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陈华全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lichen amyloidosis,LA)属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常见类型之一,中年人多见,好发于双小腿胫前、臂外侧、腰背等部位,皮损为半球状或圆锥形、质硬、密集排列的丘疹,呈棕褐色、褐色、黑褐色等,皮损处常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伴有一定程度的瘙痒。 本病无自愈倾向,皮损多发于暴露部位影响美观,同时部分患者瘙痒剧烈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及物理治疗[1],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维A 酸类、糖皮质激素以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但均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物理治疗在本病治疗方面取得疗效显著,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关注及应用。本文作者观察果酸治疗6例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06月至2018年06月于我科门诊就诊的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3-56岁;病程10月-9年。
①经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苔藓样淀粉样变病患者,伴瘙痒不适;②治疗前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无异常者;③能坚持完成治疗,同时配合完成随访时间1个月以上者。
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对果酸及光敏性药物过敏者或者有光敏史者;③近1个月有其他局部及系统治疗者;④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心脏疾病者;⑤其他皮肤疾病累及患者四肢者;⑥瘢痕体质者。
①治疗前准备:每次治疗前常规留取患者皮损部分照片,清洁四肢皮损区皮肤。②第一次治疗果酸浓度起始为35%,快速涂于四肢皮损部位,后观察约3-5min,若在此期间皮损部位出现白霜、红斑或患者主诉瘙痒、刺痛等不适时,以碳酸氢钠中和液中和。首次使用果酸在皮损处的停留时间以患者忍耐程度而定,一般不超过5min;中和停止标志为患者瘙痒、刺痛等主管症状消失或局部无泡沫产生。③治疗参数选择:每4周1次,依次35%、50%、70%浓度各一次,共治疗3次,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忍耐程度逐步增加果酸留置时间;④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月嘱患者加强皮肤保湿及严格防晒。
由2名皮肤科专科医师,按照四级评分法对皮损进行评分(皮损面积严重程度评分+皮损厚度严重程度评分),并合计积分总值。
治疗前皮损面积评分:0分=无,1分=<1%体表面积,2分=1%体表面积<皮损<10%体表面积,3分=>10%体表面积;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0分=无,1分=≤ 原皮损30%,2分=原皮损 30%-70%,3分=≥ 原皮损 70%。
治疗前、后皮损厚度评分:0=无,1=与皮面平齐,2=稍高出于皮面,3=明显高出于皮面。
以积分值减少率判断治疗疗效,积分值减少率 = (初诊积分-复诊积分)/初诊积分×100%,积分减少率 0.0%~33.0%、33%~67%、67%~90%、90%~100%分别为无效、有效、显效、治愈。总有效率= (有效数+ 显效数+治愈数)/总数。
6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见表1。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2。
表1 6 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
表2 6 例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6例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间隙均未出现严重的需要停止治疗的不良反应。其中 4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红斑、瘙痒、疼痛、不同程度的肿胀,随即以碳酸氢钠中和液中和,然后冷喷,上述不适逐渐消失,并完成治疗;其中2例患者治疗间隙出现局部红斑、轻微肿胀及刺痛,后自行消退,未影响下次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时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色素沉着,后加强防晒和保湿,于1月后恢复正常。
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是一种好发于中年人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皮损常累及胫前和前臂伸侧等四肢暴露部位,部分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目前本病病因不明,研究表明本病与病毒感染、遗传、局部长期反复摩擦、环境等因素可能相关。临床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相对容易,但治疗却十分困难,尚没有公认的、彻底根治的治疗方法。且部分病人治疗后容易多次反复,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暴露部分皮损影响美观,很多患者常反复寻求能够控制疾病的治疗方案,但疗效不佳时,对心理上会带来沉着的打击。
果酸是一种从各种水果、甘蔗、酸乳酪中提取的有机酸,泛指一系列α 位有羟基的羧酸,简称 AHAs,其分子量小,结构简单,渗透性较强,局部皮损刷果酸后经过表皮吸收,可加快更新局部表皮胶质细胞、刺激真皮层粘多糖和胶原的生成,以达到有效改善局部皮肤问题的作用,且使用后不会破坏局部表皮屏障功能[4]。果酸换肤近年在美容护肤方面受到大力推广和接受,临床上常应用于治疗黄褐斑、痤疮、光老化、毛周角化、淀粉样变、鱼鳞病等疾病[5]。Scholz 等人研究发现使用果酸后表皮更新时间比未使用果酸的表皮更新时间加快34%,且对细胞的更新的促进作用随果酸使用浓度增加而缩短[6]。同时有研究表明果酸治疗皮肤疾病适合周期性, 疗效明显的最佳浓度期间为在50%~70%[7]。本文作者先后分三次使用35%、50%、70%浓度的果酸治疗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性6例。初次使用高浓度果酸虽然可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可能在部分不能耐受的患者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故治疗从低浓度35%起始,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给患者带来身体及经济的多重损害;后续治疗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逐渐增加治疗次数及果酸浓度,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果酸治疗过程中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刺痛、一过性红斑、肿胀、增加皮肤光敏性、脱屑等[8],但上述不良反应发生1周内均可逐渐消失。治疗中,对逐渐增加的果酸浓度6例患者均能耐受;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轻微肿胀、瘙痒、红斑、疼痛不适,通过以碳酸氢钠液终止,即刻冷喷后上述红斑、肿胀、疼痛、瘙痒很快缓解;治疗间隙患者出现的局部红斑、轻微肿胀及刺痛,均自行消退未影响下次治疗;随访中出现的色素沉着,通过加强保湿及防晒后自行消退,未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陈奕[9]等采用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皮损对照及瘙痒评分进行临床观察,使用浓度逐渐递增的甘醇酸治疗皮肤淀粉样变患者8例,发现皮肤淀粉样变使用果酸治疗疗效确切。本文作者显示出类似结果;经三次果酸治疗6例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痊愈率达50%,治疗过程简单,患者容易接受,疗效明显。但治疗中,需严格熟练掌握果酸治疗适应证,把控好禁忌证,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的早察觉并及时处理,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及个人体质不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方案,选择合适浓度的果酸,根据患者的反应,对操作要点灵活调整,治疗后做好皮肤护理工作,交代患者加强保湿、严格防晒,从以上各点完善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