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国家经费投入不足,院校缺乏必要支撑;发展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明;课程设置重基础轻实践,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效果不佳;师资数量较少、质量不佳等现实困境。为此,政府应当完善扶持政策,保障转型资金来源;院校应当立足地方进行科学定位,基于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调整培养模式,凸显区域性;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白午光(1983-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qn-216)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7-0058-0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地方高职院校的进一步转型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探索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仍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应然出路,既有助于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也有助于指导转型工作的开展,提高地方高职院校与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一、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国家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缺乏必要支撑
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专项拨款、学生学费、院校自主经营收入、企业合作捐助和其他各界的资金援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政府拨款支持力度和注资周期稳定性不同;高职院校自主经营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化规模,企业合作捐助受企业效益及合作形式的影响较大,社会各界捐助则倾向于重点高校,地方高职院校受到的资助有限。
(二)发展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明
1.发展定位不清晰。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角色转变是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地方高职院校长期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导向目标,人才培養趋向于技术员和工程师的重合区域,对综合素质和理论知识要求较高,部分高职院校据此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对自身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未能继续发展和巩固,偏离了原有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转型宗旨。
2.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一,在实际转型发展过程中,办学定位目标重叠、章程设立单一、课程设立以及学科专业化建设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生搬硬套传统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虽然设立了实践环节,但受师资教育水平、实践训练基地和经费投入等的限制,教学效果较差。其二,高职院校对维护自身教育口碑意识较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建设不足,在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对社会大众的宣传和普及不足,教育质量把关过程缺乏严格有效的审核机制;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足,社会公众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也存在质疑。
(三)课程设置重基础轻实践,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效果不佳
1.实践课程设置不足。在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过分重基础轻实践。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其一,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较少,大量的基础理论课和公共选修课虽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但在专业专精和技能实践方面有所不足。其二,课程安排顺序不科学,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整合不足,知识体系难以相通;从人才培养周期来看,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安排在毕业前半年内,前期大量的基础理论教学脱离了实训,实践能力提升有限。其三,课程的构建依托于学科系统,强调了知识的体系化和完整性,但对实践环节有所忽视。其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授课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严重;教学设备和仪器老旧,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生产操作;校企合作办学能力不足,学生无法在企业中进行实训。
2.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的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具有“区域性”特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立和课程构建未能与区域发展和人才需要相匹配,难以取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区域内校企深度合作不足,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权益划分不科学,难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学生的实习工作不仅未能创造经济价值,反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师资数量较少,质量不佳
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缓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首先,教师招聘途径单一,而且招生人数逐年扩招导致师生比较低。其次,教师的学历背景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短缺,教师的知识面、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教学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建设缓慢,缺少教师的实践锻炼和产学研结合能力培养过程。最后,行业人才的任职率较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兼职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由于兼职教师的政策制度、福利待遇和保障体系不足,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不愿到高职院校任职。在教学实施环节,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足,教学效果较差。
二、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应然出路
(一)政府完善扶持政策,保障转型资金来源
1.政府要积极鼓励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其一,政府要为高职院校的转型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政府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在社区中开展宣传教育,在当地人才市场普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情况;借助媒体平台,开展专题报道,提升其知名度;对地方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相关部门制定好应急方案,切实保障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其二,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对优秀教师予以奖励和补贴,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专项教育发展资金用于补贴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
2.政府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中对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其一,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政府需要协调好企业、地方高职院校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高職院校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共享信息资源平台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维护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补贴、教育经费和场地设备,鼓励企业投资,共同优化资源配置。其二,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可设立教育建设专项基金,鼓励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过程的有关条例和法规,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保障体系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参与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政府要发挥枢纽作用,主持开拓校企双方的合作渠道,在人才培养、产业研发、业务开展等方面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共享平台,组织成立可以经办校企合作事宜的第三方组织,为校企的深度合作建立良好的组织形式,增加双方合作过程中的自主经营权和办学权。
(二)立足地方进行科学定位,基于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1.地方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地方进行科学定位。第一,地方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保证办学特色,要充分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自身的办学历史。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优势和劣势都客观存在,要针对自身硬件设施如图书馆、教学设备、实践中心和运动馆等,文化内涵如校园文化和地区特色文化厘清历史脉络,总结自身的办学历史,明确自身的特色。二是实际情况。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办学能力与综合型院校相比还存在差距,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更为适合。三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地方高职院校应当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当地的人才需要;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要选择规模适宜、需求相同的企业,新兴中小型企业成立时间短、发展快且科技人员缺口大,适宜作为合作企业。地方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致力于满足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要以“服务”为导向。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办学要基于地方建设和自身发展,合理定位服务范围并确立服务层次与内容。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确立服务范围的过程中,不能将自身局限在当前的小区域中,要整合多方资源,依照科学发展规律,紧跟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发展脚步;另一方面,在对服务层次与内容进行选择时,地方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大力扶持重点学科专业,提高学科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参与度,使培养的人才层次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结构相匹配。
第三,地方高职院校要取长补短,合理设置发展目标。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基于自身办学规模、教育资源、当地教育环境等方面设置发展目标,在各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学科建设方面保持传统优势专业并依据市场需求发展新兴专业,提高社会关注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2.地方高职院校应当基于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第一,要基于地方需求,积极参与本地区科技发展论坛和技术交流会,为政府充当智囊团,对产业结构调整、地方制造业和产业技术进行指导;重视区域支柱性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根据其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发展特色专业,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区域专业集群,充分推动优势学科建设。第二,积累社会声望,提高社会认可度,既要保证教育质量,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还要充分向社会传达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信息,提高知名度。
(三)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调整培养模式,凸显区域性
1.地方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第一,地方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从行业角度入手合理调整学科建设和课程内容,积极与企业合作;与不同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信息图书资源共享,在院校间建立联合实验室,实行教师互助和学生互访,充分整合并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第二,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编写教材以及开设课程。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产业结构和经济资源来调整学科建设。如在矿石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矿石开采和地质勘探类专业。地方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也可以整合到地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建立地区文化圈,如在江浙沪地区设立吴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第三,地方高职院校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大力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着重于提高学生技能的实践性,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模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完善的服务条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立足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兼顾好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
2.地方高职院校应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区域性。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要基于法律、政府和学校三个方面,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与战略,专业课程的开设还要参考自身的办学特色。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基于区域产业链的结构发展,保证学生专业与地区产业链无缝衔接,职业要求与岗位能力要求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显现。第三,在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要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组织批准下,广泛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校内外教育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从而使得培养方案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四)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
1.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教师的学历是基本条件,从业经验与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必备条件。地方高职院校既要求教师的学历背景满足条件,也要求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还要求其能够主动学习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知识,可开展前沿性的实践教学,能预见专业发展趋势,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
2.基于学校现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据“双师”标准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一,要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其定位自身的教学发展方向,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形成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职业道路。其二,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经验较少的教师提供产学研合作的机会,鼓励其深入生产线,在企业生产中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生产。其三,地方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邀请高级技术人员对教师的实际生产技术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应将教师分批送往国内外一流高校参与访学、学术交流和课程进修,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指导讲座,提高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
3.积极引进校外优秀人才进行短期教学。高职院校要邀请行业的专家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短期任职,为学生传授实践领域的感悟和经验;为内部教师和短期任职教师安排交流研讨会,鼓励其讨论行业领域最新的技术进展,研究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方向,为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贾文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刍议——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8.
[2]刘信阳.行政驱动与自主变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3-16.
[3]梅国平,刘小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转型探析:信息技术发展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8(1):40-43+98.
[4]索绍新.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13):99-103.
[5]王锋,王运来.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围城之困”的理性思辨——基于教育依附理论的视阈[J].现代教育管理,2018(1):36-42.
[6]张伟,徐广宇.政府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方式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