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梅
摘 要:公民素养教育不仅决定着一个生命的质量,而且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秩序、效率、潜能,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和未来。我国的公民素养教育在这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的小学教育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提高公民素养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系统教学手段,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小学生公民素养提升策略展开探析,从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实践训练、强化行为习惯、善用教育资源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小学办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公民素养;提升策略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熏陶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让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仍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小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现状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状况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对策,目的是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确保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一、小学生公民素养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阶段是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今公民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不能置身事外。但是就当前小学生公民素养现状看并不令人满意,具体我们从以下展开分析。
第一,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场所,应当重视和加强公民素养培养,但是实际上日常教学中并没有有效渗透政治、法律以及文化知识,而这些内容又是公民素养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一旦课堂教育内容缺失、涉及范围变窄,就很难有效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更不要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提升道德品质。第二,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缺乏,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且难以处理好复杂化的人际关系,也因为没有实践,不能获得由实践带来的失败教训和成功收获,无法体验进步的满足与乐趣,当然也无法从失败和挫折中换来经验教训,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一蹶不振且喪失信心,久而久之,使得公民素养培养难以顺利进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公民素养和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
二、提升小学生公民素养策略
(一)转变陈旧观念,重视知行统一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在向公民社会转型,教学内容除了要讲解理论知识外,也开始重视学生公民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往的教学重“学”轻“行”,学生知易行难,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学生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不仅是学生身份,更具有公民身份,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他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自觉形成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其次,要强化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行为的引导、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更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监督,要重视自己“以身作则”在纠正小学生问题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教师和家长的示范教育、实践探知,参与生活,他们就能知晓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自觉把自己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与公民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最终内化形成自己的公民素养。
(二)加强实践训练,重视服务学习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实践操作来填补,适当的实践操作既能简化抽象知识,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简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实践训练力度,这是培养小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
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旦他们对所讲解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探知欲望,就会自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公民素养知识内容的渗透就会收到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效果。在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开展服务学习,使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在服务学习中特别要多方面渗透公民意识,要考虑到服务与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和社区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以公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公民的思维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现实生活感和领导成就感。
(三)强化行为习惯,重视日常培养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公民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是教师不容忽视和小觑的环节,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培养时,应当加强行为习惯培养,既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当将公民素养教学内容与行为习惯相结合,通过将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举止对他人的影响,并且能够自主约束日常言行举止。
首先,要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各中小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上至党纪国法、公民道德,下至《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校纪班规、村规民约。要明确规则里什么行为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的,分析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不良习惯,知道要怎么做。
其次,率先垂范、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大力加强感恩、责任、诚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的教育力度。从教师和家长带头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判断、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身边不良行为的影响。逐步培养责任意识,主动承担作为社会小公民的责任。同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身角色的定位,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我们要清晰认识到: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导致知行不统一。我们要多探讨各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如把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参与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家长的率先垂范,日常的点滴养成,就能不断充实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让公民素养的品格流淌在血液中,镌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里。
(四)善用教育资源,重视多管齐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发展,电脑、手机、多媒体等电子设备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内容,也丰富了在教育教学应用的手段。比如,在讲解公民素养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乐于接受、牢记脑海。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运用大数据等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搜集更多的有关公民教育的数据信息资源。又如通过学生喜欢的QQ、微信等即时通信交际软件,抖音等短视频制作方式,全方位吸引学生学习公民素养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强化训练。此外,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资源,请家长到校开设讲座、组织演练、指导实践,丰富我们的教育资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导学生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训练公民行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本文虽然提出探讨了改进和完善小学公民教育的提升对策,但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强大的中国,需要成熟的公民,成熟的公民离不开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这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需求,如何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站位高远、符合实际、长期发展,又能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公民教育,将是留给笔者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同行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魏红.在亲历中提升,在体悟中成长——小学生公民素养提升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19(03).
[2]朱颖颖.以体悟式活动提升小学生公民素养的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