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星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师为我国小学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小学教师培养的丰富经验。当下随着中师退出教师教育的舞台及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形成了深厚的中师情结,其中蕴含着择优录取形成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自豪感、提前录取促成了小学教师的职业动机、就业待遇提供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综合化课程培育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小学教师培育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 中师情结 小学教师 教师教育 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25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rmal schools hav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eachers for primar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training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Nowadays, with the withdrawal of normal schools from the stag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found complex of normal schools has been formed in society, which contains some Chinese experience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uch as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prid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promotion of early admiss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tivation, employment treatmen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has fostered the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tc.
Keywords Normal School Complex; primary teacher; teacher education; Chinese experience
當下我国小学教师在性别、学科、地域等方面的结构性失调,许多小学教师素养低下等问题,与中师的断崖式取消,及多年来中师教育经验、资源与优势等的流失与断裂有直接关系。因此顾明远、郝文武、胡金木等专家学者指出要重建师范教育体系。[1]虽然当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采取了系列措施与改革,如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实施从免费到公费的师范生教育、卓越教师计划、“U-G-S”教师教育模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等措施,但上述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挖掘与继承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成功经验,提取中师所特有的办学经验与特色,能为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本土理路,对当下小学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
1 中师情结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把情结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或“深藏心底的感情”。[2]一般来说,情结有两大含义,一是“情结”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直接译自英语complex,意为“心的综合体”,1898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西尔多 齐亨(Theodor Ziehen, 1898)所提出。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等曾对情结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虽然对于什么情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心理学史来说,情结主要指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亦即具有相对自主性的一簇簇潜意识的心理丛。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权力情结、批评情结等。”[3]二是现实生活中泛化的情结概念,主要指人们把许多有着相似心理机制的现象称之为“某某情结”。如英雄情结、知青情结等,[4]人们常用“情结”表示对某种人或物的眷恋和敬仰,其实质是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泛化,是对心理学情结概念涵义的扩展。
综上,从情结泛化意义的角度,把中师情结定义为经历中师教育的师生对中师的眷恋和敬仰。通常表现为中师毕业生、中师教师的言谈、行为中对中师的关注、赞扬、纪念及评说等,这些言谈与行为主要基于他们中师所经历的典型的、印象深刻的制度、规范及事件等,表征着中师代表性、典型性的小学教师教育行为,蕴含着他们所认同的先前中师小学教师教育的经验,体现了人们对中师深藏心底的情感与怀念,蕴含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中国方案。
2 基于中师情结的小学教师教育的中国经验分析
2.1 择优录取形成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自豪感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招生主要是直接从初中选拔优秀的毕业生,中师招生录取结束后,接着是重点高中、普通中学及职业学校的招生,中师的录取分数线比市、县的重点中学均高。也就是说,当时被中师录取的学生是初中阶段的优秀学生,是当时各个学校、班级的“尖子生”。有的还需要参加面试,考察音乐、舞蹈或美术等某方面的特长。如此多年的招生录取,学生自身、学校及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以后成为小学教师的中师生都是成绩高、学习好、素质棒的优秀学生,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考上中师,成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并且有些市、县的中师学校也是当地的“最高等的学府”,是优秀学生的学习之所。因此,在中师学习的学生内心充满了专业自豪感,喜欢自己的专业,带有“灵魂工程师”的“灵魂”之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