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敬奕步 南方周末实习生 龚柔善 刘鑫
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工作现场。
受访者供图
★受法律法规限制,专家组在当地没有行医资格。但医院经常邀请专家组参加病例讨论,“有的医院我们去过一次,他觉得很有收获,过几天又邀请我们去”。
蔡景瑞拉了4个微信群,给大家做线上中医防疫讲座。“法国对新冠肺炎的判断有三个条件,一是失去嗅觉,二是高烧不退,三是腹泻。很多人不敢在群里说自己有症状,就找我私聊,给他们治疗。”
一位在意大利开中医馆的朋友反馈,约有1/4的客人是意大利人。“以前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截至2020年4月21日,新冠肺炎全球确诊数已超240万例,各国医疗系统告急。
在国内疫情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的抗疫医疗专家组陆续驰援海外,为全球带去防护物资和抗疫经验,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月29日,由上海领队组建的援助医疗队抵达伊朗,这是中国外派的第一支医疗队。伊朗自2月19日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病例一度攀升,是当时海外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4月19日晚,在G20卫生部长视频会议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已向15个国家派出专家组向当地提供抗疫技术支持。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0日,中国向伊朗、巴基斯坦、意大利、菲律宾等国派出专家组,总人数超150人。
除了官方外派的“国家队”,民间也形成了援外大军。多家医院摩拳擦掌,与境外医疗机构开展新冠肺炎防疫经验交流会。不少医生也通过线上义诊,为全球各地的咨询者答疑解惑,其中中医疗法和中医药表现抢眼。
“国家队”赴境外支援
4月17日,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杨珺超结束了半个月的隔离,回到杭州家中。
一个多月前,她接到浙江省卫健委通知,被选定为浙江组建的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这支队伍由中国政府指派,国家卫健委与红十字会选派,浙江省政府得到指令后,由省卫健委遴选专家、准备物资。
3月18日,专家组从上海出发,携带9.5吨由浙江捐赠的呼吸机、防护用品等医疗物资,远赴意大利。专家组的13名成员中,除一名国家卫健委工作人员,其余人均来自浙江。
飞机降落在伦巴第大区区政府所在地——米兰。杨珺超回忆,当时意大利疫情相当严峻,伦巴第大区又是意大利最严重的疫区,但甚至连一些机场人员也不戴口罩。
为了保障安全,在领事馆和当地侨联的帮助下,专家组包下距离市区半小时车程的一家酒店,并将其做了分区。“酒店1楼划为污染区,供客人、记者过来交流;2楼作为半污染区,我们在那里换衣服、消毒;3楼是清洁区,专家组的房间。再往上就没人了。”
安顿下来后,专家组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杨珺超回忆,专家们每天一早就出门执行任务,下午两三点才能吃午饭。下午的行程也满满当当,晚上回到酒店还要开会、讨论、整理材料,节奏非常紧张。“意大利和中国有7小时时差,很多队员都得吃一点助睡眠药物。”
4月19日,另一支专家组从菲律宾回到福建厦门。之前半个月,这支队伍都在菲律宾开展抗疫工作。
中国赴菲律宾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翁山耕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0位医护人员中,有6位参加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其中5位在武汉一线工作过。
在菲律宾卫生部安排下,专家组4次赴卫生部座谈、3次以视频会议方式与菲卫生部官员和专家深入交流中国经验,并走访了11家卫生医疗机构,包括菲律宾最大的公立医院菲律宾总医院、新建的方舱医院等。
由于菲律宾约60%医疗资源属于私立医院,不受政府卫生部门掌控,大部分私立医院在3月底就宣布不再接收新冠患者,所以大量收治重任压在公立医院肩上。“中国的医院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公立医院,国家可以统筹安排,这很重要。很多国家的私立医院和地方政府医院,国家无法统一调配。”
当地医疗资源有限,大部分轻症病人只能居家隔离。但医务人员很敬业,“他们有时不得不反复使用防护服。”翁山耕说,有的护士连续上班12小时。
受法律法规限制,专家组在当地没有行医资格。但医院经常邀请专家组参加病例讨论,“有的医院我们去过一次,他觉得很有收获,过几天又邀请我们去。”翁山耕说,其中1名重症病人,在专家组多次指导下痊愈出院。
杨珺超和翁山耕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疗专家组的支援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外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二是给当地侨胞及留学生答疑解惑,疏导心理。
为了扩大辐射范围,专家组还开通了线上咨询通道。
杨珺超说,当地侨联帮助援意专家组建了一个针对华侨的网上问诊平台,收集患者情况,半天就搜集到四百多人,其中不乏意大利人。专家组将咨询者编号,梳理症状、将问题分类,再通过视频会议,统一公开回答问题,最后把药物配好,当地侨团帮忙发药。
第一次做视频会议,杨珺超没有经验,抱着手机就开始讲,“结果问题像雪花一样飘过来,我和另一中医专家胡旭忙疯了。”视频会议一共做了四场,加入的人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多,最后一场有九千多人参与。
赴菲律宾专家组也开通了线上通道。翁山耕介绍,专家组以视频讲座、在线交流形式举办了6场讲座,介绍关于疫情防控、个人防护的知识,累计覆盖107510人次。
翁山耕说,“早期华人华侨对疫情感到恐慌,大家咨询的问题很多,后面就少了,我们快离开时,一天只接到两三个问题,说明科普培训起作用了,华人华侨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杨珺超刚到意大利时,正是当地疫情最高峰,之后更频繁听到救护车的鸣笛。“意大利救护车的声音类似唢呐,有些刺耳,但我反而觉得,听到的鸣笛越多,说明当地的救治能力在增强。”
“我们出去不是单单一个医疗队,还代表福建省、代表整个国家。”翁山耕说,“我们遇到困难,大使馆、华人社团和国内都鼎力支持。我们几个人解决不了的专业问题,就请国内的专家帮忙。”
民间医院线上助力
出于多种因素,目前能赴境外援助的只有国家“官派”的医疗专家组。为了帮助其他国家抗疫,中国民间多地医院动员起来,拉开了一张线上交流的跨洋网。
南方周末记者搜索发现,国际交流的发起者多为有丰富救治经验的大型医院,以视频会议形式,对接美国、英国、印度、墨西哥、印尼等多国医疗机构、卫生官员和专家。
当地时间4月4日晚9点,巴拿马与中国温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了一场远程视频连线。
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巴拿马运河有“世界桥梁”之称。3月9日,巴拿马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一个半月后,境内累计确诊超4800个病例,形势严峻。
温州市中心医院有丰富的新冠肺炎患者诊疗经验。该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建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期温州市疫情暴发,该院收治了140多例患者,占温州市总患者数的1/3。4月3日,志愿者组织“高温青年社区”发起人倪考梦联系黄建平,转达了巴方的咨询需求,并帮医院找到了翻译志愿者和视频平台。
两天后,跨国视频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以巴方提问、中方回答为主,包括医护人员的防护、如何合理排班、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其间不断有新来的巴拿马医护人员加入听会。
“他们跟我们最早期的情况相似,应对比较仓促,医疗系统面临较大压力。”黄建平说,巴方医护人员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知道怎么做好防护、应对治疗。
视频结束后,温州市中心医院将交流内容转为文字,和中国的疫情防护手册一同交由志愿者译为西班牙语,发给巴拿马的医护人员。
面对全球日渐严峻的新冠疫情,许多中国医生也自发加入义诊队伍,为海外华人提供诊断和建议。
30岁的陈茜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也是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的一名医生。1月26日,陈茜进入隔离病房,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陈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月29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医会诊组。中医科主任孙勤国组织医护人员,对全院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一人一方”的中药治疗。
2月底,她看到“甘草中医”在网上招募志愿者,为海外华人提供免费义诊,她报了名。“甘草医生”是一款中医在线服务应用。
3月初,她开始接诊。咨询者由义诊平台随机分配,大部分是海外华人。陈茜说,大多咨询者并未确诊,但恐惧情绪明显。她只能尽力宽慰,强调防护措施,并开一些当地能买到的中成药。“我经历过武汉疫情,能理解他们急需帮助的心情”。
不仅中国国内的医生向世界伸出援手,部分海外的华人医生也踊跃参与义诊。
2月初,33岁的山东汉子李晓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驻派医师,前往东欧的罗马尼亚阿拉德市,在当地的“中国-罗马尼亚中医药中心”开展三个月的中医诊疗。
3月14日,罗马尼亚境内确诊新冠肺炎113例,包括参议员在内的4名政府官员被感染,2652人被指定隔离。罗马尼亚总统宣布,国家将进入紧急状态。
3月底,中医药中心停止接诊。李晓闲不下来,加入了“甘草医生”,至今义诊了两百余人。当地时间每天18时-20时,是他固定的线上义诊时间。
李晓回忆,咨询者以留学生及其家长为主,高度疑似患者占比7%-8%,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咨询主要是缓解对方压力”。
“甘草医生”联合创始人宗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疫情,线下医馆停业,医疗咨询业务转到线上。3月初,公司创建公益义诊平台,还拉上两个合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医生资源,“高温青年社区”宣传推广、打通海外义诊通道。
“最开始,我们找了一些熟悉的医生,来自武昌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宗明说,自发报名的医生越来越多,平台最终选择了140人,其中四十余位是海外华人。平台上线至今,咨询量超12000例,大部分咨询者是海外华人,遍布葡萄牙、荷兰、瑞典、瑞士、意大利等国。“甘草医生”还号召十多家供应商,捐赠了一批价值约200万元的中药和医疗器械,捐往欧洲多国。
除了企业搭建的义诊平台,许多医生自发组成的微信群,成了海外抗疫的民间智囊团。
陈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所在的一个交流群,不但有同事,还有许多海外中医,大家一起交流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当地中医比我们能做得多,我们把前期经验告诉他们,起到的作用更大。”
一位在意大利米兰生活了27年的中医马可波,疫情期间开了一个网络远程中医诊所,免费提供咨询。
马可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和温卫华、郭建安、吴南飞四个人,发起意大利北部医疗抗击组,组织了30人向领事馆反映疫情严峻的问题。媒体发布新闻后,我们每天都要接几百个华侨的电话,大部分人是恐慌。我们一一解答。很多人说:你们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中医出海
过去一个月,法国巴黎的华人黄润芝有惊无险。她一家五口在法国生活了十多年。3月底,她突然发热,四肢无力,符合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状。黄润芝回忆,发病十余天,自己舌苔厚、发黄,嗅觉失灵,进而呼吸困难,无法行走上楼。
彼时,法国正处于疫情高发期,单日新增逾两千例,重症率近11%。当地医疗资源紧张,黄润芝向医院求助,却被告知非重症患者无法进行核酸检测,更别提收治入院。
慌乱中,她向巴黎的一家中医馆求助,在中医蔡景瑞的帮助下得到了治疗。第一个五天疗程结束后,舌苔逐渐转红,不再发热。第二个七天疗程主要是化瘀、清痰。之后病情稳定下来。
蔡景瑞的老家在温州乡下,家里四代行医。1988年,11岁的蔡景瑞随父母来到法国,但当时一家人在法国无法行医,“法语不过关,又没有法国认证,就是黑户医生。”大学毕业后,她回国学中医,再到法国考取资格证,拿到了营业执照。2016年,她在巴黎开了一家中医馆,和父亲坐诊,平时也有不少法国人来做学徒。
2月10日,蔡景瑞向法国卫生部写信,建议在机场对从中国来的旅客进行系统性检测,必要时进行预防性隔离。但她遭到了拒绝,卫生部的回信说,“因为目前可用的测试仅在出现症状或发烧时呈阳性……因此,最初的阴性结果不排除病毒的存在。”
很快,疫情在法国肆虐。3月17日法国封城,蔡景瑞关闭了医馆,拉了一个微信群,给大家做线上中医讲座,科普防疫措施,很快群满员,之后又拉了3个群。
“法国对新冠肺炎的判断有三个条件,一是失去嗅觉,二是高烧不退,三是腹泻。很多人不敢在群里说自己有症状,就找我私聊,给他们治疗。”就这样,蔡景瑞意外开启了微信接诊。“我提二十来个问题,了解情况,看他舌苔的照片,再抓中药,病人的亲友上门取或者我寄过去,每天跟病人沟通情况。”
4月上旬,蔡景瑞忙得脚不沾地。“一天跟五十来个病人对话,看到眼花缭乱。”她说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一是西医排不上号,二是很多人去医院,也没有得到周全治疗。”这些患者便投奔中医。
4月15日前后,蔡景瑞没发现新增患者,她感觉“巴黎应该出现拐点了”。她治疗过的一百来位患者均是华人,目前基本痊愈。虽然这些患者中无一人确诊,但有些人的家人已被确诊。
中国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时,也带去了中医医生和中医药。3月12日,中国首批支援意大利专家组抵达罗马,带了两种中成药。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公开表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但由于海外法律法规的限制,中成药走出国门后,大多只能以保健品或食品的身份面市。
翁山耕说,按菲律宾的法律法规和行医资质规定,在当地,中医还没有取得合法资格。
不过,由于抗疫有效,中医得到的认可有所提升。
杨珺超说,有意大利民众通过侨胞,私下向专家组寻求中医药帮助。“经过这次疫情,中医药引起了全世界关注。如果之后中草药能通过欧盟注册,就可以光明正大进入欧盟国家。这次我们去分享了中医药防治方案,已经往前跨了一大步。”
宗明在意大利开中医馆的朋友也反馈,约有1/4的客人是意大利人。“以前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在罗马尼亚的李晓回忆,疫情暴发后,当地很多一线临床西医来中医药中心求药。“亲眼目睹新冠患者的死亡,加上不少医护人员感染,他们希望得到一份中医预防药方保护自己。”
4月,李晓接到了中国企业捐赠、“甘草医生”承运的200份中药,他将其中七十余份分给当地华人,其余交由罗马尼亚西方大学处理。“这批中药会先照顾当地一线医生,他们医护人员感染很严重。”
(应受访者要求,黄润芝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