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宇柱,梁吉艳,廖生波
(贵州省习水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贵州 遵义 56460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该病症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利。目前,医学临床实践中,对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药物治疗方式,二是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方式。为探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开展本次研究活动,详细如下。
以2017年1月~2019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9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方式,男27例,女22例,年龄21~55岁;观察组患者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男26例,女23例,年龄20~56岁。从两组资料看,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9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方式。首先,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体位;其次,术前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麻麻醉,应用抗生素、地塞米松静滴;最后,切除患者鼻腔内的息肉、粘膜等病变组织,如若患者出现鼻中隔偏曲情况,则采取相应的矫正术[1]。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首先,术前体位、用药、麻醉方式同对照组;其次,切除视野范围内的息肉,分离和切除钩突;再次,将鼻腔侧面结构充分暴露,进行筛窦处理,以清除息肉、粘膜的病变组织,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前影像学、鼻内镜检查。最后,待完全清除病变结构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凡士林纱布止血。如患者鼻中隔偏曲,实施矫正术[2]。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76%,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三项指标的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s)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组别(n=49)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 15.84±2.56* 54.63±6.43* 3.27±0.61*对照组 27.49±3.21 69.27±7.15 5.67±0.72
如表3所示,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分别为3例(6.12%)和4例(8.16%),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疾病,其诱因是变态反应、解剖结构异常等非炎症反应,该病症的复发率极高,使患者生命质量大打折扣。对于该病症,清除病变组织、保持患者鼻腔通气正常功能是手术治疗的重点。基于药物治疗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却难以彻底清除病灶,甚至在术中对患者造成损伤等问题。当前,应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可规避药物治疗的弊端,有助于患者康复。
综上,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疾病的临床治疗,建议实施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率,而且可使患者减轻痛苦,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