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探析

2020-04-22 09:1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造影术蛛网膜下腔

张 晶

(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吉林 132214)

在临床诊断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外界因素,造成患者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些血液循环流至蛛网膜下腔,从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其诱发的因素较多,患者死亡率极高[1]。而即使幸存下来,患者也多数会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认知障碍等。所以,医院应该精确诊断,并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救治率。而现今诊断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方法就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但这种方法具有入侵性操作,有较强的辐射性,且治疗价格昂贵,使得许多患者由于高风险、高价格而放弃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T断层扫描技术逐渐成熟,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中逐渐被推广使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选取了来我院治疗的4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放射影像诊断临床分析,现报告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来我院医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8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22~6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4±5.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在21~70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4±2.3)岁;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实验组的20例患者采用3D-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诊断,而对照组的20例患者则通过3D-CTA进行诊断。在检测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成仰卧位、采用128层CT仪对患者的颅底至颅顶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结束之后为患者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80 ml,采用3 ml/s的阻塞速率进行注射,并保持造影及追踪仪器的持续扫描,当其到达颈动脉的分叉处时,将其阀值固定于100 HU[2]。实验组的20例患者采用3D-DSA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多采用三维DSA和5F导管,检查过程中发现动脉瘤时会自动生成三维图像。为患者注射300 mg/ml的非离子碘造影仪,采用5 ml/s的阻塞速率进行注射,边注射变采集二维影像。在采集三维影像时,则采用3 ml/s的阻塞速率进行注射,采集图像的处理工作必须将其传送到三维工作站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手术过程的诊断作为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评定标准。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9.0将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作为计数资料,并通过单项差法来表示计量资料。若P<0.05,则表明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相较于对照组更高,结果更准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大小以及检出率比较

3 讨 论

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过程中采用3D-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其诊断机理是通过观察重建图像中脑部血管的位置,来观察肿瘤周围的血管,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提升患者的治愈率。

4 结 语

综上所述,采用放射影像诊断的方法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结果准确率更高,临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造影术蛛网膜下腔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新型经皮经肝胆道镜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