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佩瑜
(中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3)
工业化发展,推动了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力剧增,农村人口呈递增的方式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旧有农村中,房屋陈旧破败,布局凌乱,排水、电路、交通、垃圾堆放等基础设施缺乏;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村民纷纷另选环境较好,交通便捷的村庄外围,建立新居、安家生活,导致村内土地荒废、宅基地空闲浪费,内空外延的“空心村”现象突出。
近年来全国每日有近百的村庄在消失,“空心村”不断被催生。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空心村”是新型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特殊阶段,因缺乏有效的配套治理措施,其暴露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空心村”的出现无疑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加紧“空心村”治理显得尤为重要。“空心村”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实施有效治理,消除“空心村”负面影响。
图2-1、2-2 规划治理前荒废的凤凰措
凤凰措是一个乡村整体营造项目,一场空心村再生实践。凤凰措距日照市区10余公里,占地总面积约127.66亩。村子的原村民在多年以前整体搬到旁边的新村,老村子遭到遗弃,成为一个空心村,之后,大部分房子或被拆除,或自然坍塌,呈现半废墟的状态,原村子空基地40多个,现遗存建筑10余栋,是典型的鲁东南山地石头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研究之后,规划设计团队将凤凰措整体定位为乡村艺术区,包括民宿酒店和艺术家工作室,设有林中美术馆、水上剧场、山顶教堂、山畔禅苑、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以及茶室、咖啡厅、餐厅、儿童公社等休闲空间,并保留一个区域打造为老房子博物馆,使因城市化失去原有活力的“空心村”转为充满活力现代化的“实心”聚落。
凤凰措村采用原址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符合凤凰措的特点:凤凰措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并具有发展潜力,对村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凤凰措这类空心村治理时要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公共设施和住宅条件的原则,重点关注旧有宅基地、闲置废弃地的处理和利用,分情况进行治理。凤凰措有些村民已经选择新的地址建造房屋或者已迁出凤凰措,归还其旧房宅基地,收归集体所有,将其进行功能例如将荒废房屋转换为符合其乡村艺术区定位的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民宿等;对于地形较差、交通不便的废弃宅基地,可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为村民活动提供丰富公共空间例如教堂、禅院、水上剧场等;对于尚且有条件种植作物的闲置用地可进行复耕,种植果木蔬菜,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营造原生态的田园景观。
凤凰措的治理尽最大可能的控制村庄的房屋布点,在原有废弃房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修葺改建,减少村庄的向外无序扩张同时对原有建筑再生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注重村庄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尊重村民的意愿,创造和谐舒适的村庄环境。
凤凰措总体治理理念是:保护与再生相结合。在保留原街巷院落肌理、旧建筑、树木的基础上,在其间进行大胆的新元素介入,为空心村落注入新活力。在废弃住宅的材料上,使用老房子坍塌留下来的暖黄色老石头,混凝土和耐候钢版,追求材料的原真性;在总体景观上,运用老旧材料,栽植野草,保留乡土自然的野性,最大基础上对原有村庄的风貌进行保护。
图2-3、2-4 保留老院落肌理,保留乡土自然野性
凤凰措总体营造理念:在建造的过程中与工匠紧密结合,将工匠的技艺反馈到总体规划设计中。规划师与建筑师驻场营造,牢牢把握凤凰措当地风景文貌,使设计工作与自然生活融合为一体,期间产生诗歌、散文和绘画。第一期营造完成了村落入口、艺术家工作室一巷、民宿接待中心、素颜餐厅和老院子民宿的治理更新。
此次规划重点放在了公共空间的治理再生,此前凤凰措并没有专门对村庄的公共空间进行预留与规划,且凤凰措公共空间一般与村庄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因此并不十分明显,也没有明确的分区、各种功能相互十分混杂。因此在保留原有村庄肌理的基础上,规划更新营造了例如艺术接待中心、民宿中心、素颜餐厅、凤凰措入口广场等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体思路是保留与再利用。具体采用新旧对比以及运用乡村记忆材料的方式,保留老房子、保留院墙、保留树木和街巷肌理。
与此同时,凤凰措文化娱乐休闲设施进一步完善,如美术馆、咖啡厅、图书馆、博物馆并合理布置,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的文化娱乐净胜需求,对凤凰措内的不和协一些设施进行清理;广场与高地之间应采用强根植被护坡,防止雨天或恶劣天气下,水土的流失和对广场、石垛的破坏,针对裸露的地表采取种植花果树木或铺地等措施。
图2-5、2-6 凤凰措入口广场与艺术接待中心
凤凰措,在“荒废”中追求丰厚之美,希冀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通过艺术的方法,给遗留的老村赋予新的生命。基于准确定位凤凰措的规划治理无疑给与了凤凰措新生,成为山东重要的民俗、乡土、追根溯源的艺术殿堂。该项目中没有拆掉一座老房子、旧院子,完完整整保留了最原始最本真的凤凰措乡土肌理,采取独特的设计手法,在保留本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现代材质、现代技术,打造出日照独居一隅而别有风味引人入胜的新型村庄。该项目对现时空心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基于准确定位的空心村更新治理应遵循村落原本的自然肌理与格局,打造非千篇一律的乡土风情。
东梓关村是一个空心村迁回安置项目,一场解决空心村问题建设规划实践,位于浙江富阳。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非常大,乡村空心化,人员外流,大量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居住环境非常恶劣,该项目面对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盘活原本失去生机的江南特色村庄。
对于东梓关村的治理模式的选择,规划治理团队经过调研最终决定采用新址重建的模式,选择新址重建,基本原则是要选择一处比原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更好的位置,同时也要考虑与周边的环境、村庄相适应,能正确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规划团队首先对东梓关村进行深刻的该地的综合条件和发展潜力分析,做出的评估,以确保村民在这里愉快的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尽量降低搬迁带来的影响。新址重建模式适用于全面衰落的村庄,整体搬迁的成本小于就地治理且效果显著。因此,该治理模式符合东梓关村现有大量原住民依然居住于年久失修的房屋中且村民长期受到水涝灾害的影响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的实际情况,同时治理这种村庄所需投入较大而且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采取选择新址重建的模式,新址选在东梓关村原址南侧。
图3-1 东梓关村新址规划
图3-2 “山水田院”典型江南村落——东梓关村
为涵养东梓关村传统江南小镇文化气韵与潜在旅游产业资源同时让原住民愿意迁回溯源新居并长久定居,从源头上现有缓解“空心村”的问题,规划团队挖掘出传统聚落丰富形式的背后都具有相似的空间原型。该项目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设计从基本单元入手,将宅基地轮廓边界与院落边界整合同步考虑,在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不超120平方米的前提下,确定了小开间大进深(11×21米)和大开间小进深(16×14米)两种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单元,建筑基底边界和院落边界形成了一种交织关系,而非传统兵营式布局中宅基地和户内院落的平行关系,打造一种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
东梓关村两个基本单元建筑基底的适度变化演变出四种类型,将单元通过前后错动、东西镜像形成一个带有公共院落的规模组团,与传统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节约性、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显著提升。每个规模组团都有一个半公共开放空间,有助于邻里间交往及团体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形成。考虑到村民们对自宅“独立性”的强烈诉求,户与户之间都完全独立,不共用同一堵墙,间距1.6-3.2米不等。若干个组团的有序生长衍生便逐步发展成有机多样的聚落总图关系,这种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模式与传统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生成关系逻辑一致,也为未来的推广提供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能性。
东梓关村的一个基本的功能空间设置从原住民真实需求出发,规划团队并以问卷的形式定向采集了信息,并根据各户家庭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等实际问题沟通和调查,找出大家的共性需求。最后规划中遵循了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的习俗。后院洗衣池,电瓶车位,农具间,空调设备平台,太阳能热水器堂屋,杂物间等实用功能一一考虑。同时将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传统院落情结相结合,注重逻辑的推导分析,通过三个院落串接功能空间,并通过院落界面的不同形成三个透明度完全不一样的院落。前院开敞,内院静谧,后院私密,构建出一个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空间序列。
图3-3、3-4 两种东梓关村基本功能空间排布
图3-5 传统江南白墙黛瓦肌理质感的变化的现代化呈现
该项目的完工为东梓关带来了复兴的机遇,乡村论坛的举办,多家设计公司工作室的进驻,农家乐、酒作坊、咖啡厅等生活配套的逐步跟进,原住民的回归,使得整个村庄的人气活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个已经被遗忘的小村落重新走入了大家的视野。这个项目带来给规划人带来的反思远不止于现阶段大量“流水线”、“标准化”、“批量性”的村镇规划的出现,更带来的是对以人为本的规划初心、围绕着当地居民真正的需求展开规划设计的的思考。除此之外,在东梓关村新址重建的治理模式中规划设计团队对空间的营造与当地文脉风貌的把握为东梓关村注入了源源不息的现代活力与时代生机,对吸引住民回迁具有突破性的借鉴意义。
“空心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随着“空心村”的不断演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宅基地、农耕地的闲置和浪费,这使得我国原本的人地矛盾更加紧张,伴随人口、土地“空心化”而来的还有农村基础设施、政治权利及农村文化的“空心化”等;其次,“空心村”村内布局混乱,宅基地、农田等规划管理不严,导致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难度大,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积极探索“空心村”治理路径必然要结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借鉴和吸取国外有关农村治理的有益经验,依据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战略布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由凤凰措与东梓关村两个先进的国内空心化治理规划案例分析不难得出,解决农村“空心”的现实问题不仅仅可以从废旧老屋子、废耕田中更新优化出符合当地资源特色的新型村庄,也可以规划建设具有本土风貌,激发当地产业潜能,能够吸引住民回迁的资源优化的新型村庄,当然,这两个案例都是在进行充分调研之后采取的最为科学集约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为以后相似情境的空心村治理问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与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