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丽
[摘 要]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范式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当重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人才与科研能力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活动验证其有效性,以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科研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始终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针对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在教学中以能力达标考试为导向,以四、六级考试为标志开展教学活动。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深层次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要求。高校英语教学应当探索服务于学生专业需求、社会要求和国家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助力其专业的发展和提升。本文以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实践经验和建设性意见。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求分析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始终围绕打基础开展通用英语学习,教学内容除了词汇、句子之间的重难点以外,没有本质的区别,缺乏专业学习和学生今后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学习。在考试目标导向下,通用英语一枝独秀,学术英语却难有绽放的空间。学生无休止地应付各级各类英语考试只能产生“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引发大学生学习英语普遍的懈怠”[1]。多数大学生一旦通过四、六级考试,如果没有考研和出国需求,就失去了继续学习英语的目标和动力。对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用英语汲取和交流各自专业国际前沿信息的应用能力,满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需求,为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提供语言支撑和服务。[2]学术英语是科研创新的羽翼,没有学术英语的辅助,将会制约科研创新人才前进的脚步。
2.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颁布的“高教40条”要求“培养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这些都表明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要以高校为阵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各個专业的责任,英语专业需义不容辞地履行使命和责任,英语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开拓国际视野,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接轨。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能够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获取本专业国际前沿动态,并能用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顺利交流其创新思想和科研成果。
3.一流本科教育、一流英语教学的需求
教育部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如何让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国际接轨,能用英语汲取学科国际前沿动态信息,学会用英语从事科研、展示科研成果,就是一流英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4.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当今是以英语为主导的国际学术环境和信息时代,绝大多数工作和研究具有群体性、交互性、跨地域性和协作性的特质,强调创新、批判性思维,提倡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素养的培养,要求人才具有面向真实问题和社会情境的协作能力和科创能力。[3]创新的关键是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并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如批判性分析能力、质疑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基于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价来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科研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1)学习中心说
传统的“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分别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教学的达成。文秋芳提出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该理念所包含的“学习中心说”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有效学习的发生,整个过程以学习为中心,需要教师与学生采取有效互动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中国创新型外语教学理念,产出导向法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真实交际活动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4]
(2)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是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基于课堂授课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有限性,以微课形式通过网络开展课外在线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时空的拓展。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及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以产出、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完成一个真实项目而进行的活动,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loor & St. John (1988)提出三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其中的集体科研项目由项目组成员分工,各自承担一部分项目,通过文献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合作完成任务要求。本研究采用集体科研项目的教学法。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真实、有效和产出”的要求,将上述三种教学方法有效偶合并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本研究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第四学期开展的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将学术英语作为模块教学融入通用英语教学,以项目式教学法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简称为PLB,Projects+Leaning+Blending),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有效教学,为提升其专业学习能力而服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下图所示。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①教学安排。教师在开学初明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按四人分组并确定项目选题,明确研究意义。学期中,学生结合线上微课和线下课堂学习学术英语相关内容;学期末,各小组就选题的具体内容进行汇报。
②线上微课教学。教师利用线上微课讲授学术英语规范,可分多个章节讲述如何撰写研究计划: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价值、论文摘要撰写、关键词、参考文献格式等,并通过微课讲解学术英语的语言特点、学术英语翻译注意事项等。
③线下课堂教学。针对学术英语微课视频教学的内容及布置的相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论文范例分析和讲解;提前安排学生按照各个章节分工查找资料;在课堂中由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本组研究计划,通过课堂交流邀请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对所提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随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④项目开展。安排学生根据各自选题开展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制订研究方案,小组成员先分工采集数据、搜索相关文献、撰写国内外研究综述、设计问卷调查表并发放问卷;然后开展访谈或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小组讨论、整理问卷数据;最后,撰写研究报告。
⑤项目研究成果汇报。为了保证汇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在汇报前将研究成果做成PPT,并将撰写的论文(中英文)和论文查重报告(重复率低于15%)发给教师审核;教师审核后应提出修改意见。由于课堂汇报时间有限,要求学生汇报时主要围绕本组研究摘要、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同时还要接受其他各组的提问,课后各小组继续完善和修改报告。
⑥项目评价。各小组汇报后先进行自评,然后在小组之间开展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赋分)。终结性评价可以依据各位同学线上观看视频的答题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小组研究报告的最终完善情况(PPT+论文+查重报告)、教师访谈各组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性分析
1.真实环境下的科研能力培养
在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下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數据分析、讨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见习环节保证了项目研究的可能性。本研究教学对象为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两个班的67名学生和人力资源专业的70名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学生在二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两周时间在幼儿园见习或去相关社会机构实训。学生应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研究,确定科研课题,利用见习时间开展实践或问卷调查。
2.加强了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教师通过微课讲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分章节讲解科研论文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线上微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学术英语的规范,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文献、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其中,小组自评和互评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为规范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3.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项目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小组分工协作的主动学习。学生需要全程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针对项目研究提出假设,小组讨论项目的可行性,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还要接受其他小组及教师的提问,完成答辩。这个环节紧紧围绕“以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在项目研究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项目驱动下,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实现大量语言信息的输入,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通过文献资料的筛选、分析和整合,最终形成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英语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研究成果和现场答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及口头汇报、交流能力,实现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结合。
5.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只有通过文献检索、阅读、整理、归类和分析,仔细研究前期的成果,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产生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案。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这一过程则更容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高校学术英语存在理论依据探索》,《外语电化教学》2016年第2期,第9-16页。
[2]蔡基刚:《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及理论依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41卷第3期,第3-16页。
[3]赵海霞:《翻转课堂环境下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第33卷第3期,第11-18页。
[4]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3期,第387-399页。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