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0-04-22 06:52王小亮
关键词:当代价值

王小亮

摘  要:以荆楚文化和革命文化为生成逻辑的武汉红色文化在实现城市现代化和武汉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以“勇于斗争、敢于创新、苦于进步、善于包容”为核心要义的人文特质,沉淀了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独特内涵的城市精神,并通过随处可见的革命遗址和超越时代的先烈精神持续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形成和市民的性格养成,不断推动着红色基因传承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跨时代融合,具有着与其他先进文化同频共振的“育人”价值和“筑城”价值。

关键词:武汉红色文化;武汉精神;当代价值

近代以来,武汉作为“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革命首义城市,不仅见证了无数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进行的武昌起义的革命探索,而且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成长时刻以及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武汉会战”等革命活动,并由此积累了具有独特历史痕迹的红色文化资源,留下了一大批如八七会议旧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习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特别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和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并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武汉红色文化不仅红色资源丰富,而且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记录着无数革命英雄先烈的壮烈史诗,而且是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和红色基因的生动谱曲,具有着不可忽视的“育人”价值和“筑城”价值。

一、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武汉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武汉红色文化是指受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武汉人民进行革命斗争遗留下来的革命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多样化的文化方式的传承、记载、歌颂和承载这一历史过程和现实的文化综合体。”(1)武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区域性文化,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遗物、遗址、遗迹等实体性的存在物,非物质文化则包括爱国爱乡、敢为天下先的红色革命精神。

(二)武汉红色文化的生成逻辑

1.武汉红色文化的文化逻辑:传统荆楚文化现代弘扬的表达

“武汉处在荆楚、吴越、巴蜀、中原这四大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交汇点上,各种文化对它都有影响,可它又不完全属于某一种文化形态”(2)但总的来说,武汉自古以来便作为长江中游上的重镇名城,自然深受荆楚文化的影響,有学者在论及荆楚文化的内涵时也指出“荆楚文化的内涵, 归纳起来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现代革命文化这八大系列”(3),而且“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主要表现在爱国爱乡、崇尚革新、兼容开放、经世致用、机智狡巧、刚悍劲直、尚武好勇、崇尚奢靡、多元并存这九个方面”(4),这与“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武汉文化隶属于荆楚文化,而武汉红色文化更是根植于荆楚文化,将荆楚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的历史传统、崇尚革新的社会特质以及敢为人先的楚人品格在武汉近现代历史上呈现地淋漓尽致。由此可以说,从文化逻辑而言,武汉红色文化是荆楚文化的现代弘扬。

2.武汉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近代革命文化继续发展的结果

自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开辟汉口为通商口岸起,英国、德国、日本等23个国家先后在武汉设立领事馆,开设商业码头以及修建西式建筑等,使得武汉市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由此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烈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进的湖北新政,如对教育、交通、新军等方面的进步性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武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伴随着革命思想潮流的激流勇进,武汉传统文化在自身转化过程中渐渐提炼出“面对阻力、迎难而上;锐意创新、敢为人先;抓住机遇、励精图治”(5)的武汉精神。与此同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下,武汉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也开始迅速觉醒,并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率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成立了第一个新式政府----湖北军政府,并对传统的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习俗进行了探索式改革,由此形成了“敢为天下先”(6)的首义精神,构成了武汉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等中共党员先后在武汉进行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如党在1923年开展的“二七大罢工”、毛泽东在生死攸关的八七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7)的武装革命思想、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负责长江局在国统区的统战工作等等,都为武汉留下了大量的可供后人瞻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为武汉革命文化向红色文化的时代转换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精神支撑。

3.武汉红色文化的现实逻辑: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强回响

武汉红色文化植根于传统荆楚文化,流变于码头商业文化,形成于近代革命文化,尽管文化表达形式因时而变,但其世代传衍的爱国红色基因和历久弥新的创新精神始终推动着武汉红色文化发扬壮大,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进入到了城市复兴的历史时期,武汉红色文化也在武汉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8)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继续通过新的形式充实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1998年特大洪水危及武汉,武汉人民协同武警官兵共同谱写了一首保卫大武汉的壮丽凯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保卫大武汉”的抗洪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进入新时代以来,“略如纽约、伦敦之大”(9)的武汉梦成为新一代武汉人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武汉复兴仍然需要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建,仍然需要用武汉红色文化和先烈精神遗志武装和教育全体市民,仍然需要“培养树立武汉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感,构筑武汉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10),使武汉人民继续发扬“勇于斗争、敢于创新、善于包容、止于至善”的武汉人文精神特质,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二、武汉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近代以来,无数爱国志士和武汉人民的伟大革命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大致可以细分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场所、革命英雄旧居以及英烈陵园等。

1.革命遗址

武汉红色革命遗址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陈谭秋革命活动旧址、八七会议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旧址群、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2.革命纪念场所

武汉红色革命纪念场所主要有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汉抗战纪念园、黄继光纪念馆、中山舰纪念馆、侏儒山战役红色旅游区、汉南国旗馆、上甘岭特功八连陈列室、黄继光生前生活复原展示馆、二七大罢工红色旅游系列景点等。

3.革命英雄旧居

曾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的名人的故居主要有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周恩来珞珈山旧居、向警予故居、宋庆龄故居、李先念旧居、陈昌浩同志故居等。

4、革命英烈陵园

在革命活动中不幸牺牲的英烈的陵园主要有施洋烈士陵园、林祥谦烈士就义处、向警予烈士陵园、朱立文烈士墓等。

此外还有恽代英、董必武等革命先驱们在武汉活动时传承下来的革命旧址以及生活物品等等都是武汉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党和人民用一腔热血的家国情怀和矢志不移的革命理想谱写的壮丽诗篇,它们为武汉红色文化注入了丰富内涵。

(二)精神文化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在社会历史领域,重大革命实践的发展能直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自武昌首义革命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武汉革命文化就渐渐提炼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其后在党和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武昌首义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形成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当代武汉城市精神,应该说武汉精神是对首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首义精神是武汉精神的思想基础,基于首义精神之上形成的武汉精神是武汉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武汉人民勇于斗争、敢于创新、善于包容、止于至善的人文精神品格。

首义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11年,本不在起义考虑之内的湖北革命党人,一反同盟会上层固守在沿海、边疆地区举事的传统,决定在清政府疏于防范的腹心地区武昌举行起义。10月10日,武昌古城,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军士兵揭竿而起,打响了推翻清王朝及沿袭几千余年的君主专制的第一枪。”(12)随后,武昌首义的消息迅速传向其他地区,其他诸省先后响应,一时间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如同历史车轮般不可阻挡,宣布“易帜独立”的省份及地区多达18个,湖北省内的黄州、襄阳、荆州等地区先后光复,武昌首义如同旋风般迅速席卷中华九州,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理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此后,首义精神便融入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钢筋铁骨中,推动着武汉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汉人。

武汉精神是在新时期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炼表达。1996年武汉市召开的第十一次黨代会首次提出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2011年又进一步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确立为武汉城市精神。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丽敏在2012年武汉精神高端研讨会上指出“要自觉践行武汉精神,促进武汉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促进武汉改革开放,促进武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塑武汉的文化特质,全面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事业。”(13)可见,武汉精神已经成为了支撑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因子,成为影响新一代武汉人的重要精神。

除了武汉精神之外,武汉红色文化还包括一些红色文学作品、影音影视作品等等。

(三)制度文化

党在武汉期间形成的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工具,是反映党组织行为习惯和规范的深层次文化,同样是武汉红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在生死攸关时刻通过了《组织问题决议案》、《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成立了第一个中央监察委员会,为此后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我党进行党内政治监督的首次尝试;其次,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纠正和结束了党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给当时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此后党的军队建设和思想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最后,在武汉成立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了我党第一个外事工作部门,为我党的抗日主张和相关政策的国际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也为此后我党的外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人才储备,为我党的外交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范式。此外长江局作为我党在国统区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不仅为我党在革命期间团结了各方面的革命力量,而且为我党在今后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统战思维和工作制度。

三、武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不仅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还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武汉复兴而言,如何构建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决定武汉社会实现更好发展的重要维度,因此要充分重视并挖掘武汉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将红色文化和武汉精神纳入城市发展和市民教育中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筑城”价值和“育人”价值。

(一)以武汉精神“筑城”,提升城市人文底蕴

“基于武汉文化之上的武汉精神,可以增强武汉市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武汉市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14)武汉精神以“敢为人先”为精神特质,以“追求卓越”为价值目标,突出体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创新意识和卓越思维,也展示了武汉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新时代武汉精神的“筑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育武汉人民永久奋斗之志,激发全市群众社会责任感。毛泽东曾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可见永久奋斗是党和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征途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复兴也必须依靠武汉人民的永久奋斗才能实现。永久奋斗的搏击品格与武汉精神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武汉精神强调“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实质上体现了武汉人民开天辟地、永立潮头、拒绝庸碌、敢为人先的永久奋斗精神,而这种永久奋斗精神正是当前武汉实现城市复兴所亟需厚植的市民精神。进入新时代,要通过武汉精神的现代弘扬将永久奋斗的民族传统融入武汉人民成长成才的个人发展之中,营造出武汉人民永久奋斗,共同逐梦的精神状态,激发全市人民归属感和责任感。

其次,筑牢城市文化意识形态之魂,铸就武汉文化的卓越品格。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5)可见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6),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武汉城市文化的发展必须注重意识形态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构筑全市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从武汉红色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武汉精神是党和武汉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本土化的革命红色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印记,能够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筑牢城市文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确保城市文化的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先进的文化品格,进而推动武汉城市文化在各种文化的交相辉映中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最后,构造城市人文主义精神之基,满足武汉人民的精神需求。被誉为“文化城市之父”的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市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历史循环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规律。”(17)可见,城市不仅仅是人类生活聚居之所,更是承载人类文明演化之地,因此现代城市应注重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提升宜业宜居的人文城市属性。随着武汉城镇化的发展,武汉城市的规模和面貌日新月异,但“千城一面”的城市同质化问题仍然是武汉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文化缺失正是导致城市同质化的主要原因。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武汉红色文化承载着武汉人民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历史记忆,传递着荆楚古人爱国爱乡、崇尚革新的历史传统,集中体现了武汉人的精神面貌。进入新时代,推动武汉发展要更加注重武汉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武汉先进文化的当代价值,创造性开发武汉红色文化的现代魅力,要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蓝图之中,在交通设计、建筑美化、江河治理、公共设施管理等事项上巧妙嵌入红色基因,将大武汉建设成宜业宜居、独具特色的“美丽江城”。

(二)以红色文化“育人”,塑造市民卓越品格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8)即是说促进理论与群众的有机结合能够焕发出强大力量,对于思潮混杂的现代社会而言,促进理论与群众有机结合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以红色文化锻造人们的精神品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武汉红色文化蕴含着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爱国济世的政治情感以及学优则仕的传统思维,能够在现代化过程中塑造武汉人的卓越品格。

首先,以红色文化激励人们的自强心,催生人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原生动力。荆楚文化中有着“亡秦必楚”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楚人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而这种人文精神并未随着汉江水的冲刷而消磨殆尽,反而在人们的代际传承中汇入了武汉精神之中,成为武汉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滋养。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意识,需要初心不改、坚定理想的内生动力,以推动个体始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砥砺前行,而武汉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正是每个武汉人勇敢追梦、砥砺前行所必须坚守的精神动力。

其次,以红色文化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提升人们抵制错误思潮的自觉意识。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9)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随着商品和资本一道悄然渗入了中国社会之中,各种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竞相角力,對于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人们而言,能否保持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与能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直接相关,因而需要红色文化来加强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红色基因嵌入人们的头脑之中,激励人们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程中永葆爱国情和报国志。

最后,以红色文化培育人们的责任感,铸就人们形成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荆楚文化中有着“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维,体现了楚人学成归来、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入世精神。在步入新世纪以来,武汉城市发展取得傲人成就,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和新1.5线城市、举办武汉世界军运会都是体现武汉发展的成绩单,但实现武汉复兴仍然需要持久动力,这种动力毫无疑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荆楚文化中有着“惟楚有才”的盛誉,历史上也不乏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说,对于新时代城市发展来说,要用红色文化里的英雄事迹去感染现代武汉人,培育现代武汉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人们乐于奉献社会的社会型人格。

参考文献

[1]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328.

[3]刘纪兴.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J],政策,2007(02):41-43.

[4]江凌.试论荆楚文化的流变、分期与近代转型[J],史学集刊,2011(05):73-79.

[5]朱玲琳.张之洞新政的精神遗产及其现代价值[J].长江论坛,2016(03):37-42.

[6]章开沅,精品意识与文化武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239.

[8]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J].党史博采(理论),2016(08):71.

[9]孙中山.建国方略[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23.

[10][14]王勇.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101-10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2]楚天舒.首义精神震古烁今——写在辛亥首义100周年之际[J].世纪行,2011(10):20-22.

[13]陶维兵.武汉精神的蕴涵、价值及实践意义—2012武汉精神高端研讨会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2(09):121-125.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16]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

[17](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悦玲,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2.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