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凤 戚海亮
摘 要: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调查表明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政治功能弱化、思想建设薄弱、制度建设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支部书记选配不强、服务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状况,提出通过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力、構建组织文化,焕发组织凝聚力、严格组织制度,提高组织发展力、优化支部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力、优选支部书记,增强组织战斗力、提高服务意识,发挥组织号召力、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组织创造力等路径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作为党与社会联结的关键点,党的基层组织能否充分发挥组织力,决定了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效果。[2]从《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党的基层组织的要求,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包括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课题组以组织力为切入点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的形式随机对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职业院校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共480人就各院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组织活动开展、组织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建设、组织服务意识、组织经费保障、考核评价机制、作风廉洁自律和工作情况落实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支部书记、党员干部、学生党员和群众就所处党支部组织建设情况进行深度访谈。
一、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分析
在关于“您对所在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力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中,有35.51%的师生选择“组织力强,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群众信任”,有37.82%的师生选择“组织力强,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能够维护群众利益”;对“您所在单位组织党员队伍作用发挥的总体评价”调查,选“满意”的占40.26%,选“较满意”的占36.28%。这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得到了党委的高度重视,学校办学质量及事业发展在基层党组织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组织模式和利益诉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调查显示,有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功能、组织活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服务意识、工作落实等方面还存在与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发挥以及党的建设总要求不相符合,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形势不适应的状况。具体表现为:
1.政治功能弱化
调查显示,一些高校没有把政治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关于“您对所在单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总体情况”的调查中,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是37.05%和41.41%;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是20.26%和1.28%。可见,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方面还存在短板,党支部发挥政治引领的主体作用不够,政治意识不强,政治责任淡薄,政治领导力不足,甚至有弱化的倾向。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师生党员政治理论素质较低,片面性、碎片化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大大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
2.思想建设薄弱
党员教师是高校党组织体系中一个多种利益并存的特殊职业群体。调查表明,有部分党员教师对自身的党员身份缺乏认同感,不能以组织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在对“您所在单位或本人所在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情况”调查中,有44.1%的人认为“按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效果很好”,有52.05%的人认为“按时组织开展,但流于形式,效果一般”,有4.84%的人认为“未按组织开展,效果较差”。由于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抓党员教师思想建设不重视,不及时、不规范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不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头脑,导致一些党员教师认为基层党建工作和自己的主业关系不大,学习党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会冲击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形成了“教学科研争上游,思想工作随大流”的错误思想。[3]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3.制度建设不健全
制度建设能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效能提供支撑和保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表现落后、执行力不强,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相符的状况。在关于“您所在的党组织制度建设情况如何”的调查中,只有48.74%的人认为“制度健全,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有20.5%的人认为“虽然制定了制度,制度也上了墙,但是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有20.5%的人认为虽然“建立了一些制度,但具体的规定大家不甚清楚”,甚至有10.26%的人认为“没有制定相关制度”。由于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部分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能常态化、制度化,“三课一会”、民主生活会不能坚持开展,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不能有效构建。在回答“您所在单位党组织平均多长时间开展一次组织生活”时,一个月开展的占57.05%,二个月开展的占13.46%;三个月到六个月开展的占29.49%。这些问题日益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4.机构设置不合理
任何系统都是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结构是影响系统功能彰显的关键要素。所以,结构形式的不同会影响一定组织系统的功能发挥。[3]在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调查显示,对于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有30.64%的人认为“设置合理,与教学、科研、管理相适应”,有42.31%的认为“基本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有27.05%的人认为“不合理,不利于发挥作用和开展活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党支部不能根据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特点来设置党支部,导致部分教师党支部设置模式单一,组建方式不科学,党员人数规模不合理,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广,党支部开展组织活动时的协调工作受到制约,团结凝聚广大教师的效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影响了组织力的提升。
5.支部书记选配不强
调查显示,对所在单位党支部书记的评价“满意”和“较满意”的百分比分别是36.67和23.08;“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占28.33和11.92。可见,有四层的黨支部书记不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访谈了解到,高职院校大部分党支部书记都是兼职,没有行政级别和经济待遇。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党支部书记自身党建工作经验欠缺、理论修养不高、领导组织力不强,加之自身专业和科研任务重,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些高校未能把增强党务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对党支部书记进行常态化培训,导致一些党支部书记不会用党建引领指导业务工作,仅仅为了党建而抓党建,基层党组织的威信不够、活力不强,师生的凝聚力受到制约。部分支部书记开展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支部工作的精神、制度、活动等缺乏长远规划。这些都影响到了组织力的发挥。
6.服务意识不够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更好地参与学校管理。[4]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够,在“您对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总体效果评价”中,只有33.3%的人认为“效果理想,受基层欢迎,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有37.6%的人认为“效果一般,基层、群众得到一定帮助,但非常有限”;28.98%的人认为“没有效果,未解决问题,基层、群众没有得到真正的帮助和实惠”。
7.创新能力不强
调查表明,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提出新要求,对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您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调查中,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比占分别是33.59%和28.85%,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是25%和12.56%。关于“您所在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的调查,有86.54%的人认为是“读报纸、念文件和领导讲话”,有67.31%的人选择“讨论业务知识或培训”,有60.26%的人选择“外出参观”。可见,超过三成以上的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开展活动的形式单一,主要为传达上级的精神,对党的主张是否落地生根、是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很好地跟进。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效提升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管党治党、领导学校治理、动员组织师生、推动改革发展方面的作用,针对上述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1.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力
高职院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要强化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始终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要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引领办学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通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来强化党性教育,提高全体党员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确保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高职院校得到贯彻落实,确保高职院校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育人的政治责任。
2.构建组织文化,焕发组织凝聚力
组织文化能够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影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维护组织关系的稳定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到组织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发挥组织内领头雁的表率作用,营造团结友爱、和谐奋进的组织氛围,加强组织成员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和校园文化团结、凝聚党员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3.严格组织制度,提高组织发展力
完善的组织制度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和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一要严格落实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及各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制度,保证各项制度能够发挥实效,以制度来凝聚组织的各项资源,提升组织力。[5]二要加强党支部建设。以“三会一课”为基础,制定、完善创先争优活动制度。各党支部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组织建设要实现“三化”,即优化年龄、优化文化结构、优化支部班子。三要坚持“三会一课”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党支部定期向党员大会和党委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各党支部要设立意见箱或意见薄,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党员群众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4.优化支部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力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党支部设置。为此,一要严格按照基层党组织工作相关规定设置党支部,必须明确超过3人的教师党员,必须成立党支部,扩大组织的覆盖力,同时也要合理控制党支部的党员数量。二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专业设置、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设置党支部。党支部的建设要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两者协同推进、互动发展,从而提高党支部设置的科学化水平。三要及时整顿组织软弱涣散、政治领导力不强、业务能力缺失的党支部,积极推进党支部的改革创新。
5.优选支部书记,增强组织战斗力
政治素养过硬、党务工作熟练、凝聚人心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要素。一要选拔业务能力强、党建工作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做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其团结和服务教师的功用,提升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重视和关心党支部书记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党务培训学习,锻炼党支部书记在实践中开展工作的能力。三要完善党支部书记的激励保障措施和工作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以党支部书记引领发挥组织力。
6.提高服务意识,发挥组织号召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围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明确自身功能定位,教育引导党员师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要深入了解党员群众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把解开思想扣子与解决实际问题捆在一起抓,通过扎实务实、入理入心的服务,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基层党组织要在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内监督渠道的同时,大力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信息反馈渠道,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7.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组织创造力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就是要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为此,党组织的一切活动方式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开展。首先要创新党员学习的教育方式,减少传统开大会、念文件的组织生活方式,可根据党组织的学习要求和党员个体需求,以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提高党员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网络党建工作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党组织组织、协调、保障等优势,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高校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最后,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党组织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保障形式以及作风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王雙.关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的思考[J].世纪桥,2019(4):20
[3]肖光文、靳斯琪.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若干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6期,2018(11):37-41
[4]曲一铭.抓住“服务”这个关键,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J].党的生活,2018(5):0
[5]周振华、姬虹、余钟平.新时代提升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2):28
作者简介:
刘英凤,广西南宁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岭南文化。
戚海亮,山东济宁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