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风向标

2020-04-22 05:42本刊策划
风能 2020年1期
关键词:风电场风电机组

本刊策划

30/黑崖子项目:探路平价上网

33/外罗项目:开启广东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时代

36/阳西沙扒一期:创造海上风电最大的单桩基础纪录

40/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以高水平实训护航海上风电发展

43/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民营分散式风电项目的范本

46/神仙岭风电场:风电与自然的最美邂逅

50/磨豆山风电场:树立生态文明与科普教育的典范

53/汤阴风电场:首例“去工业化风电场”的范本

56/“一键直赔”:守护产业发展的风电保险新模式

时至今日,我国风电产业早已站在世界之巅,市场规模和技术实力均实现全球领先。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创新驱动休戚相关,而一批代表性项目则对行业的创新工作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在2020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为了表彰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典型风电项目,树立优秀风电项目的榜样引领作用,9个风电项目获得“中国风能人· 创领先锋”奖。它们或是新的风电开发、运营模式的引领者,或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等方面的标杆。由此昭示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进入全产业链创新的阶段。

本期“封面故事”将带领你走进这些项目,近距离领略从中迸发的创新之美,管窥未来的创新之道,激发出业界广泛的创新热情,从而更好地迎接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我国风电产业而言,平价已近在眼前,创新依然在路上。

黑崖子项目:探路平价上网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中核甘肃矿区黑崖子50MW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

开发商:中核玉门黑崖子新能源有限公司

装机容量:5万千瓦

装机台数:25台

单机容量:2.0兆瓦

总投资:约2.9亿元

开工时间:2019年3月

并网时间:2019年8月31日全场并网

亮点:它是国内首批13个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之一,也是国内首个并网发电的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通过采取精细管理、技术创新、严控工期、严守红线等措施,不仅大幅缩短项目建设周期,相应降低造价,也实现了项目开发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

中核黑崖子50MW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西南约23千米处,由中核玉门黑崖子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实际总投资约2.9亿元,于2017年8月31日被列入国家能源局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名单,是国内首批13个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之一,也是中核集团首个平价上网项目。该项目的投运展示了中核集团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中核的实力和速度,对后续平价上网项目在设备技术、施工工艺、运营管理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核黑崖子风电项目安装了25台上海电气的2.0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配套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在酒泉市委、市政府,玉门市委、市政府以及甘肃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项目于2018年7月底获得核准,2019年3月25日开工,7月20日完成全部机组吊装,8月31日全场机组并网发电,由此成为13个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中率先开工、率先建成并网的项目。

项目建设初期,中核集团就提出了创国内一流项目,树风电精品的构想。在建设过程中,中核人秉承“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争一流”的精神,创新管理思路,紧盯项目进度计划,统筹安排带班人员和监理、监造人员,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项目成本。

首先,依托精细管理树立安全标杆。为了保障施工安全,业主单位狠抓安全管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细化分解安全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时的检查,用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施工作业行为,一旦发现违章行为,立即责令整改。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施工场地不符合要求、施工机具检查不到位、现场缺乏安全标识牌等安全隐患,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为建设标杆工程奠定安全基础。

其次,以技术创新打造精品工程。在中核黑崖子风电项目,风电机组基础首次采用锚栓基础,以此替代基础环。锚栓基础形式并不是将锚栓和混凝土浇筑在一起,它是由上锚板、下锚板、锚栓、PVC 护管等组成,在上锚板和下锚板之间用PVC护管将锚栓与混凝土隔离,并且需要密封。在浇筑过程中,水不能进入到护管内,以免对锚栓造成腐蚀。当锚栓受到拉力时,锚栓的下锚板以上部分会均匀受力,整个锚栓是一个弹性体,没有弹性部分和刚性部分的界面,从而避免了应力集中。由于对锚栓施加预应力,混凝土基础始终处于受压状态,因此,采用预应力锚栓的风电机组基础不存在基础环两侧混凝土出现应力集中而产生破坏的情况。采用锚栓基础有效节约了基础钢材使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

再次,通过严控工期降低造价。2019年,面对全国风电机组供应紧张、价格持续攀升的局面,业主单位充分利用中核集团的品牌优势,主动与风电机组供货商联系,与其建立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帮助供货商解决原材料问题,派专人深入设备厂家,了解设备到货情况,对叶片多次进行调配,满足了施工单位的设备安装需要,为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了整体工程的顺利推进。从项目建设初期开始,业主单位就提出场内道路及升压站、设备采购、设备运输三条线路并行的工作思路,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统一协调。该项目自开工建设至机组全部并网用时154天,比原计划缩短36天,项目造价也降至5700元/千瓦。

此外,严守红线践行绿色发展。在业主单位看来,“风电本身就是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从环境保护到生态保护,业主单位始终坚持工程建设不得越过生态红线,定点处理施工产生的垃圾,严格按环境主管部门批复的方案施工,对周围环境进行不定期卫生清理,实现了风电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谐发展。

测算显示,中核黑崖子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将为电网提供15901万千瓦时电量,年利用小时数为3180小时,可节约标准煤约4.86万吨,会对当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产生促进作用。

外罗项目:开启广东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时代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广东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

开发商:广东粤电湛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装机容量:19.8万千瓦

装机台数:36台

单机容量:5.5兆瓦

总投资:37.48亿元

开工时间:2018年7月

并网时间:2019年12月26日全场并网

亮点:项目安装了36台明阳智能制造的MySE5.5机组,属于5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在广东省的首次批量化应用;国内首个采用EPC模式的海上风电项目,在装备制造、建设管理、施工工法、设备技术、防台保护等方面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广东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新寮岛以南、外罗以东的近海区域,由广东能源集团所属的广东粤电湛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9.8万千瓦,配套建设一座220kV海上升压站和一座220kV陆上集控中心,是广东省首批示范性海上风电项目。

2019年12月26日,随着最后一台机组的调试并网工作完成,该项目安装的36台5.5MW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实现了5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在广东省的首次批量化应用,标志着该省海上风电开发进入大兆瓦和规模化阶段。它的成功开发,还连创多项“第一”:国内首个采用EPC总承包模式的海上风电项目;在广东省海域第一次应用7米大直径单桩基础形式,最大桩重达950吨,应用了可拆换靠船防撞结构、集成式基础内部平台等多项发明专利;建成第一座2000吨级220kV海上升压变电站;敷设第一根长达12千米的220kV电压等级海底电缆……

项目所在海域施工环境复杂,存在破坏性极端风速、雷暴、巨浪、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尤其是秋冬季节涌浪大,施工场区水深变化大,海上作业难度大,施工窗口期极短。为了应对这些不利条件,并取得示范项目应有的可复制经验,在外罗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各参建方运用了多种国内外领先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

广东粤电湛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提供的信息显示,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风电机组叶轮组拼的轮毂旋转工装技术,攻克传统叶轮组拼方式存在的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降低叶轮组拼对吊装平台的空间要求,有效提高组拼效率,保障了作业安全性,大大节省单台机组吊装时间。

针对叶片吊装溜尾难度大的问题,广东粤电湛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团队与风电机组制造厂家、吊装施工队伍优化设计出超长叶片组拼吊梁,通过叶片自动脱钩装置完成吊具拆除工作。使用这一方法,很好地保障了作业人员人身以及设备安全,并显著提高机组安装的效率。

此外,基于建设“智慧型”海上风电场的需要,外罗海上风电项目还搭建了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施工管理智能调度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台风、雷雨、海况突变等安全风险,破解了目前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施工缺乏高效的指挥调度方式、精准的气象预测系统、有效的实时海况监测等难题,为机组安装施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措施大幅提升施工效率。根据估算,仅海上风电施工管理智能调度系统的投用,就将项目施工周期缩短约54天。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加强各方协作,开展科学完善的现场管理,并借助远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实时气象采集系统等先进设备对海况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智能化气象预测系统以及海上风电场智能调度系统,参建团队更是创造了最快一天完成7台机组调试并网工作、133天实现全部机组并网发电的“外罗速度”。

在保持高效的同时,外罗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质量也达到一流水平。一个最好的佐证是,虽然每根基础直径达到7米,需要十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最小桩身垂直度偏差却仅有0.31‰,远超3‰的设计要求。

据悉,外罗海上风电项目全面投运后,将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年上网电量预计达到4.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燃煤消耗约14.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9.4万吨、二氧化硫约54.43吨、氮氧化物约77.76吨,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以及经济增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阳西沙扒一期:创造海上风电最大的单桩基础纪录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300MW海上风电项目

开发商: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

装机容量:30万千瓦

装机台数:55台

单机容量:5.5兆瓦

总投资:56亿元

开工时间:2018年12月

并网时间:2019年11月29日(并网2台),预计2020年10月全部并网达产

亮点:利用仅有的100多天窗口期,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沙扒镇海域,率先设计出单柱复合筒及多筒导管架风电机组基础型式,并创造了目前海上风电领域最大单桩基础的纪录,为探索更适合南海海域海上风电建设施工的技术方案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300MW海上风电项目是三峡集团广东阳江“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的首个项目,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海域,风电场离岸距离约28千米,场址面积50平方千米,场区水深27~32米,装机容量30万千瓦,共安装55台5.5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计划2020年年底实现全容量达产,年上网电量将达8亿千瓦时,可满足约5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5万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800公顷,对当地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江苏地区海上风电项目相比,该项目建设难度极大,项目水深27~32米,导致风电机组基础钢结构工程量大,几种风电机组基础的平均用钢量均在1500吨以上,几乎是其他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用钢量的2倍,其中场内7#机位单桩桩重1744吨,为目前全球海上风电领域最大的单桩基础。

另外,南海水域广阔,受台风、冬季季风影响,阳江海域涌浪大、波长长,施工窗口期短,根据现场实际统计,年施工窗口期仅有100余天,2019年窗口期仅110天左右,对施工船舶要求极高,而且台风频袭,防台压力大。面对复杂的海况,建设者们积极协调采用吃水深、能抗台风的大型船舶,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提高设备施工效率,先后完成了国内最大、最重单桩基础施工、30米水深导管架水下安装及灌浆、冬季30米水深敷设海缆并登陆风电机组等艰巨的海上施工任务。

整个场址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覆盖层浅、岩面起伏大,整体没有规律性,表层淤泥厚度在5~16米之间,中风化岩面最浅处约为泥下34米,最深处约75米,分布不均匀,这就导致现场风电机组基础型式多样化。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建设者们求实创新,积极邀请行业专家、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设计优化工作,成功将项目45台嵌岩导管架基础优化为单桩、筒型基础,节约投资保守估计2亿元,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避免嵌岩,项目还率先设计出单柱复合筒及多筒导管架风电机组基础型式,为探索更适合南海海域海上风电建设施工的技术方案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等各级党委政府和电网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建设以来,建设团队充分发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克服诸多困难,严控时间节点,精心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协调船机资源,抢抓海上施工窗口期,高效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开展设计优化论证,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施工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组是2018年新成立的,除部门负责人外,大部分人员没有海上风电建设管理经验。在高效的管理和团队合作下,班组人员白天赴现场协调跟踪工程建设进展,晚上梳理各工作面问题,全年共召开工程会议100余次,出海作业400余次。在并网前一个月的关键时期,组员们带领各单位、厂家代表在恶劣海况下登陆海上升压站、机组平台,克服了晕船呕吐、每天泡面充饥、人员露宿甲板平台等困难,为并网前的调试随时待命。陆上集控中心则投入大量人员,不分昼夜,全力以赴抢投产,终于圆满完成了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工作。

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是落实三峡集团与广东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举措,将以点带面,带动后续阳江二至五期140万千瓦项目建设,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进入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阶段。同时也为三峡集团在粤“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成功打响“第一枪”,美好愿景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下一步,三峡集团将坚定不移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范围打造世界一流海上风电场,多渠道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打造基地型、规模化海上风电项目,立足做强做大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助力广东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以高水平实训护航海上风电发展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

实施单位: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付时间:2018年11月10日

亮点:它是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求生实训平台,相继完成全球风能组织(GWO)基础安全及技术培训模块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全面覆盖全球风能组织八大主流课程模块的海上风电人才实训基地。该中心以全球风能组织培训标准为立足点,结合中国海上风电实际情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

海上风电项目所处的环境通常复杂多变,且由于受天气、交通工具等因素的影响,作业窗口期短。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的安全技术能力成为影响风电场安全运行和发电收益的重要因素,培训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围绕海上风电培训体系建设,风电企业进行积极探索,起步较早的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无疑为业界树起了一座标杆。

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坐落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风电产业园内,于2018年11月10日正式交付,系国内首个海上风电专用培训中心,致力于通过严格实训提高风电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实操技能,打造安全无伤害的海上工作环境,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服务,向海上风电持续发展输出复合型人才。

为了达到实训的效果,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配备了欧洲先进的设备设施,学员可以在模拟海上电闪雷鸣、雨雾风浪情况下,跟随讲师进行海上人船倒运、风电机组平台速降、安全跳水、落水后自救他救和艇筏操作等;机组技术实训平台配备了GWO-BTT(Mobile)以及海陆真实经典机型机组,周边还建有多功能塔筒测试平台,共同服务于海上人才培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自2018年11月交付全球风能组织(GWO)-海上求生模块起,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相继完成GWOBST(基础安全培训)/BTT(基础技能培训)其他模块的认证,由此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执行GWO国际标准、覆盖BST和BTT标准全部课程、符合中国海上风电实情的国际化的一体化实训平台。

其中,安全实训重点涵盖GWO标准下的海上求生、高处作业、应急救护、人工搬运和消防意识,以及密闭空间等课程。

技术实训主要指GWO标准下的机械、电气、液压培训,以及金风科技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培训,实现机组的联动调试与故障模拟培训,旨在全面提升海上风电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技术能力。

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投运后,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相继与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江浙公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海上风电培训工作。目前,该中心已为国内外近70家相关涉水作业政府单位、业主单位、供应商及第三方企业等提供系统的培训服务。

2020年,“平价上网”的脚步临近。风电行业亟待培养大量运维技术人才,而人才亟需接受精准贴合作业场景的培养模式以及评价模式,金风大学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密切关注行业需求,以此为重心开展安全与技术培训规划。

安全培训将持续立足全球风能组织(GWO)的先进经验,围绕着深耕内容、多元授课、提升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寻求国际经验与国内实况的课程标准的结合,打通培训时间和空间局限,采用移动授课等多种形式,在重新梳理服务细节的基础上,打造有要求、有实效、有温度的安全培训课程。技术培训将重点丰富技术实训平台课程产品,打造海上风电技术精品课程以及凸显实训化、标准化、系统化、数据化的技术培训模式,配合行业的人才需求。

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民营分散式风电项目的范本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

开发商:平顶山德润新能源有限公司

装机容量:1.2万千瓦

装机台数:6台

单机容量:2兆瓦

总投资: 8000万元

开工时间:2018年6月

并网时间:2018年12月

亮点:河南省首个小型民营企业分散式风电项目,为民营企业加入风电行业提供了范本,也为分散式风电在我国乡间田野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2017年11月,河南公示了首批“十三五”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计划,其中一个项目备受关注,那就是由来自河南本地的民营企业平顶山德润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润新能源”)投资建设的河南首个小型民营企业分散式风电项目—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

风电项目前期投资成本高,建设、运维的相关技术要求严格,民营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支持,踏足风电行业之艰难可想而知。

然而德润新能源不但迎难而上,更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堪称范本的工程。

据悉,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于2017年12月获得核准,2018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2月底正式并网发电。项目总投资约为8000万元,总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

2019年河南省处于“小风年”,在平均风速4.83m/s的条件下,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全年发电量2787.2664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达到2347小时,可利用率高达97.22%。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引地方经济入股,惠及地方。其建设和运行模式值得行业学习借鉴。

分散式风电的开发往往在靠近居民区、工业区的位置,如何与居民、村庄、田地和谐共存是其在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机组选型方面有侧重点,占地小、噪音低、安全性高是重要条件。在机位选址方面也十分讲究,需注意土地性质,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要与居民点保持足够距离,最大限度减少对附近居民或生态环境的影响。

除环境因素外,分散式风电体量较小也使其发展缺少规模优势,在整机等设备招采环节价格偏高,影响项目最终成本,故而在初期就需谨慎考虑各个环节的成本。

综合以上因素,该风电场采用6台塔筒高度120米的2MW风电机组,单台机组正常运行后占地面积仅为50平方米,单个箱变占地约10平方米,节约用地。借助当地地形,机组沿一条田间道路的两侧排布。如此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修缮,既不会破坏该区域原有的形态,也可以减少工程建设的费用,同时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据了解,平顶山凤凰岭项目的最终结算造价为6700元/千瓦。从项目开工建设到正式并网发电,仅仅用了半年时间,这要归功于项目清晰明确的流程方案以及业主方、设备商到施工单位等多方面的通力配合。

德润新能源没有采用比较常见的EPC总包建设模式,而是大胆采用新型建设模式。通过甲供材平行发包模式,直接选择最优施工队伍,现场协调与施工直接由业主统筹,降低管理成本。如此虽需业主方全程参与,增加了工作量,但避免多层分包,减少中间环节后降低工程总造价。

此外,业主方深知自身缺乏专业技术支持的弱点,为保证项目质量,采用“大监理、小业主”的模式,选择专业程度高的监理单位,要求监理单位专门指派技术员负责现场施工质量,在施工现场给予监理人员较高的话语权,对全过程关键工程节点直接参与,避免窝工、返工。

项目通过前期策划,统筹组织,合理安排土建施工、设备到货、安装调试等节点,最大限度地缩短建设周期,减少融资成本。

有专家指出,分散式风电在我国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分散式风电需要和广大农村、村集体经济、更广泛的群体切实结合起来,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此。项目核准后,项目建设地乡镇政府表示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传统产业面临许多困难,希望能加入风电场的开发中。德润新能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承担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决定无偿出让部分公司股份,与地方共享项目收益。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尝试,最终是双赢的结果。一方面,风电项目扩大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其收益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特点也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其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因投入资金,村民会自发地“呵护”项目资产。据了解,机组出现明显异常时,村民会主动到电站向值班人员反映情况,帮助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隐患,无形中降低了运维方面的压力。

平顶山凤凰岭风电场为民营企业加入风电行业提供了范本,也为分散式风电在我国乡间田野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神仙岭风电场:风电与自然的最美邂逅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三一重能宁乡神仙岭风电场

开发商:三一集团

装机容量:4.95 万千瓦

装机台数:25台

单机容量:24台2兆瓦机组和1台1.5兆瓦机组

开工时间:2016年3月

并网时间:2017年1月

亮点:智慧生态风电场,兼顾生态与效益,具有标杆意义。它的建成打破了湖南风电开发陷入停滞的困境,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破题思路。

神仙岭风电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海拔300米左右。2017年至2018年,该风电场年利用小时数位居湖南省第一。2019年延续了一贯的优异表现,在年平均风速 5.8~6米/秒的条件下,全年发电约1.41亿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达到2848小时,位列湖南省前茅。

在为湖南省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神仙岭风电场还向业内提交了一个风电开发与生态环保完美融合的解决方案。如今,神仙岭风电场成为当地的一个标志,更是为长株潭地区的市民提供了一个享乐游玩的佳处,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帮助当地村民发家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更为关键的是,该风电场发挥的样本作用对破冰湖南风电困局意义重大。

据了解,湖南的风电场开发基本都位于山脊线上,位置特殊。少数项目存在排水设施缺位、植被恢复不到位、开挖的土乱丢乱弃等现象。为此,2016—2017 年,湖南省相关部门决定暂缓风电开发,重点开展存量项目的清理和突出问题的整改。

为打破湖南省风电面临的困境,向社会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效益与生态可以兼顾,发展与自然能够协同”的理念,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提出“建一个风电场,树一面红旗,立一个标杆”的原则,要将宁乡神仙岭打造为一座风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样板风电场。

早在项目建设初期,三一集团制定了严密的水保、环保实施方案;施工过程中,及时对受损地表进行回填和软硬覆盖;施工结束后,在风电机位、道路两侧、裸露山坡进行土层和植被恢复。后期追加投入3000 万元用于风电场生态优化,而且每年还要投入100万元左右进行环保维护。目前,环保总投入超过5000万元。三一集团高级副总经理、三一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强坦言,对民营企业而言,如此大额的投资并非易事,但环保理念的转变促使三一集团坚定不移地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三一集团邀请了相关专家到现场调研,组织团队去其他优秀风电场取经;约请园林、美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进行策划,组建专门的团队针对不同地形、环境制定了个性化方案以做到因地制宜;委托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实施并养护;由集团董事挂帅,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打造一个立体化的“风电公园”。施工结束后,由业主牵头,联合施工单位,安排专人将植物培育至能够适应自身生长并与原生植被融合共生的阶段。据统计,三一集团在风电场共撒播花籽、草籽30.03公顷,铺植草皮0.2公顷,种植乔木和灌木33.3万株。当前,该项目山体的植被恢复率超过99%。

“2017年,我们牵头组织湖南省风电开发行业,联名给湖南省的领导写了信,介绍风电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王志强回忆道。项目基本完成后,三一集团邀请国家部委、湖南省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行业同仁和媒体到现场参观,反响良好。2018 年年底,三一集团的高层专门围绕神仙岭风电场项目,将开发企业环保意识的转变以及为之做出的努力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做了多次报告,最后政府方面肯定了其在生态环保上的示范作用。由此,2018年下半年,湖南省风电开发逐步解禁,2019年一年审批了将近100个项目,实现破冰发展。

神仙岭风电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兼顾近中期利益和长远期利益,向社会展示风电开发可以与生态保护高度和谐,是风电与自然最美的邂逅。

磨豆山风电场:树立生态文明与科普教育的典范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中广核玉溪华宁磨豆山风电场

开发商: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装机容量:4.8万千瓦

装机台数:24台

单机容量:2兆瓦

总投资: 4.58亿元

开工时间:2013年4月1日

并网时间:2013年12月

亮点:绿化投资超过3600万元,是国内最早将风电场建设与当地生态文明结合的典范。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的建成,填补了云南省新能源科普教育领域的空白。同时,助力2个村寨成功脱贫。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的磨豆山就是藏于山野犹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这里海拔高程在2260~2663米之间,毗邻我国最大的高原深水湖抚仙湖,“春观山花、夏望云海、秋看格桑、冬赏飞雪”,四季景色变换美不胜收;如今这里山风化为电能,科普基地教育世人,磨豆山可谓是“有仙则名”。

2013年12月,由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建设的24台高大的风电机组开始运营,徐徐旋转的叶片每年能带来上网电量约135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4.86万吨(按360g/kWh计算),可节约淡水约4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6万吨,减少灰渣1.67万吨。这些清洁的风能为磨豆山保留下更多的青山绿水。

云南省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云南省玉溪市首个标杆风电项目、云南省清洁能源与社区发展互利共赢的样板工程,磨豆山风电场致力于营造和谐共融的周边关系,在各类项目建设中优先雇用周边劳动力;加强社区联动,精心打造了“有机生态菜园”,由风电场员工与附近村民共同护养蔬菜,多方面解决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自建成以来,风电场积极履行“村村通”承诺,修建硬化及维护道路32公里,贯穿松子厂村、新寨村、城门硐村等村寨的道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周边贫困村寨村民出行的难题;同时附近村寨依托风电场建成的良好条件,不仅修建了蔬果、药材种植园,还发展了畜牧养殖业,为附近贫困村寨带来较高收入,助力2个村寨成功验收脱贫。2012年至今,磨豆山风电场组织员工多次深入华宁县西冲、火特、城门硐等贫困乡镇开展爱心扶贫扶智科普活动,风电场荣获华宁县“团结共荣,友好邻居”“爱心企业”称号,玉溪市市级“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如今,中国风电已经成为能源舞台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风电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并未得到广泛的认知,为此,中广核积极与云南省和玉溪市政府沟通,同华宁县政府联手打造国家级“能源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全称为“磨豆山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体验式新能源科普基地,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唯一一个新能源科普基地,辐射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地。2018年9月15日,磨豆山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投运,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国内权威专家评定,旨在督促和推动中国能源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科普设施宣传普及能源科学技术知识,让公众了解新能源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加强社会公众对新能源的认知与支持,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养。

该基地以风电科普为主,兼顾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设有新能源科普馆、模型广场、叶片实体展示区、新能源影视中心、展厅等科普场地,以及风电机组科普观景平台、百米观景科普墙、登山科普栈道、新能源文化长廊等分散式附属设施,是集科普展览、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科普社区。自建成以来,科普教育基地荣获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共产党员科普教育宣传岗”、“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玉溪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华宁县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

自开放以来,基地不断吸引公众前来,年接待达 12000 余人次。同时科普教育基地积极主动充分发挥科普作用,多次联合华宁县及周边村寨中小学开展新能源知识科普活动,从新能源发展史到风电机组结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模型、图文结合实地参观的方式,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新能源知识。截至目前,共计完成学生科普约2000人次,基地对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科普启蒙,传播新能源清洁、安全理念,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美丽的磨豆山又一次焕发新的生机。

目前,作为我国特大型清洁能源央企,中广核针对新能源科普领域,已在全国打造了12个新能源科普教育示范点。截至目前,中广核旗下的风电场、光伏电站等新能源电站接待参观公众已近1万人次。同时中广核正大力推动“新能源科普课堂”走进项目周边小学,目前已有超过40所学校参与。未来,中广核将继续利用场站内的生产运营、科普教育设施,传播清洁能源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助力国家清洁能源事业发展。

汤阴风电场:首例“去工业化风电场”的范本

项目小档案

项目名称:华能安阳汤阴风电场一期工程

开发商:华能安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装机容量:15.18万千瓦

装机台数:69台

单机容量:2.2兆瓦

总投资:12.85亿元

开工时间:2017年9月15日

并网时间:2018年12月28日

亮点:河南首个整场全部采用120米高塔筒技术的风电场,是低风速高塔筒风电机组应用的典范;大胆突破风电机组塔筒传统的白色外观,设计了包含中华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图案,升压站利用光伏发电,与环境、科技相融合,成为全国首例“去工业化风电场”范本。

汤阴风电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总装机容量15.18万千瓦,共安装69台2.2兆瓦风电机组,总投资12.85亿元,是华能集团在豫建设的首座低风速、高塔筒平原风电场。

项目于2017年9月15日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8日整场通过240小时试运行。2019年全年完成发电量3.08亿千瓦时,实现税前利润7460万元,可为国家减少燃煤消耗9.6万吨、节水97.4万吨。为地方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风电项目建设标准通俗地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能发电”“不破坏”“不难看”和“很漂亮”,而汤阴项目建设者们则将目标确定为,建设标准高、环境好的美丽风电项目。因此,项目在设计初期就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本地历史人文特点,打造成优质工程,主要体现在选用技术先进的高塔筒风电机组、去工业化设计、集电线路地埋等三个方面。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领行业技术进步,项目建设者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选用的是120米高塔筒、121米风轮直径的新型风电机组。此前已经投产、正在建设的项目塔筒最高也只到100米。汤阴风电项目的建设,为平原低风速高塔筒的普及应用树立了标杆。

汤阴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里,周文王拘禁之地,也是扁鹊身故之地,被称为“三圣”之乡。这里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活动兴盛。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世代相传。为了将冷酷的工业项目与周边环境及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合起来,项目建设者根据以往火电项目去工业化建设经验,在汤阴风电场塔筒设计理念上,改变了传统的白色烤漆设计,底部采用绿色渐变设计,与周边树木和庄稼融为一体,上部喷绘合适的图案,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经过与国际知名视觉设计团队和汤阴县宣传部门反复沟通,并带领设计人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整场环境进行采风和相关的人物访谈,最终选用了汤阴县精忠报国文化元素和太行山水画面,包含了甲骨文图、文字演变、青铜文化、十二生肖、七彩长廊、城市符号、狩猎祭祀七大地方历史人文图案,69座120米高的风电机组塔筒,摇身变为69个大地艺术品,成为了中华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彰显了华能集团的“三色”企业文化理念(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与地方文化的高度融合。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年轻人的网红打卡之地。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造型的风电机组更是倍受青睐。

风电场升压站将光伏发电纳入到屋顶建筑中,从外看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从内看是一栋独具现代科技特色的控制中心,古今、科技、环境,融合相得益彰。华能汤阴彩色风电成为全国首例“去工业化风电场”范本。

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风电项目,密布的电线也同样影响场区范围内的视觉美观性。为保证风电场场区美观,建设者对场区内7条集电线路全部以地埋电缆的形式进行铺设,为政府后期规划留足空间,是平原风电建设的标杆。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处处长王艳曾在参观汤阴风电场时表示,华能集团在风电建设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落到实处,立起来的是风(电)机(组),也是风景,更是文化,这为内陆风电的建设探索了路径、拓宽了思路、树立了标杆,华能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风电建设完全可以与环境相融合,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河南省能源局在内陆风电建设方面把好了关口,顶住了压力,挺直了腰杆。

“一键直赔”:守护产业发展的风电保险新模式

亮点

“一键直赔”服务是保险行业支持风电产业的创新模式,通过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联合,整合业内优质资源,建立风电项目保险服务体系,保证投保风电场在发生事故后快速恢复生产,并由保险公司直接理赔,保障承修企业的回款效率。

我国风电平价上网的号角已经吹响,降本的压力传导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面对这一新形势,开发商、供应商、服务商都在积极围绕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探寻降本空间。保险作为一种风电开发风险管控的有效工具,其模式的创新将为产业带来深刻变革。

传统的保险理赔模式需要被保险方自行勘察设备状况、选择维修方、协调恢复等,先行支付维修资金再进行理赔。期间会产生各种延误维修的因素,比如资金周转、责任认定、维修方的选择、人力分配、理赔争议等,由此造成的风电机组停机时长和损失难以控制。

为此,龙源电力集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推出“一键直赔“服务模式,在承保之初即联合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服务商进行维修能力认证,建立“一键直赔”服务体系。风电机组运行出现问题后,被保险方直接报险,人保的风电专营团队跟进后续工作。服务体系会基于时效及成本优选相应服务商,维修质量由第三方机构监督。理赔费用会在合格完工后由人保通过专用渠道直接支付给服务商。

该模式的实现依靠多方的配合。首先是保险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随着风电行业技术的进步,新机型不断涌现,保险公司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风电行业风险识别不准确,导致风电保险专业化服务水平落后,这是最初保险产品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人保风电专营公司总经理周山告诉本刊记者,为了弥补不足,由他带领的团队自2006年起专注于开展风电保险业务,于2009年被人保总部授权为全国性风电专营团队,通过行业交流学习,建立一支有风电业务基础知识的保险队伍,结合风电风险需求,为风电行业量身制定保险条款。

团队深入风电市场的同时,联合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鉴衡认证中心,该机构的专业评估结果是承保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键直赔”服务严守质量体系的关键一环。鉴衡认证中心在风电设备检测认证、事故分析等方面拥有近二十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能为人保提供各项技术标准与实施指南,严守质量底线,筛选业内最优秀的服务商,共同建立完善的风电项目保险服务体系。

此外,针对风电项目分布区域较广,部分部件的拆解定损需到达现场,定损周期过长的客观现实,人保借鉴4S店的定损模式,即以客户现有的维修资源为基础,整合维修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具备大部件拆解、定损、维修能力及一定量备件仓储的定损中心,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并快速定损定责。据了解,人保目前还在不断开发、建设定损中心,已建成的定损中心包括6个维修中心和11个维修基地。搭配建设的还有与全国9家风电设备厂商签订合作协议,覆盖全国涉及发电机、叶片、电控部件等风电设备的31个远程定损网点,这些网点可实现就近选择、快速定损、帮助风电场快速恢复生产、快速维修、快速收集资料等功能。

对于被保险方,也就是开发商来说,“一键直赔”模式既能保证维修的及时性和质量,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不必担心资金的理赔问题。对于服务商来说,进入“一键直赔”服务体系是行业对公司技术能力的认可,同时保险公司内部的营业模式能保证理赔费用在第一时间的支付。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该模式能通过对有效资源的整合降低赔付率,提高理赔效率。可谓“一箭三雕”。

“一键直赔”服务模式的广泛应用还将为产业的良性发展铺平道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风电市场。不断有企业踏足风电行业,产业链日益壮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类资源的泛滥,企业吊装、运输共享机制不健全,维修、更换市场价格不透明等问题。在风电保险行业的直观体现就是同一事故各家报价相差较大、部件维修质量参差不齐。周山对此直言:“行业缺乏关于维修规范和标准的建设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鉴衡认证中心副总裁张宇表示:“规范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但必须要着手开展相关工作。这也是各方联合的初衷—借建立‘一键直赔’服务模式的契机,共同建立后市场资源库,设定维修市场标准。”

据了解,现阶段“一键直赔”服务模式是1.0版本,从2017年开始探索性推行“一键直赔”工作,在全国设立终端点,取得良好的效果。2019年人保与龙源电力集团合作,得到双方企业的高度认可,并将在2020年加强磨合,为行业降本增效探索出坚实可行的创新模式。人保与龙源电力集团合作的试点项目还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风能人·创领先锋”奖项,充分说明该服务模式有在国内全面推广的基础。

未来,人保与鉴衡认证中心将联合推广该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在全国建立数据终端,运用大数据平台实时地监督案例进展状态、管理保险数据,促进服务上下环节的紧密衔接。最重要的是,利用数据平台逐步完善风电后市场资源库,填补行业空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猜你喜欢
风电场风电机组
10 上海电气风电问鼎全球整机商海上新增装机量冠军
双馈式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运行控制
关于间接蒸发冷机组在数据中心中应用的节能分析
用于风电场群规划的风电场尺度尾流模型研究*
基于自升式平台的某海上风电场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热连轧机组粗轧机精度控制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数字化风电场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20 年上半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统计
风电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