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制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的,它以维护政治安全为核心,兼顾经济、军事、文化等安全因素;“民本”思想占有一定地位;强调忧患意识,崇尚和平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涵盖更广;“民本”理念突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保障能力;重视国际共同安全,为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中圖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023-04
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宁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中国特色大国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受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影响,诸多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都有发扬广大和继承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奴隶制和封建制为主,秦朝确立的封建制度,沿用至清末,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来源,重农思想长期存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经济、科技、文化、军事长期世界领先,建立起朝贡贸易体系使东亚和南亚等地区一些国家长期藩属于中国,定期向中国皇帝朝贡,中国通过与藩属国之间的薄贡厚赠,维护周边环境的相对和平。
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总基调。此阶段的国家安全观相对片面,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强调维护君权。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维护政治安全为核心,也关注经济、军事、文化等安全因素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君权社会,君主有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的权力,维护君权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统一。农业经济作为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也注重提升军事实力,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辅助以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感化,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
在维护政治安全上,管仲提出“五害论”,“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疫一害也,虫一害也”[2]105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作为天灾的水、旱、风雾霜雹、瘟疫和虫灾是最威胁国家安全的五个方面,管仲进一步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2]1054,他认为天灾与人祸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天灾救治不及时会导致人祸发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2]1054,“水妄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2]1055。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注重对国家治理方式的研究,注重探索富国强兵之法,他提出的维护国家安全要善于治理“五害”,最终目的仍是立足于维护君权,防止“不孝”和“不臣”等颠覆君权的局面发生。
墨翟提出“七患论”,“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交,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3]35,“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3]35。墨子的国家安全思想相对比较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他认为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重视百姓和农业,也要加强军备和国防,注重维护与盟国关系,还应严纲肃纪、公正公平,国家的政治安全要从多方面去综合维护。
在维护军事和经济安全上,“富国强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2]924。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管仲认为“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2]924;如果不重视农民,农业畜牧业萎缩,就会导致“国贫而用不足,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2]111。古人已经认识到,政治安全的维护,要靠经济和军事安全作为保障,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一个领域出现危机,会波及其他领域安全,只有维护农业生产,做到“国富”,才能保证正常的军事训练,形成“兵强”,增强国家实力,才能君权永存。
在文化精神层面,管仲也提出“四维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2]11,“四维张则君令行”[2]2,“四维不张,国乃灭亡”[2]3,“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生也”[2]11。古人注意到精神文化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倡导的礼制,目的是为了通过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礼法关系来确保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同时,在儒道法等学派的影响下,形成了仁爱礼让、忠孝节义、克己奉公、勤劳勇敢、礼义廉耻等为主要内涵要素的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引导教化民众要遵守礼法、忠君爱国、辛勤劳作,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二)重农重民,“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小农的赋税和徭役是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历朝都比较注重农业生产,以求维持小农经济稳定。古代的国家安全思想体现了众多的“民本”思想,历代圣贤多教育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安定民心,从而维护国家稳定。
管仲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13。
儒家的“民本”思想最为突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4]32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4]33。孟子倡导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保障人民的权利,反对虐政与苛刑,得民心者才能获得政权稳固。荀子提出了“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取民者安”,“王者富民”[5]152等言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坚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6]1。北宋石介认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7]248。明末黄宗羲也提出“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8]14,“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8]16。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中的重要思想资源,所倡导的是要突出百姓的地位,清楚认识到人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力量,被古代历朝所传承。
(三)居安思危,突出强调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忧患意识萌芽很早,孔子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9]164。汉代刘向劝谏皇帝应“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10]35。唐朝在维护政权安全上仍然秉承忧患意识,唐业初定时,唐太宗认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唐朝发展“尤需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6]16,因此维护国家安全稳定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6]292。经五代动乱,北宋局部统一,南宋偏安江南,宋代士人忧患意识尤重,王安石主张变法时曾上书宋神宗“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11]410。
中国古代的忧患意识,对秦代以后的国家安全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影响,从汉朝的忠君之忧、魏晋的乱世之忧,到唐代的盛世之忧、宋代的先忧后乐,再到明代的变革之忧、清代的万民之忧,忧患意识的主题是在不断变化的[12],但是它强调的维护国家安全要多方考虑、综合统筹、未雨绸缪的理念却是贯穿古代社会的。
(四)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是主流
崇尚和平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人民崇尚和平,一是中国古代地大物博,中国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13]58,因此古代中国不善征伐。二是儒道墨等古代思想都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有着正面影响,道家思想倡导的是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状态,墨家思想倡导的“非攻”思想,谴责不义战争,同时,儒家思想作为古代主流思想,其所倡导的“仁”的思想,使统治者多以仁君进行自我标榜,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动乱和灾害影响甚大,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环境进行生产劳作,因此历代也注重对和平环境的营造,董仲舒认为“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14]504,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初实行均田制,保障小农生产,出现贞观之治。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虽是朝贡思想主导下的对外交往,但也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崇尚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德,古代维护国家安全也善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营造周边和平环境。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思想很多都被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并发扬。
(一)突出“大安全”理念,涵盖更多范畴
中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注重的领域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多是关注到政治军事和经济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在传统安全领域,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伴随社会快速发展,非传统领域安全的威胁日益凸显,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要将更多非传统安全囊括其中,它要实现的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统筹治理,构建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科技、国土、信息、资源、生态、核能等为主要安全因素的国家安全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揭示了国家安全范畴的广泛性和国家安全含义的全面性,也凸显了其发展性,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国家安全范畴也会及时跟进。它不仅关注到自古以来就关注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安全,更是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将网络、太空、深海、极地、生物、海外利益安全等新安全领域纳入其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国家安全观。
古人认识到的不发展农业经济,就会积贫,进而影响军事训练,导致积弱,最终会影响政治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同样关注到各安全领域间的联系,它不是多个领域安全的简单叠加,各安全领域也都不是孤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看作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国家安全。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维护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并重,没有因为传统安全历史影响深远而忽视非传统安全,也没有因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大而忽视传统安全。它突出的是“大安全”的国家安全理念,包含范畴十分广泛,统筹关注各领域安全。
(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民本”理念突出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宗旨是维护人民安全。这不仅是对古代重民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党的宗旨的发扬。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国家安全状态的“晴雨表”,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人民安全,一方面人民的幸福生活要靠持续的国家安全作为保障,另一方面人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倡导每个人都切身融入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中去,汇集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保障力量。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和根本目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的目的都立足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人民利益不打折扣得到保障,只有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基础和稳定条件。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传承并发扬了自古以来的“民本”理念,把人民安全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对人民安全的维护。
(三)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中的忧患意识,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得到充分体现。2015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15]3,新时期突出强调了维护国家安全要立足于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维护国家安全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1]3。当今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中国要在新时期获得更大发展,就要秉承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不断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总体国家安全观同时关注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想要获得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反向而知国家安全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贯彻实施都充分体现出了忧患意识,2014年1月成立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负责国家安全各项工作,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共18次提及“国家安全”,更是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被摆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四)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重视共同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弘扬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中崇尚和平的理念。它提出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并重,所关注的是要促进世界和平,坚决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谋求和平安全发展。
本质上说,促进国际安全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坚持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相辅相成。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与各国间联系加深,国家利益交织。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很多是全球性问题,很多威胁中国安全的问题不是仅靠中国力量就能解决。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的是中国要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动摇,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倡导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尽量多地通过多边协作机制和合作对话方式解决安全问题,注重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为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安全的国际环境。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中的优秀成果。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注重自古以来就关注到的传统领域安全,并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内涵、扩大外延,是一种“大安全”理念;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忧患意识,也被突出强调,重视人民安全,强化持续保障国家安全状态的能力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安全的理念,秉承了自古以来中国热爱和平的外交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系统、科学、全面的国家安全观,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安全理念,会随着其贯彻落实的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持续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吴毓江.墨子校注[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M].陈植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段志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汉)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宋)王安石.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杜丹阳.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1).
[13](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清)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赵明旸(1991—),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单位为中共亳州市委党校,研究方向为中国史。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