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研究

2020-04-21 04:37王兴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思政教育模式

王兴伟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从过去采取传统教育模式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可尝试构建“学习共同体”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学习共同体 模式

社会时代的发展也促进了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求人才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便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提高其道德品质素养。然而从实际高校思政教育实情来看,由于效果并不明显急需改革,其中“学习共同体”这一全新教学模式得到推广,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来讲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文章将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对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构建展开深入探究。

一、学习共同体模式概述

所谓学习共同体,也即是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共同的团体,在团体的内部互动、交流与沟通中,能够从中吸收到信息资源,并且在共同实践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良性影响[1]。在学习共同体当中,师生能够在相同的学习活动中去进行交流,相互分享学习资源,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与快乐,也能收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学习组织模式,同样也是人际和谐交往的有力手段,更是体现教育科学性的表现形式。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处于平等关系,既为信息流通提供条件,也为师生情感交流提供渠道。

二、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策略

1.营造良好情境氛围,凸显学生主体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构建起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氛围。身为高校思政教师,还需要在思政教育活動中去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为系统的知识环境,助力学生在情境中去更好的接受知识。情境作为人与活动存在的潜在关系,虽然是认为构建,但同样会影响到人的些许行为,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教师所构建的教育情境应当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经验上去感受深层次内涵[2]。比如,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当中,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可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且创设情境,保证情境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基于此,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在问题情境当中去探究社会主义制度下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倘若学生在问题分析中缠身对知识的强烈兴趣,便会主动投入到思政教育当中,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但是在传统的说教式与灌输式课程教育效果体现来看,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并不奏效,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显得尤为迫切。在“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当中提出,教育一定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高度还原,当学生主体意识拥有了更为明确的目的,便在将实现目标落实到去的行动当中去,那么学习知识将不再是学生的任务或者负担,将成为学生自觉且乐于付出努力的一件事。比如,高校可尝试着在思政教育中采取“翻转课堂”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针对典型案例提前展开资料查询、讲稿制作以及小组讨论,在课堂中尽显“主人风范”。因此,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作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要领,需要将其视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当作是学生价值观改造的前提。

3.教师与学生通行,转变教育者角色

在过去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以及管理,在这种失衡的关系当中极易导致知识传授沦为单方向的灌输,所以会出现学生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的局面,甚至会出现逆反抗拒心理。在“学习共同体”模式当中,教师要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同行者,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鼓励、支持且巩固共同体的学习[3]。教育者橘色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学生重获主动学习的权利,在主动探究中便更能体会到知识学习中的困惑与共鸣,并且让通过对自己与他人学习的评价,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能够展开学生的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更有效地去引导学生自发地树立正确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树立会非常牢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也将进一步提升且得到巩固。

4.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师生协作关系能够更好构建,应当基于学生个体特性着手,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构建起“学习共同体”的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当中所有成员都能够通过微信群、QQ群去进行实时交流,不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解决教师的教育困境,从而助力其业务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更加真实地去表达内心,也能随时随地与共同体成员进行问题的探讨。针对高校的部分青年教师来讲,网络平台也能促使其与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展开合作,共同去交流教育经验,形成教育合力。由此可见,在信息化平台中能够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带来更多便利,更适合师生间的交流,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之下,更有助于思政教育方向的调整。

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共同体这一教育模式属于众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而来的全新教育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其更加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融合,旨在引导学生基于理论教学去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将其构建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怡.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探究[J].智库时代,2019(42):88+90.

[2]兰琼.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9(27):142-143.

[3]狄远帆.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J].文教资料,2018(11):89-90.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思政教育模式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永续债券探析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