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康 郑月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必要。实施路径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路径,凸显文化育人成效,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风等,务求落实落细,做出成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081-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相应价值标准,指明了价值建设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追求,而且是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凝聚主流价值共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笃实践行,不懈奋斗,为建設经济富强、精神文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国家,推动实现自由繁荣、平等有序、公正合理、法治规范的社会,培育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友爱和善的公民,提供有力保障。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和善的必备品格,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为此,要全面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创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彻底转化。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创新舆论宣传模式,丰富文化熏陶内涵,构建实践锻炼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规范等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遵循,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优异的能力。
一、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准确、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传授给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田。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修养,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教师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优秀道德风尚,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做学生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率先垂范者、榜样示范者,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要通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定期培训等相关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高质量教师队伍保障和教学效果支撑。最后,要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效性。要从当前时代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实际出发,从社会思潮的复杂多变的现状出发,着力抓住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突破和创新。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实际,探寻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教学体系,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面对社会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穿透各种错误思潮的迷雾,深刻揭露这些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各种错误思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坚定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仅要深刻领悟其内涵真谛,还要紧密结合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落细、落小、落实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之中,贯穿融入进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内,为此,要以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认知向积极的价值实践转化,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自信。
首先,要探索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意愿,提升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实效,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实现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心灵震撼、灵魂触动之功效,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感悟和感知。要通过深入挖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践教学资源,如:文化经典、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民族英雄事迹,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更好地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
其次,要鼓励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下基层、到贫困县、乡、村,开展帮扶实践,培养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强意志,锻炼学生对困难问题的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在艰苦环境下洞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真谛,培养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最后,要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以烈士陵园扫墓、红色旅游景区参观、重温入党誓词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自信。
三、凸显文化育人实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重在发挥文化育人功效,增强文化育人实效。要通过不断创新文化育人载体,丰富文化育人形式,培育文化育人路径等途径,不断凸显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涵育价值。要以创新校园文化传播、网络媒体建设、广播电视宣传、报纸杂志报道等途径,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有益文化环境。首先,要积极打造优质校园文化育人环境。要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质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展板、校园网络平台、液晶投影屏等宣传媒介,进行深入宣传。要全力整合优质校园文化素材,不断加大优质校园文化的传播力,培育浓厚的优质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耳濡目染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受到优质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灵中的浸透。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报纸杂志主流价值传播媒介作用,增强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突出文化传播的价值引领。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媒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手段、宣传形式上的改革,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手段和宣传模式上的现代化,要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社会舆论监督采访等形式,探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优秀素材,不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深入挖掘扶危济困、扶正扬善、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继承创新,使之与现实生活相互融通,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方向标,实现先进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优秀精神引领功效的彻底凸显。最后,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实效。要积极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网络文化建设,并融入到网络宣传、网络服务的方方面面。积极打造和培育网络文化建设高地,精心选树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运用网络媒介,深入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树立鲜明的时代网络价值取向。要打造网络文化建设新坐标,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舆论环境,管控好网络舆情发展态势,用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人。
四、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相应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要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的制度短板,加强制度设计,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系,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面的制度规范,要通过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宣传法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途径、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宣传手段上的制度化,推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形式上的创新,宣传内容上的丰富,宣传手段上的多样,宣传实效上的增强。要以完善相关宣传制度为契机,磨练宣传队伍,增强宣传时效,筑牢宣传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长效化、规范化。其次,要从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探索并构建起一整套宽严适度、奖惩有力的机制体系,切实提高激励实效。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广泛搜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件等一手素材,大力表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优秀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建立健全关怀关爱机制,表彰模范人物和优秀典型,广泛宣传模范人物和优秀典型的典型事迹,大力弘扬优秀人物身上的可贵精神,使模范人物和优秀典型的荣誉和形象得到切实维护,以此,坚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负面人物和反面典型,严肃惩处,教育大学生,惩恶扬善,始终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以此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流价值形态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觉自信,始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五、弘扬中华民族的好家风
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以家庭为中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美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家庭美德,积极推动和构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和睦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家庭美德成为家庭成员道德涵育的源泉,道德成长的沃土。要发挥家庭长辈成员的道德示范榜样作用,用良好的道德观念,过硬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此来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和优秀品行。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家庭美德,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善良礼让、恭谦孝顺等,使之成为大学生道德成长涵育的源泉,立德树人的营养。要让大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孝老尊亲的优秀美德,培养大学生感恩父母养育恩,感念父母关爱情的深厚情感,培养大学生将中华优秀孝道传承发扬光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在家庭内部积极倡导亲情、责任、担当、忠诚的理念,深入挖掘和阐释守诚信、崇正义、讲仁爱、重民本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营养来源。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实现各家庭成员在相互促进中进步,在共同学习中提高的目的。要在家庭内部,积极倡导和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国情怀,使家庭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为祖国谋复兴的过程中,持续提高精神境界,塑造良好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谢金.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
[2]陈顺伟,张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制度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9(7).
[3]唐勇.英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
[4]张立梅,王国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
[5]苏森森,王未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三重根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
[6]李朋,李志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效结合的对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8]曹馨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J].文献资料,2019(3).
作者简介:郑康(1976—),男,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郑月波(1980—),女,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7JD710031)的研究成果;2019年度河北经贸大学校级研究项目,“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JYS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