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实现稳定持续增收是实现户脱贫退出的五项指标之一,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指标,是实现户精准脱贫的“最坚实基础”。以陕西省旬阳县金寨镇为例,贫困户持续增收存在的难题是什么,如何巩固提升贫困户脱贫增收,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旬阳县金寨镇位于汉江流域以南,县城区南部,国土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668亩,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亩,处于巴山北麓,以中山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海拔256米-1336米,境内有全县最高山脉歪头山1336米,河流属汉江水系,镇内大小两条金河由东向西纵贯全境,境内流长4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吕河,典型的山区环境,自然条件差。全镇主要以传统产业烤烟、魔芋、中药材种植、拐枣、油牡丹、畜牧养殖为主,工业企业较少,服务餐饮业规模小,二三产业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为贫困户发展稳定增收提供保障不足。
全镇辖8村2社区,68个村(居民)小组,4481户14938人,有寨河社区、观音堂、庙子垭、珍珠、花房5个贫困村,其中寨河社区属2017年已脱贫村,珍珠村属深度贫困村,观音堂村、花房村、庙子垭村、珍珠村属今年计划脱贫退出村。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1户5220人,2014至2018年已脱贫1253户4356人,现有在册贫困户468户864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整户无劳力225户254人,因残257户631人,因病284户961人,全镇贫困基数大,基础条件差,无劳动力、因残、因病等类型贫困户群体数量大,在自身发生增收上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户上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贫困户持续增收存在的难题
旬阳县金寨镇贫困户收入连续十年来呈线性增长,年均增长率達12%。但实事求是地讲,全镇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县、全市的平均水平,贫困户持续增收存在以下难题。
1.产业发展不均衡,增收渠道单一
按照“2+3+X”发展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布局产业,2016年以来围绕“2”——油牡丹、拐枣长效产业,大力发展“3”——烤烟、魔芋、畜牧以及“X”——中药材、黄花菜等,形成了长中短结合的传统农业种养殖产业链,但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初级生产阶段,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在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二三产业匮乏不足,工业企业数量少,服务行业停滞不前,为农业生产提供深加工,提高档次的加工企业少,发展缓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很困难,对贫困户稳定生产和稳步增收极为不利。二是有组织生产形成规模不足,贫困户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产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各类专业组织发展不充分,难以形成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贫困户增收。三是农耕生产跟不上时代,大量新型科技产品跟不上,机械化程度低,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少,缺乏科技支撑,生产成本大,产品价格低,经济效益差,收益缓慢。
2.贫困劳动力文化基础薄弱,适应新技术慢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220人,其中文盲559人占11%,小学文化程度2098人占到40%,初中文化程度1173人占22%,高中以文化程度204人占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52人占5%(大专144人、本科108人),在校生934人占18%。除过仍在校上学学生,贫困户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4034人占77%,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贫困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个体素质差异大,接受教育层次低,造成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型农产生产认识度有限,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困难较大,对生态循环农业、节本增效农业等所知甚少,加大了高科技含量农业生产项目的推广难度,致富能力有限,如在加入村级经济合作社、烤烟生产揭膜技术及新品种等方面,贫困户持怀疑态度,意愿不高,实现高效增收仍存在困难。
3.劳务输出程度不高,贫困户非农性收入滞后
一是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整户无劳力225户254人,因残257户631人,因病284户961人,以及部分在校学生,这部分贫困群体无劳动力、丧失劳动力以及弱劳动力都是制约贫困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劳务输出方面,极大的阻碍了贫困户务工增收这项有力措施的实施。二是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下占比达到77%,很难外出应聘到高新岗位上,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劳动力,“靠身体吃饭”,工资性收入低。这都是贫困户在非农性收入方面存在的短板所在。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较慢,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就近吸纳贫困户务工能力不足,对年龄偏大及需要照顾家庭的贫困劳动力营造的劳动力空间狭小,贫困户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
4.贫困户认可度低,新型集体经济带动不足
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上仍不规范,吸纳带动贫困户的能力不足,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处于起步阶段,如村级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龙头企业等,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贫困户心中无底,处于观望状态居多,贫困户对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放弃外出务工在合作社务工能不能有可靠收入存在疑惑,导致认可度低,带动发展效果不明显。
三、对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建议
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偏弱存在以上问题,但自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以来,优越的支农惠农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用好用活政策,结合村情实际,挖掘农村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建立长效机制,为持续增收创造有力条件,逐步实现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巩固做强优势产业。金寨镇是传统的烤烟生产大镇,烤烟种植面积多年保持在6000亩以上,年烟叶产量120余万斤,年产值1500余万元。2018年贫困户栽植烤烟3500亩,实现产值8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持续作足“烟草”文章,实现烟草产业化,生产要以建设基地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继续扩大栽植面积,推广新近技术,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把烟草建成全镇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确保贫困群体发展有方向,收入有保障。二是下势做长“畜牧短腿”,实现畜牧规模化。目前金寨镇畜牧产业发展可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数量少、专业技术人员缺、养殖风险大、年产值低、发展尚处于不规范发展层次,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实现很好的转化。实现畜牧业“短腿”变“长腿”,要以养殖专业村为重点,以良种扩繁为主攻方向,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要求,突出发展高产优质生猪、肉牛羊和土鸡等,大幅提高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坚持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魔芋、中药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出面引导,倾斜项目资金,放手贫困群体发展“一村一品”,建成一批特色种养专业林,使土鸡蛋、烤烟、油牡丹、拐枣等成为知名品牌,带动群众收入快速增长。四是发展壮大旅游服务行业,实现旅游带动大增收。随着神仙洞旅游景区建设,金寨镇的旅游前景更加广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大力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包装推介地方特色产品,吸引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产品,形成旅游、销售一体化,增加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五是招商引进中小企业,推动贫困户增收。抓住苏陕扶贫、京陕扶贫等项目支持,不断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有规模、有档次的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巩固提高和壮大现有现有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和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加贫困户收入。
2.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促进贫困户增收
一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保护、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个体经济,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要鼓励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发展建立个体经济主体,解决周边贫困群体就近务工问题,即可照顾家庭,又很好的实现稳定收入。二是全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建立探索以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主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农村能人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社会化服务向组织化、规范化迈进。鼓励贫困群体自愿自主加入的原则,在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农村服务业等领域,广泛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大力推广“党支部+X+贫困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从而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单打独斗的弱势地位。
3.注重贫困劳动力转移,夯实发展劳务经济
一是就近转移贫困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就近务工,在城镇安置小区建设、村级挡路建设、水利项目建设等工程中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把贫困群体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用好村级扶贫劳务公司,通过公司有序组织,积极与劳务输出地对接,做到有的放矢,按需输出,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输出规模,把劳务输出作为贫困户增收的有力渠道。三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借助扶贫政策,做强贫困劳动力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提高贫困户非农就业能力,培育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实现务工形式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作者简介:
李富来(1967--)男,汉族,中共旬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