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四十年述论

2020-04-22 10:52席小莉成颖丹赵国栋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回顾幼小衔接反思

席小莉 成颖丹 赵国栋

摘 要:我国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初步探索、稳步发展、全面深化三个阶段,研究者对于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儿在不当幼小衔接中的表现、幼小衔接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与研究。但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者的层次有局限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并缺乏实证性研究等。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当提升幼小衔接的研究层次;进行“科学化、严谨化”的研究,增加实证性的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性;多站在幼儿本身的视角上进行思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研究;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2-0093-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2.015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phase in China originated in 1980s, and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steady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searchers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discussion and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young childrens behaviors in the inappropriat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is connec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namely, the limited levels of researchers, rather weak theoretical basis, th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so on and so forth. Therefore, in future research of 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research level,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a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way; to increase empirical researches, to focus on the promo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to make consideration from childrens perspective.

Key words: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reflection

我國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幼小衔接”这一关乎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这一领域涉及的知识非常多样,例如家庭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入学准备、家园合作、学习习惯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受到国家的重视,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历时5年,于1995年完成,原国家教委于同年发文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但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知网论文库中检索到的有关幼小衔接论文为研究材料(以“幼小衔接”为篇名进行检索,截至2019年10月的文献共有1 288篇,其中硕博士论文202篇),从论文发表的时间、数量、研究者层次等方面,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分析,从而对当前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反思,继而对幼小衔接研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未来幼小衔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提出与初步探索阶段(1982—2000年)

从知网检索的结果来看,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刘正言的论文《积极·慎重——我区幼、小衔接问题浅谈》[1]。在小学教育领域,江苏省南通市西街小学的史林亚对幼小衔接面对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小学的角度研究了正确幼小衔接的策略[2]。还有其他研究者对幼小衔接的定义属性、发展困境,以及良好幼小衔接模式的建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如朱毓琴[3]、徐治娴[4]等。截至2000年底,关于“幼小衔接”的论文一共有51篇。

在这一时期,“幼小衔接”这一名词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也有了可观的成果,但研究的角度比较传统,视角比较单一,大多从教学及社会观念上去分析幼小衔接的状况,对幼小衔接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逐步深入、稳步发展阶段(2001—2007年)

2001—2007 7年间,关于“幼小衔接”的论文共87篇,比过去19年间的论文总数都多,可见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研究范围上,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程衔接和笼统的策略研究,开始对具体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如黎洁仪等的《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美术教学尝试》[5]。有的研究针对当时幼小衔接的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后,对症下药地找出应对措施,如刘迎献的《关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思考》[6]。也有许多研究跳出幼儿园和小学的范围思考问题,如董小玉的《从开蒙到开化——终身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将幼小衔接放在时代背景中进行考量[7]。

(四)关于造成幼小衔接当前困境的原因研究

从过去的研究看,当前幼小衔接的困境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李敏谊认为,“儿童自身的特点,学校、儿童保育、同伴、家庭和社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作用,社会背景的大环境这一宏观系统也影响着幼小衔接”[22],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幼儿园方面,杨素梅认为,是由于幼儿园缺乏学前教育办学经验,忽视教育规律,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教育者步入了误区[23];陈丽红认为,幼儿园与小学缺乏沟通导致幼小衔接出现问题[24]。二是从学前教师的层面看,严仲连等认为,“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无法完成去小学化的重任”[25]。三是在社会大背景方面,迟佳鸣等认为,幼小衔接受到了传统观念、幼儿园市场竞争的影响以及教育思想衔接性对幼儿小学化倾向的影响[26];严仲连等提出,“一方面是现行防止小学化政策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各地的小学入学政策明显强化相关的小学化趋势”[25]; 吴媛媛认为,社会大背景的原因有传统文化心理定势与教育制度化逻辑的结合,教育的经济学思维导向,政府领导层的决策[27]。四是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特点来看,邬春芹认为,由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制度、课程、教学方法、环境布置、家长角色和对儿童的期望值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造成了当前幼小衔接的困境[15]。五是在幼儿自身的特点方面,董小玉等认为:“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特点, 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相互交叉, 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7]

由过去的研究可知,对于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研究者们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挖掘,对于找到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还可以扩大原因挖掘的范围,找到幼儿心理生理发展问题以及家庭对幼儿期待问题上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影响,从而更妥善地解决问题。

(五)关于正确进行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

由于当前的幼小衔接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策略研究,认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可以完成的,需要妥善处理幼儿园、小学、家长、教师、幼儿、政策法规以及幼小衔接课程本身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在幼儿园方面,李玉杰等提出:“既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更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快乐和幸福,幼儿入学的困难点就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点,注重整体设计,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28]137马以念等认为,应正确认识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衔接阶段, 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 合理施教;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重视家长工作和社会的支持[19]。陈丽红提出,应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学前老师把即将进入小学孩子的情况与小学的老师进行交流;倾听家长的需要, 做好家长的幼小衔接工作;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生活能力上重点培养;做好心理上的互相衔接[24]。李敏谊等认为,“不要将幼小衔接的效果等同于仅仅强调儿童个体能力的‘入学准备”[29]。在教师方面,王小英等认为,提高教师素质应建立教师研修制度,幼儿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帮助大班幼儿共同设定一个目标,齐心协力解决一个课题,开展合作学习[30]。张婕认为,教师应把培养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性作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突破口,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31]。在家园共育方面,李秀等认为,我们可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为幼小衔接做准备,增强孩子成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加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兴趣[8]。王娜提出,家长应当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18]。在幼儿园课程方面,謝玉坤认为,加强课程设置的生活性,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12];金科峰认为,在衔接教学中应采取游戏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多感官协同参与,在评价时采取长期评价的方式[32];陆映锋提出了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实施活动化的策略[33];张海燕等和洪秀敏等对具体课程应当怎样实施幼小衔接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34-35]。在政策法规及社会理念方面,严仲连等认为,应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专业路径与法律路径(课程、师资、政策支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合理路径应该定位在学前教育制度改革[25];邓鲁萍认为,在国家水平上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完善幼儿园和小学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36];程秀兰提出,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段设置,融通园校管理,衔接教育内容,跟进教学方法[11];杨素梅提出,应强化法制意识,实行依法办学,因为两个法规对学前教育的方针、任务、教学、活动和管理等都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只要认真贯彻执行,不仅小学化倾向可以克服,教育质量也会大不一样。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同时也是小学教育中应当重视的问题[23]。周蔓雪认为,在这个过程中, 分清各自的职责, 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因素, 而幼儿园与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与经验交流, 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奠基石[21]。

总体而言、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都认为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董小玉等[7]认为,幼小衔接既是双向性的,又是综合性的,所以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等各个力量的整合, 从身体和心理两个维度, 从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思想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等多个层次做好幼小教育的衔接。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经验性的或者思辨性地去解决问题,较少有站在实证的角度去探究哪种方法更具有价值,更能够切实地解决当前幼小衔接的问题。总之,以往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幼儿园、教师及课程的设计上,对于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幼小衔接的实施,还有待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三、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反思

1.幼小衔接研究者的层次有局限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较薄弱

由知网检索的结果来看,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层次大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线教师上,从高等教育视角对其研究较为零散(图3)。因此,当前对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大都是从实践经验上得出的结论,虽然从很多视角挖掘了幼小衔接的各种策略,但较少结合理论去分析造成幼小衔接困境的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原因,较少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幼小衔接的意义,而且单纯就“幼小衔接”谈“幼小衔接”,较少能够把幼小衔接同儿童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

2.实证性研究较缺乏,大多为经验性的总结,缺乏严谨性、科学性

综观过往的研究,大多都是对教师在幼儿园或小学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关于幼小衔接在幼儿发展阶段中的价值取向没有量化的研究,大多都是一线教师给出的经验性的总结,并不能具体清晰地展现出幼小衔接的作用,至于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多大程度、多深层次的作用并没有通过实证的方法展现出来。因此,这种基于经验的研究是不深刻的,不具备完全的说服力。

3.大多为个案研究,缺乏推广性

过去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一个幼儿园、小学的幼小衔接经验做出的总结,或者是对于国外经验的借鉴,都是笼统的策略,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把经验推广到当前的幼小衔接教育当中。提出的策略研究大都是不具体的,例如,在提到家园合作方面的策略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仅是笼统提出“帮助儿童建立学习的兴趣,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等,对如何培养诸如此类的能力并没有具体的策略研究。

(二)關于“幼小衔接”研究的展望

鉴于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及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促进幼小衔接研究的发展。

一是提升幼小衔接的研究层次。鼓励在高等教育层次上对幼小衔接进行深入的研究,跳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圈子,站在更高的更宏观的层面研究,避免“当局者迷”的困境,更客观地将幼小衔接结合更深的理论基础去研究。2016年新修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37]因此,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中应当紧密结合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政策。《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禁止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因此,关于小学化的定义和研究也应当更加细化,预防幼儿园进行变相的小学化教育。

二是进行科学化、严谨化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增加实证性的研究,而不是对经验的简单总结。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儿童知识技能的建构、心理发展的能力、生活技能的完善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制定出客观的、具体的策略。可以进行更细化的研究,如幼小衔接困难与否与儿童的性别、儿童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幼儿园的属性等是否有关,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的变量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对于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能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同时,对于幼小衔接的现状也要及时做出评估和反馈,并据此逐步加深幼小衔接的研究。

三是要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应将农村学前教育、特殊学前教育等领域也纳入幼小衔接的研究范围。更全面的考虑影响幼小衔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能够更大程度上丰富研究内容,扩大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

四是应当多站在幼儿本身的视角上,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究竟最难以适应哪些问题,而不是想当然地站在成人的视角去思考什么是最困难、最重要的,继而直接为幼儿安排好所谓的衔接教育,而应当对幼儿进行巧妙的实验,证明幼儿最需要的是什么。

参考文献:

[1] 刘正言.积极·慎重——我区幼、小衔接问题浅谈[J].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2(5):32.

[2] 史林亚.也谈幼小衔接[J]. 早期教育,1990(10):17.

[3] 朱毓琴.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幼小衔接的着眼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5(3):41-42.

[4] 徐治娴.正确理解启蒙教育──兼谈幼小衔接问题[J].黑龙江教育,1995(11):19-21.

[5] 黎洁仪,钟英明.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美术教学尝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0):127-130.

[6] 刘迎献.关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2(2):76-77.

[7] 董小玉,杨晓萍.从开蒙到开化——终身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25-27.

[8] 李秀,陈宝华.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S2):138-140.

[9] 张海燕,尹建军.美国语言教学的幼小衔接策略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89-192.

[10]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的谈幼小衔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273-274.

[11]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35(9):69-76.

[12]谢玉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5):150-151.

[13]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S].2012-10-09.

[14]陆秋婷,兰岚,雷秀雅.小学生幼小衔接阶段人际关系生态化的研究——以北京市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调研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5):98.

[15]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2):28.

[16]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

[17]石凌霞.幼小科学衔接 孩子有序入学[J].当代学前教育,2016(4):10.

[18]王娜.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71.

[19]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1):17.

[20]秦振飙,候莉敏.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5):17-19.

[2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219.

[22]李敏誼,崔淑婧,刘颖.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1.

[23]杨素梅.浅议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1995(2):49.

[24]陈丽红.盲校幼小衔接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2):52-55.

[25]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3.

[26]迟佳鸣,张代玲.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7,8(1):116-117.

[27]吴媛媛.建国后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88-91.

[28]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137.

[29]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32(5):89.

[30]王小英,邓宏,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2):22-27.

[31]张婕.谈谈幼儿成就动机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5(3):42-43.

[32]金科峰.以语文学科为例谈幼小衔接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85-86.

[33]陆映锋.数学学科中的幼小衔接策略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4(5):83-84.

[34]张海燕,尹建军.美国语言教学的幼小衔接策略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89-192.

[35]洪秀敏,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28-32.

[36]邓鲁萍.俄罗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新探[J].外国教育资料,2000(2):30-33+38.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S].2016-01-05.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回顾幼小衔接反思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