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常晖
摘 要:变译现象历史悠久,但直到1999年黄忠廉正式提出变译理论,我国才系统地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对其作品的对外译介研究日渐兴起,而作为莫言的重要译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自然是相关学者的研究重心。正因《生死疲劳》的文学价值和葛译《生死疲劳》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葛译《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以变译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增译、减译、改译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进而为中国近现代文学译介提供方法论指导。研究表明,变译理论指导莫言小说英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变译理论;莫言小说;英译方法研究;葛浩文;《生死疲劳》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变译理论视阈下莫言小说英译变通手段研究——以葛译《生死疲劳》为例”(项目编号:JGY201903)。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如何取得成功,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出去等问题更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朱振武,杨世祥,2015:77)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居功至伟,英语译者葛浩文更是功不可没。(孙会军,2014:82)《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西方文学界获奖最多的作品,该作在境外获得诸多殊荣和大奖。(邵璐,2013:100)由此可见,其文学价值重大。此外,黄忠廉于1999年正式提出变译理论,让变译现象研究系统化、明晰化。自变译理论确立以来,其研究迅速发展,变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评介涌现出众多成果。故此,本文选取葛译《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变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其英译方法,希望以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1 研究综述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成为我国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经CNKI的检索,输入关键词“莫言小说英译”,根据主题搜索得出95篇文献,经过对这些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对莫言小说的英译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1)研究莫言小说英译的翻译方法。学者邵璐从翻译文体学角度,研究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中使用的隐义明示法,分析《生死疲劳》在西方文学界大获好评的原因;学者冯全功以莫言小说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葛浩文翻译方法的历时演变;学者石春让和石岩分析了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中采用的异化法和省略法等翻译方法。2)研究译者葛浩文的翻译风格和特点。学者侯羽、刘泽权和刘鼎基于“葛浩文英译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分析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风格。学者蒋骁华以《红高粱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出葛浩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其英译中使用了删节和改写等翻译方法。学者孟祥春结合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示例,探讨了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法。③研究莫言小说的译介效果。学者卢迪通过分析《红高粱家族》在西方文学界大受欢迎的原因,探究莫言小说的译介效果。学者濮丽雅从译介学角度,以莫言小说英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译介特点。学者鲍晓英以莫言小说英译在西方的译介为研究对象,探讨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译介方式。由上可知,莫言小说英译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
变译现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佛经翻译时期,公认的代表人物有林琴南和严复等,黄忠廉于1999年才正式提出变译理论。此后,学者对于变译现象的研究逐渐兴起,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在二十年间,变译理论研究迅速发展,成为译论研究的重要领域。经过对CNKI的文章分析可知,国内学者对变译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变译理论;2)从翻译的角度研究变译理论;3)从应用实践角度研究变译理论。故此,变译理论研究呈现出研究主题多样化、研究方法多样性、应用实践广泛性。
2 变译理论视阈下葛译《生死疲劳》英译方法
变译理论旨在通过使用各种变通手段,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变译是指译者在特定条件下,根据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七种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黄忠廉,2002:19)通过阅读葛浩文的《生死疲劳》英译本,本文发现葛浩文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归纳为“再创作”,而其翻译方法可主要概括为:增译、减译、改译三种变通手段。故此,本文将从增译、减译、改译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译者葛浩文使用的翻译方法。
2.1 增译
增译是指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可分為阐释、评论、增写。(黄忠廉,2002:21)葛浩文利用一切可能的场合,包括其译作的副文本,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特质进行解释,来阐明其文化立场、翻译态度和策略。(孟祥春,2015:83) 《生死疲劳》中出现一些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而译语读者往往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这会影响译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故此,葛浩文采取阐释、评论、增写等策略,以补充说明其内涵,从而正确传达原文语义。
例1:第二年初春她就为我生了龙凤胎,男名西门金龙,女名西门宝风。(莫言,2017:13)
译文:The following spring she gave birth to a boy and a girl, what they call a dragon and phoenix birth. So we named the boy Jinmen, or Golden Dragon, and the Ximen Baofeng, Precious Phoenix.
例2: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莫言,2017:20)
译文:The first one out was named Huzhu——Co-Operation—— and her sister was called Hezuo——Callaboration.
例3:我看到宏泰岳满脸僵硬的线条顿时缓和起来,他借坡下驴地说:
译文:I saw the tautness in Hong Taiyues face fall away. Like a man climbing off his donkey to walk downhill, in other words, using her arrival as a way forward, he said:
例1中,增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龙凤胎,葛浩文对“龙凤胎”加以阐释为龙凤胎也就是一男一女双胞胎。龙和凤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象征吉祥和富贵,“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而在目的语读者文化中,龙象征着邪恶,凤象征着永生,故此,葛浩文采用增译法以增加译作的可读性。二是金龙和宝凤,葛浩文增译了名字的深层含义,保留了其浓厚的文化色彩,也突出了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地位。例2中,葛浩文对原文内容的名字加以阐释其直接含义为“合作”和“互助”,这两个词是典型的新中国特色词汇,当时中国走上合作化发展道路,译文旨在传达当时的社会背景,又能增加读者对上下文的理解。例3中,“借坡下驴”是汉语成语,意为凭借有利的地势下驴。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载体,因此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成语言简意赅,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衡孝军,2003:25)而在目的语读者文化中,不存在这种比喻,故此,葛浩文顺应译者的认知语境,对“借驴下坡”进行解释性翻译,增译“宏泰岳利用迎春的到来作为下台的机会”,由此译文读者可以理解原文语义,最终取得语境效果。
在葛浩文译文中,针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和语境差异,译者多次采用增译法,必要时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译文更加具体形象,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其根本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更加理解译文。
2.2 减译
减译是指根据特定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的变译活动。
(黄忠廉,2002:21)葛浩文经常会应作者的要求,或者在作者的许可之下,对原文进行某些删减(Goldblatt,1989)。在《生死疲劳》英译中,对于部分中国特色文化语句或词汇和部分细节情境,其语境效果不影响译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而译文读者也往往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葛浩文采取减译策略,删去与之相偏离或关系微小的信息,保留有用信息,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例1:他曾经为八路军送过情报,铁杆汉奸吴三桂也死在他的
手上。
译文:He had sent the secret reports up to the Eighth Route Army.
例2:因为他们不允许我争辩,斗地主,砸狗头,砍高草,拔大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译文:They refuse to let me. Struggle against landlords, smash their dog heads, cut the tall grass, pluck out the thickest hairs.
例3:我想百脸少年那般英俊潇洒的一个孩子,本色行当应该是在戏台上与那些小姐们打情骂俏、谈情说爱、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让他打铁,实在是阴差阳错。
译文:The pale, handsome boy should have been on the stage, winning over pretty girls with sweet talk and tender words of love, not hammering steel in a blacksmith shop.
例1中,减译主要体现在葛浩文省译“铁杆汉奸吴三桂也死在他的手上”,吴三桂是一位中国历史人物,该人物信息十分复杂,此外,该句还不符合历史事实,译语读者还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直译到文中还会显得累赘。故此,葛浩文直接将其省译,不影响原文语义,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例2中,葛浩文省译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典故,意思是“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译语读者往往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其含义,并且此句的重点在描写西门闹所受的虐待,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是描述西门闹十分无奈的语气词,直译到文中会令译语读者晦涩不解,故此,葛浩文直接将其省译,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例3中,减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与原文中“打情骂俏、谈情说爱”虽用词不同,但語义相同;汉语习惯用四字格、构成前后对照,而英语则简洁明了;故此,葛浩文采取减译策略,省译语义上发生重复的词语,译出其核心意思。二是阴差阳错,这是一个中国成语,意为由于偶然的因素造成了差错,这个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只是一个感叹语气词,从逻辑上看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为了不影响译作的可读性,葛浩文直接将其省译,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在葛浩文译文中,针对译语读者不需要的内容、可有可无的词句和累赘的内容,葛浩文采用减译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充分展示有用的信息,从而使译文更加简洁和流畅,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2.3 改译
改译是指根据特定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的一种变译活动。(黄忠廉,2002:21)葛浩文经常会应作者的要求,或者在作者的许可之下,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某些改变或结构重整,所有这些都经作者允许。葛浩文以忠实为前提、以可读性和市场为基本诉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改写了一些原作中的内容或形式,旨在使译文更加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1:《生死疲劳》
译文: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例2:马嘶驴叫牛吼,犹如锦上添花,火上浇油。
译文:horses whinnied, donkeys brayed, cows mooed, increasing the happy clamor and adding fuel to the joyous fire.
例3:白氏毫发无损,杨七这一手,练到了火候。
译文:He didnt touch her, showing what an expert the
man is.
例1中,原书名来自《佛说八大人觉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此处,生死与疲劳为并列结构,前者指六道轮回中的生老病死,后者指窘困疲乏。(孟祥春,20:15:78)葛浩文不是将书名直译为Life, Death and Fatigue,而是跳出原作书名,综合考虑小说主题、内容和风格,采取改译策略,把名词疲劳动词化,既体现了生死轮回的观念,又表达了生死令人无奈的人生感叹;既传达了原作的语义,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故此,书名的改译十分成功。例2中,改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感染,葛浩文没有直译为“are affected”,而是改译为沉浸于庆祝活动中,旨在迎合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二是锦上添花,这是一个中国成语,意为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葛浩文没有直译为adding flowers to embroidery,这会丢失原文的内涵文化,还会使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而是改译为increasing the happy clamor,符合上下文语境,从语义的角度阐释原文,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例3中,葛浩文改写了原作中的“杨七这一手,练到了火候”这一内容,译成“杨七这个人是个专家”,欲通过反译法来讽刺杨七的行为,虽部分语义缺失,但保留了全句意义,更好地表达了原文作者的情感。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对原作的改写。(汪婷婷,2018:5)在葛浩文译文中,针对目的语读者不理解的内容、中国特色谚语和成语,葛浩文对原文适当进行改写,从而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其译作的可读性。
3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越发重要。葛浩文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变译理论是我国译论中重要的翻译理论,译者可以根据变译理论选择恰当的变译方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对于近现代文学英译,译者应以变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增译、减译和改译三种翻译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的翻译。本文仅抛砖引玉,借此希望学界加大对中国近现代文学英译的重视,拓展相关研究维度。
参考文献
[1]Goldblatt, Howard.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1.
[2]Goldblatt, Howard. Translators preface [Z]. Zhang, Jie. Heavy Wings. New York: Grove Weidenfeld, 1989.
[3]衡孝军.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J].中国翻译,2003(04):25-27.
[4]黄忠廉.变譯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2(01):19-22.
[5]厉平.变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4(01):94-98.
[6]孟祥春.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8(04):77-87.
[7]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8]邵璐.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翻译文体学视角[J].外语教学,2013,34(02):100-104.
[9]孙会军.葛译莫言小说研究[J].中国翻译,2014,35(05):82-87.
[10]汪婷婷.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1]朱振武,杨世祥.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5,36(01):77-80.
作者简介
赵丹丹(1997-),女,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翻译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