达的涵义不能重复,要各有所指且能互相补充,以达到周至详尽的目的。
我说,大头哥,你也吃一张。大头说,我不饿。他声音大起来,带着不满的神情。他说:别大头哥大头哥的,叫老板,李老板。还读书人呢,书读到屁眼里去了。
可处理性原则。由于非连续性变量无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故应将他们转化为连续性变量再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合理客观的数据结论。
本文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结合合肥市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选择了生师比例、生均固定资产、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生均计算机数量、生均运动场面积等7个指标来评价基础教育均等化程度。
本文研究对象为合肥市城乡基础教育学校,广义上来说包括合肥市城乡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本文将市辖区定义为“城”,县域定义为“乡”。合肥市下辖庐阳、包河、蜀山和瑶海4个市辖区,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巢湖市。局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根据2016年合肥市四个市辖区和“乡”的代表——肥东县的教育资源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表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
由表1可以看出,检验的结果是概率值为0.985,证明学校之间的地域差异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1.小学教育均等化指标具体数据对比
图1 合肥市城乡小学教育均等化数据对比图
根据表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虽然市辖区学校并没有显著的分配到比县域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根据图1所示,在小学阶段,除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外,市辖区的生师比、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固定资产、生均教学仪器价值和生机比指标数据均高于县域。
2.初中教育均等化指标具体数据对比
图2 合肥市城乡初中教育均等化数据对比图
由图2可知,除生均校舍面积外,市辖区的生师比、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固定资产、生均教学仪器价值、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生机比等教育资源指标数据均高于县域。
第一,要使县级及以下办学条件恶劣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所改观。县级及以下地区的小学、初中的学生平均固定资产量、学生平均图书册数、学生平均教学仪器量、学生平均计算机量、学生平均运动场面积都落后于市辖区的小学和初中。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在基础教育上,为确保教育资金真正使用在教育上,要认真整合基础教育领域专项资金,做好监督工作。
第二,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源分配机制。学校资源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学校资源均衡的关键是教师配置的均衡,要改变教师的初次岗位分配模式,勉励刚就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师资薄弱的学校工作。要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和培养体制,注重对艺术体育技术等学科的提升。此外,为确保好的师资不局限于一校,要建构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目前此项交流工作操作上难度较大,要花大气力推进,改进相关的政策措施,勉励劝导城镇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到乡村底子差的学校任职任教。
第三,要注重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改善薄弱学校资金投入、师资配置方面问题的同时,要让优秀学校继续保持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帮助薄弱学校成为新优质学校,从而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开展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可以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法形成学校联盟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办学水平。当然,这种模式也要注意不能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注重个性化和特色化,对原有学校好的地方也要进行传承和发扬,从而可以避免单一化。现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程度非常低,因此,乡村基础教育的一项就是信息化建设。地方政府可以结合三网融合来帮助农村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帮助学校建立宽带网络,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网络基础。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帮助薄弱学校开好国家规定的相关课程,让薄弱学校的师生真正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
第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要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根据党的十九大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否是考核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制定政府发展规划时要优先思考是否有益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将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采用签署责任书的形式,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各个地方也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不断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将经费向基础教育领域倾斜,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加强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监督和指导、评估和认定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基础上获取群众的满意度;要坚持严格有序地开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要不断分析研究,探索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评估制度;要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
第三,提高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水平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完善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要提升学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水平,确保以教学为中心,减轻行政事务的复杂程度。
第一,要加快推进乡村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之一是实现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乡村基础教育标准化学校的目标之一是致力于改善并提高基础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其摆脱低水平的困境。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因地制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乡村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体现育人功能,关注安全环保,不能奢侈浪费,注重勤俭节约办学,着重解决乡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的困难,例如宿舍拥挤破败,食堂简陋不堪,厕所原始破旧等。与此同时,按照标准进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求得以满足。
第二,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45。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方式之一是深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改革。要逐步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完善试点改革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改革措施,切实保障和加大各项投入。争取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关键环节配套条件等方面形成典型经验与政策创新;争取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要密切关注改革试点工作的进程,出现状况要及时进行研究,如果采取的应对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出现的状况,则及时归纳出经验结论,以便之后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充分发挥试点项目的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第三,要积极宣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益于社会发展。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氛围的作用,积极向人民群众介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展情况,积极交流对困难的解决方法和取得的成就,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和好经验积极推广,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与改变,让人民群众有真实的参与感。坚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合理地对社会预期进行引导,加强政策的宣传,及时交流工作疑惑,推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形成统一的思想,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注 释]
①数据由合肥市统计局网站2016年统计年鉴计算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