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霞
摘 要:文章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融入手,讨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后续研究趋向。简述粤港澳三地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主要是粤港澳三地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课堂的容量、教学目标的不同,在注重人才的创新性培养与“因材制宜”的教学方式两方面有着共同点,并从中提出“相互借鉴再本土化”的看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粤港澳三地的交流越频繁,要发展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三地的教育不同,采取有的放矢、相互整合的策略,这样更有助于高质量的教育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交融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只有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今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导向。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的长远战略。提高教育质量,让教育更好适应人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加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地间的联系更频繁。在各地不同的教育方针的冲击下,通过取长补短来交融出一个统一的教育指南是十分必要的。
二、粤港澳三地语文教育现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信息不断交融汇合的今天,大湾区各地往常的特点将得到进一步横展。对于教育而言,各地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本次研究主要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加以分析,通过发掘三地教学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理论结合实证、比较中取优的方式,以填补语文课程研究的空白,丰富语文课程研究的内容,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操性。
(一)粤港澳三地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在内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强调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内地的语文教学重视文本理解,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为主,因此内地的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扎实。而港澳的语文教学理念则有所不同,语文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突出强调创造性。港澳语文教学课堂非常注重形式,追求实用性。他们会通过各种训练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情景教学中授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因此,港澳的语文教学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应用性极强。但在语文基础层面上的教育有所欠缺,学生的语文基础略显单薄。
(二)粤港澳三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内地的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了传统的授课方式,着重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知识的积累起决定性作用。内地常常以大讲堂的形式进行语文教育,即以教师讲解并传授这一方式为主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港澳的语文课堂教学则因与西方教学思潮的融合,课堂上的师生自由度相较于我们而言更高。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常常是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教学方式,通过众人一同参与讨论,教师作为讨论引导者,将整个讨论风向渐渐引入所授知识的方向,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两者相较而言,内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更准确地接受新知识,因为有教师的积极教诲;而港澳的教学方式则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从而能够更主观、积极地学习知识。
(三)粤港澳三地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同
从课堂教学容量来说,内地的课堂教学容量较大。因为内地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承担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兼顾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训练。而港澳的课堂容量较小,因此他们课前授学的目标非常明确。港澳的教师会在课前将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告知学生,且课中的每个环节步骤都已经有详细的人员分工。因此,由于内地课堂教学容量大的原因,能获取的知识就更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更为有利;而港澳的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小,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会更深,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当天的所学所得。
(四)粤港澳三地教学目标不同
就目前来看,内地与港澳的教学目标有着巨大的差异。对内地的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会更多地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课程中重视对文化的吸收,因此在语文学科上内地学生需要学得深、学得透。内地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而香港的语文教育着重于能力培养,即如何将所学的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语言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融合是香港社会的一大特点,因此当地的社会文化中融汇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如何通过学校的语文学习,让学生自主掌握在生活中吸收文化、吸收知识,是他们的主体方向。
三、粤港澳三地语文教育的共同点
(一)注重人才的创新性培养
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近年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都提高了对人才的创新性培养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对于当代人才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地区渐渐重视起这点,在小学的语文教学阶段都会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创意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新型教学理念在大湾区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密集涌现。而在过往,对人才的创新培养则常常只是优才教育中的一环。因此可见,对于人才的创新性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都有着一致的观点。
(二)“因材制宜”的教学方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文化不断交融,各地纷纷取长补短。以语文教学为例,对于一些寓意深刻,内蕴丰富文化的课文,香港的部分学校也开始深入挖掘,让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发掘文中的文化内涵等丰富知识;而对于一些文体工整、文采飞扬的课文,内地的学校也会师生共研,共同推敲各种修辞的精妙。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教学方式,在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取长补短已是一大趋势。
四、粤港澳三地语文教育的发展走向
毫无疑问,通过相互借鉴,继而取长补短,最后根据自身环境本土化这一方式,是未来粤港澳三地语文教育的发展走向之一。以内地为例,我们可以借鉴香港语文教育中,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在教学相对枯燥的知识时,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港澳而言,也可以借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
具体而言,内地的支教交流活动可以横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一范畴。即定期选出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以支教的方式到不同的地方施教,从而实地感受教学文化的差异,让教师队伍能够切身处地感受、思考,然后在新环境、新文化的刺激下与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相互借鉴、改善。其次,在互联网盛行的今日,为同科目同年级组的教师搭建一个线上交流平台,以供讨论各自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极佳的方案。
总而言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文化交融是必然的趋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教学启蒙作用。因此,如何在文化融合中博采众长,提炼出一套适用于自身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十九大的指导思想,將各地的优点综合起来,汇聚成一个统一的、兼顾地方特色的教学方针,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乃至于祖国各地的学生都能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当代每位教学工作者的肩上重任。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周红莉,邹一戈.走向新时代的粤港澳教育发展与合作研究[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
[2]卢晓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