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少维 覃远丽 萧浩枫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三区,广东广州 510430
流浪精神病处于开放式的生活环境中,生存环境恶劣,多合并躯体疾病,也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威胁[1]。流浪精神病合并传染病患者长期得不到救助和治疗,身体状况差,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冷落,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病情的康复。因此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的产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至关重要[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的调查分析和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46例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8例,年龄18~73岁,平均(48.3±11.2)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中精神病诊断标准;(2)精神分裂症10例、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30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3)所有患者均为流浪精神病患者,均由救助站或公安直接送入我院;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妊娠期患者。
入院时所有患者均进行胸片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测,梅毒及艾滋病毒(Anti-HIV)检查。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4mL,血清分离后检测;Anti-HIV送临检中心HIV室确认,梅毒使用ELISA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两次重复阳性者判定为Anti-HIV、梅毒抗体阳性。
我院共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46例,经系统身体检查及乙肝病毒、痰结合杆菌培养、Anti-HIV等检查,共检测出乙型肝炎38例(82.6%),结 核 病4例(8.7%),HIV阳 性1例(2.2%),梅毒1例(2.2%),带状疱疹2例(4.3%)。其中,结核病、带状疱疹、梅毒经针对性治疗后痊愈,乙肝、HIV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
见表1。
表1 年龄及性别分布分析
3.1.1 环境因素 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居无定所,在马路、公园、建筑工地、天桥底、桥洞等地方露宿,缺乏正常的防护措施,同时卫生条件差,无必要的洗漱及洗浴条件,导致患者的卫生习惯很差。加之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及智力障碍,不懂得自我照顾,也无法维持正常的卫生及生活条件,身体发生疾病时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救治,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环境中,容易感染各类传染性疾病,导致各类传染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送至医院时蓬头垢面、满身污垢、散发臭味、衣冠不整等,卫生状况极差[4-5]。
3.1.2 营养因素 流浪精神病患者无正常的三餐饮食,也无法获得正常的营养摄入,食物多来源于垃圾桶内丢弃的剩饭剩菜,食物的卫生情况及营养均得不到保障,身体的营养状态不佳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恶液质等营养疾病,直接损伤机体抵抗力,导致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几率明显升高。临床研究显示,流浪精神病合并传染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6]。
3.1.3 社会因素 流浪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疾病的影响,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社会对这类患者的包容度和救助有限,得不到正常的社会支持。有研究证实,艾滋病和梅毒的形成与社会支持有密切关系。流浪精神病患者常表现为精神及行为的异常,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举止言行异常等,很难被正常社会所接受,甚至被社会歧视,再者流浪精神病患者易受到毒品、性的侵害,导致患者感染梅毒或艾滋病的几率升高,且感染后得不到社会的及时救助,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既不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更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7]。
3.1.4 精神病因素 流浪精神病患者本身可能处于感染潜伏期或病原携带者,长期的情感、思维、行为等异常,机体抵抗力较差,病原微生物容易乘虚而入,导致成为传染病的高发群体[8]。
3.2.1 卫生处置 流浪精神病患者送入院后不得直接进入病区,应首先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免在院内发生交叉感染;之后进行常规检查,需要沐浴、剪发、更换衣物,由专人负责,检查患者是否有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将其用过的衣物、被单以及物品用消毒液浸泡,并在阳光下暴晒或用紫外线消毒,防止院内发生交叉感染[9]。
3.2.2 重视入院检查 在院内进行全面检查,特别对有嗜烟、酗酒、吸毒史、不洁性生活史的患者,及时抽取血液送卫生检验部门进行梅毒、HIV定性检查,还需检查乙肝五项、结核等传染病,拍摄胸片排除结核病可能,对有疑似肺结核病患者留取痰液标本,送肺结核定点医院检查[10]。
3.2.3 院内隔离 为防止患有传染病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入院后对其他患者造成影响以及可能传播疾病,设置单独的隔离观察间供这些患者使用,进行隔离观察1周,经过疾病排查、病情确诊、排除合并严重传染疾病后,将这些患者按疾病类型分成不同病房入住;此外医院还设置了复杂传染病病种的病区,内设若干个隔离治疗病房,为传染病患者提供隔离治疗环境,避免发生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11]。
3.2.4 加强病房的消毒管理 按病房消毒管理要求,做好病房的日常消毒工作,严格按规定处理患者的医疗废弃物,对物品、食品、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及病房环境进行消毒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以及患者间的相关感染[12]。
3.2.5 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 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根据流浪精神病患者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消毒隔离规范》等,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岗前培训,对清洁卫生人员进行病房消毒知识及洁污处理程序等的培训;做好首诊负责制,对发现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性传染病及时网络直报,并在院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13]。
3.2.6 加强职业防护,防止发生职业暴露 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精神及行为的异常,容易出现冲动伤人行为,特别是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病史不详,突发的冲动暴力行为防不胜防,导致医务人员发生外伤、职业暴露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在接到这类患者的护理任务时,应首先做好自我防护,做到标准预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严格按照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处理[14]。
由于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居无定所、生存环境恶劣、营养及卫生状况不佳,导致传染疾病高发。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应早发现、早接诊,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院内设立专门的应对科室,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设置隔离病房,为患者的救治提供保障。同时,应对发现的情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会诊及转院,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长期救治。再者,性传染疾病常需长时间、多疗程、系统化治疗,在院内大多难以达到治愈,需要出院后的持续督查指导,这也需要相关部分完善救治体系,确保患者能够在出院后获得长期的康复治疗,以维持患者疾病状态的稳定,改善生存质量[15]。
综上所述,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传染病的几率比普通精神患者高,临床护理应严格进行卫生处置、检查、隔离,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救治,防止感染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