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科,王琼芬,钟永强,黄 璟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急性脑梗死主要由于患者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在大脑区域出现供血不足,导致脑细胞的死亡和损伤[1]。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通过恢复血供、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中医上针刺治疗能够起到活血化瘀和通经活络的功效,从而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2]。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94例,研究眼针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对t-PA、PAI-1、D-D水平影响。
收集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94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1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7.49±5.68)岁,发病时间为12~48 h,平均发病时间(18.49±5.85)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7.55±5.73)岁,发病时间为12~47 h,平均发病时间(18.45±5.80)h。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7.43±5.63)岁,发病时间12~48 h,平均发病时间(18.53±5.90)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诊断标准[3],并且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小于2天,患者年龄在40~80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患者合并颅内感染、出血性疾病和脑出血疾病史;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合并自身免疫缺陷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
1.3.1 对照组 患者于入院3天内进行电针治疗。针刺取穴:体针上肢取内关、合谷、曲池,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太冲、双侧三阴交,头针取头部百会穴及人中穴。采用毫针(直径为0.28~0.32 mm、长40~75 mm)刺入所选穴位,得气后,接通SDZ-II电子针疗仪,选取连续波,刺激强度根据患者所能耐受值为限度,持续20 min。1天1次,治疗2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眼针治疗,取穴:以偏瘫侧为主:下焦区、上焦区和肾区;头昏、眩晕及高血压病可配肝胆区;糖尿病配中焦区和脾胃区;语言不利加心区;口眼歪斜加肺大肠区,左右侧交替取穴[4]。采用酒精对眼部常规消毒之后,叮嘱患者闭目,选用规格为0.20 mm×25 mm的针灸针斜刺或平刺刺入所选穴位,缓慢进针,进针后采用捻转手法得气,以防出血出针时需棉球按压。1次/天,连续治疗2周。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基本治愈: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90%;显著进步:经过治疗后症状显著恢复,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50%;进步:经过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到正常状态,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20%;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严重者甚至加重,并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20%。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1 Barthel指数积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该量表包括控制大小便、进食、修饰、洗澡和穿衣等10个项目,该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6]。
1.5.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NIHSS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量表包括13个项目,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7]。
1.5.3 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情感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项目,该表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8]。
1.5.4 PAI-1、tPA、D-D水平 在治疗前后收集患者5 mL空腹肘静脉血,采用3 000 r/min进行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D-二聚体(D-D)水平。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t-PA、PAI-1、D-D水平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t-PA、PAI-1、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AI-1、D-D水平均显著降低,t-PA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PA、PAI-1、D-D水平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见表3。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
在中医上急性脑梗死属于“卒中”“中风”的范畴,主要是风、火、痰、瘀为患,从而导致脏腑气血逆乱、阴阳失调[9]。《内经》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头针治疗能够起到醒脑开窍和活血化瘀的功效。体针能够调补肝肾阴阳,疏通周身气血经脉,联合应用体针和头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10]。电针能够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从而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有助于血栓转化,从而改善病灶周围细胞的缺氧和缺血状态,使梗死体积缩小,促进神经元修复和保护血脑屏障。通过电针刺激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使瘫痪肌肉兴奋,能够用于预防肌肉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相应的脑神经能够恢复已经休眠脑神经细胞功能[11]。华佗曾提出“观眼识病”[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12]。眼与经络沟通,联络脏腑,通达内外。《跟针疗法》眼针疗法是一种微针疗法,针刺眼部的特定穴位能够起到理气和血、疏通经络、止痛消肿、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肢体功能活动和安神定志等作[13-14]。本研究主要取上焦区、下焦区,“命门为相火之原”,命门可归属于上焦,患者心脑气血不足,因虚致瘀,针刺上焦区恢复命门相火,针刺心区促进气血运行,由于本病主要表现为上下肢活动受限、痿软无力或疼痛等,亦可针刺上焦区和下焦;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肝阳暴亢型和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痰热腑实加胃区,可濡养心脑,促进气血流动,缓解本病出现的其他症状[5]。
本研究采用眼针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AI-1、D-D水平均显著降低、t-P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提示联用眼针疗法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主要是由于眼针疗法能够促进颈动脉血流速度,并且明显降低脑血管外周阻力,改善脑血管特性阻抗,有助于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凝血块血栓的转化,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提示联用眼针疗法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是由于眼针治疗能够兴奋大脑皮质从而改善脑组织病灶缺氧缺血情况和局部血液循环[15]。
综上所述,电针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具有疏通经络和止痛消肿功效的眼针疗法,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活动,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