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下的流行语翻译策略

2020-04-21 11:00牛菁菁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语流行语话语

牛菁菁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流行语是民众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特殊化的语言符号。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在共同的文化土壤中,基于相似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的时段内自发地重复使用同一个新词,便使得该词快速传播和发酵,继而成为流行语。 各种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展了大众的话语空间,话语狂欢下的流行语更是层出不穷。近年来的流行语,遍及政府政策、日常生活、媒体科技和娱乐休闲等各个领域,它们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多元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态变化,也丰富着主流语言文化。政府和民间的各种文化研究机构每年都会以征集网民投票的形式评选出上一年度的最热门流行语,使人们在关注社会的同时,也体会着汉语的丰富内涵。在“走出去”战略目标的设定之下,流行语自然也是文化外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向外界传递着我国国内的风俗民情,也反映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脉络。因此,流行语外译是展示中国大国文化活力的有效形式,更是文化输出的强大助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流行语不同于普通的语言表达,它是语言使用群体在某一段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中的客体综合描述和评价的话语体系,是凝缩的文化承载体。因此,在流行语外译的过程中,从表达形式入手,明确流行语的类别,有助于探寻流行语的语源和涵义,从而在保留该词的文化因素的前提下实现语际间符号转换。

1 流行语的分类

纵观近五年的汉语流行语,不难发现,数量明显增加,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渠道的通畅和民众话语的多元化,也使得迅速传播的流行语呈现出策略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从组词规律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几类。

1.1 外来型流行语

在各国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汉语表达体系也接收了来自于其它地区和国家语言的新鲜血液,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受到追崇语言来源国文化的特殊群体的追捧,继而被以恰当的方式使用和散播。比如“断舍离”“萌萌哒”“吐槽”“傲娇”“宅男”“~控”“打CALL”“佛系”“腹黑”“不作死就不会死”等说法,均为日本文化的借入;“新常态”“秒杀”等说法则源自英语。这些流行语有的完全保留了原型,如“断舍离(断捨離)”“新常态(new normal)”“秒杀(seckill)”;有的是基于原词意象的异语转换,如“宅男(お宅)”“萌萌哒(萌え萌え)”;还有的是模仿原词发音的音译形式,如“~控(~コン)”。无论哪一种,都是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再使用。

1.2 缩略型流行语

流行语之所以接受度高,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短小精悍、易于传播。“路转粉”“粉转黑”“尬聊”“尬舞”“亲”“高富帅”“白富美”“城会玩”“然并卵”等,均属此类型。这类缩略型流行语大多表现力极强,简洁、形象地概括了话题内容。

1.3 方言型流行语

人民大众是创造流行语的主体,各地区不同特色的表达自然也就成为流行语产生的丰厚土壤,网络媒体的通畅又加速了这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新奇话语的传播。“蓝瘦香菇”“筒子们”“扎心了老铁”“你咋不上天呢”“菇凉”“撩妹”“港真”等词就源于各地的方言,它们一出现,便以异于普通话的表达特色受到关注,之后便作为一个带有意义潜势的语言符号,参与到新语境下的话语建设之中。

1.4 戏谑型流行语

在流行语中,有不少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或同音异形的方式,不仅表达出自嘲、讽刺或欣赏、喜爱的语义,也具有诙谐的语用效果。比如“网评猿”实指“网络评论员”中发表不实、歪曲言论的一部分群体,“春劫”调侃了春节前后因开支过高、像洗劫一空般的状况,“毕剩客”以餐饮品牌名的谐音影射一毕业就失业的毕业生一族。还有一些新词则采用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或是指陈,或是描述,精炼且通俗地突显出了指称意义。“斜杠青年”(以头衔、身份多元的人在名片上的介绍以斜杠隔开代指具有多重身份的人)、“洪荒之力”(以毁灭世界之力夸张地形容力量之极)均属此类。

1.5 戏仿型流行语

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由“汉语盘点活动”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其中,“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是以周星驰的电影台词为原型改编的。原说法为“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开不开心”,广大网友对其适度删减,或模仿原句加以改良,创作出“就问你,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刺不刺激”这一更诙谐的表达。类似于此种在原作的基础上,模拟化地再度创作的“戏仿”手法,在流行语中并不少见。“也是醉了”“吓死宝宝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等流行语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诗词、影视剧、歌曲等)滑稽性的临摹。

1.6 隐喻型流行语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此处所说的隐喻,并不是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建立范畴的认知活动。” 也就是说,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思维机制。 在流行语中,不乏借用通俗、常见的固有词汇建立起始源域,并以此投射出目标域的情况。类如“水军”一词,原意指“水域作战的军种”,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媒体时代,喻指那些受雇于雇主、大肆制造舆论的专业群体;“吃瓜群众”本意指吃瓜消遣、看热闹的无关人士,现用来喻指仅围观、不表态、不参与的消极人群或心态;“塑料夫妻”的说法本不存在,表明物体材质的“塑料”一词与表示人物关系的“夫妻”一词创意性地组合在一起之后,自然而然地令人联想到经不起坎坷挫折、没有情感的有名无实的伴侣。

以上从语用的角度,将流行语按照构词方式和语言特色进行了梳理和分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分类并无严格的界限,而且有些流行语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类别特征。如“毕剩客”“然并卵”“城会玩”等既属缩略型,又同时兼具戏谑型特征;“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既是典型的戏仿型,又有明显的隐喻性。可以说,明确流行语的语用类型,是探求语源的切入点,也是找寻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的第一步。

2 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流行语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它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某一历史阶段对文化生活各方面事物或现象的个性化表达。因此,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以共同的文化为依托。文化是系统语言之语境,人类将自己的经验诠释成反映现实的概念形式即成为语言。 流行语自然也就是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但是,它简洁、表现力强,有的还使用了修辞,其动态化的内涵和多元化的意指通常是隐藏起来、不易被理解的。因此,在流行语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在文化场的互文性中解构源语的语篇涵义,在尽可能保留文化负载意义的前提下使意义再生,才能够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

2.1 分析语源背景

流行语是基于语义网络的一种创新。从语用的角度来说,它是在对语义层选择和重组的基础上,指射社会现象的一种手段。这些指射无论是犀利还是隐晦,都必然存在着与普遍的社会理论、行为理论及意识形态有关的“向上联系”和与语言使用规范有关的“向下联系”。 “向上联系”即意义潜势和语义网络,它为流行语的生成提供了源头。换句话说,语境互织形成的语义场,是流行语形成的土壤,并为其生命力提供着养分。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决定着它的新奇性和反常规性,如果仅从形式上理解,流行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分析语源背景,是明确其内隐涵义的第一步。

2017年年底,“油腻中年男”一词瞬间流行开来。“油腻”二字,很容易给人“肉类脂肪多、含油量高”的印象,如果照此理解重构译语,源语意象一定会丢失殆尽。此词源于作家冯唐的一篇以其为关键词的文章,文中细数的“油腻中年男”的二十大特征,细致到衣着打扮、举止仪态,无一不带着社会和时代的烙印,处处体现出留恋过去、不讲究、啰嗦等安于现状的消极之感,着实令人生厌、抵触。于是,该词与“油腻”的固有涵义有了相通之处,成为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2017年7月,在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报告》中,“吃瓜群众”被列入“中国媒体十大新词”。 看起来不过就是“吃西瓜的老百姓”之意,实际上另有深层的指称意义。嗑瓜子是中国特有的大众文化,嗑瓜子聊天、观影是中国人常见的休闲方式,由此,在网络言论中就引申出“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等说法。于是,“吃瓜群众”作为“不发言仅围观”或“发表不着边际的意见”的草根一族的代名词传播开来。而且,它也不仅仅指代无发言权、无主人翁意识的群体,也体现着一种“无存在感”的嘲讽心态。同样,“也是醉了”并非“喝醉”之意,而是源于当下一款热门游戏,本用于委婉地嘲讽队友不默契,后来更广泛地用于对不解、无奈、不屑等行为的讽刺。

可以看出,流行语是一类变异性极强的语言形式,是文化语境下互文性话语的再度组织。要想准确地翻译流行语,必须明确其外延及内涵,解构话语的具体意义。

2.2 把握话语的多义性

任何能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都可被认为是一个话语。 流行语在某一时期,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关注的事物或社会现象,自然也是一种话语形式。只是,这种话语形式有别于传统的语言使用体系,是人民大众基于社会文化、依赖于语言灵活性的再创造。因此,流行语的语义已经不再拘泥于原字原词的形与意,它们以通俗、朗朗上口的表达方式简洁、隐晦地呈现意指,使得这些新话语在社会文化这一宏观语篇中更加呈现出多义性。这种多义性,首先体现在外延的多义上,即新的组词形式带来的逻辑意义的丰富。其次体现在内涵的多义上,即话语的联想意义的多元化。

于2012年底被语言文字专业性刊物《咬文嚼字》出版社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的“接地气”一词在数年后的今日,不仅时常被普通百姓用于玩笑打趣等口语语体,也频见于媒体报端,甚至作为书面语体经常出现在政府机关的报告及领导人的讲话当中,已然成为稳定下来的流行语。从外延上来看,这一新词是由“接”和“地气”两个词构成的动宾短语。《辞海》对“地气”一词给出的了两种释义:①地中之气②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这仅有的两层意义,我们可以判断,该词在与“接”这一动词结合之后,为了适应语言的交际需要,增添了其它的意义,由此“接地气”被词汇化,并逐渐被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之中。比如说:

(1)习近平这些亲民举动,太接地气了(中国青年网2018.4)!

(2)《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火爆全国,根源在于其故事接地气,情感真挚,激发了大众共鸣(中国新闻网,2013.11)。

(3)有钱大佬吃什么?王健林节俭,刘强东接地气,马云吃得起大餐也爱吃面条(北京时间,2018.5)。

(4)日本皇室三位公主长得都比较接地气(快资讯,2018.5)。

在上述四例中,“接地气”一词的涵义各不相同。1、2两例均令人自然联想到 “地气”的本意,“接地气”意为“接近人民群众、普通百姓或实际生活”或“反映大众的愿望、诉求”。3、4两例则为比喻义,我们可以结合情景语境、根据“地气”一词的初始义推断出新的义素。“接地气的生活”是指大众化水平的生活,可以引申为“简朴、朴素的生活”;“长相接地气”是指长相大众化,褒义可以理解为某个人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近”,贬义则可能是“没有特色”甚至是“土气”。总之,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被激发出不同的意义潜势,完成了各自承担的话语功能。如果统一译法,定会造成语际间意义传达失败。

类似于“接地气”具有多义性的流行语还有很多。比如“佛系”“戏精”“带节奏”等词都属此类。从形式上来看,它们皆为某些字词打破固有组织规律的重新结合,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单个语言单位意义的把握,推测出它们的逻辑意义。但是,这些新的话语形式时常还会以不同的词性出现,承担着动态化的语言表义功能。因此,依靠显性的文本信息和情景语境,把握逻辑意义下的隐性的联想意义,是理解流行语多义性的有效手段。

2.3 重构译语张力

“张力”这一说法,最初见于西方的诗歌研究领域,它是“语言品质的自然体现,不仅活跃于语词内部,更多时候是溢出内部,带动语词与世界发生关系,表现出语词陌生化与亲近化。” 可见,文学性审美空间的生成离不开张力,而张力也是在语言结构中生成。流行语大都使用了谐音、戏仿、引用、借代、隐喻等修辞手法,也必然属于文学性语言的范畴。因此,如何在转换成目标语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风格和意蕴,使目标语具有与源语一致的意象空间,从而在形式层和审美层兼具与源语相似的外延和内涵,是构建译语张力的关键。

2017年的流行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带节奏”。在该词不断扩大适用范围的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如下用法:

(1)伊朗国内连日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紧急会议。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莉再次强调“该国人权正受侵害”。此举遭到俄罗斯的谴责,俄方批评美国是在“带节奏”(搜狐新闻,2018.1)。

(2)北汽来带节奏了,2020年开始停售燃油车(千寻生活,2017.12)。

(3)美联储今晨加息,中国货币政策是否会被“带节奏”(网易财经,2017.12)?

(4)民众容易被“带节奏”,非理性的反转闹剧何时休(《科技日报》,2018.6)。

“带节奏”一词源于网络游戏,原指经验丰富的玩家或处于优位的英雄带头,组织队友有效地进攻或防守,打出本队的气势和节奏。“带领、煽动”以及“气势、阵势”是该词的基本义素,构成了该流行语的逻辑意义。再逐句斟酌该词的隐喻义,就会发现各有不同。 1句选自一则时政新闻报道稿,上下文不仅描述了“美国对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事件强势表态”的事实、铺陈了情景语境,完成了话语的表意功能,也建构起了多国主体之间的强弱关系,其清晰的意识凸显性为“带节奏”一词的联想意义奠定了基调。译语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上述外延和内涵,再现“美国倚仗占有的话语主导权,妄加评论,企图左右别国判断方向”的丰富意涵,才能够重建源语话语的张力。2句中“带节奏”一词的意义明显有变化,它表示“北汽”这一乘用车市场上的领先企业,顺应时代形势、率先制定了新的发展计划。因此,“先于他者做准备以争取对己方有利的局面”这层意义潜势被激发出来,成为构筑译语张力的矛盾统一体。3、4两句都使用了被动语态,句中主体显然已成为受事方。我们可以由“带节奏”的逻辑意义,感受到这两例的弦外之音——处于被动地位的主体朝着发号施令者的方向前进。将这一意象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在译语之中,方能再现逻辑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合体,重构译语的张力。

2.4 寻求意义动态对等的最大化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从语内交际来看,人们对于话语意义的理解,依赖于其使用的环境和各种因素。如果要让它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新获得生命,自然也离不开新的文化、新的语言中所使用的环境与条件。换言之,要在动态的语言使用和多元的文化交流中,不拘泥于原文字形式的束缚,通过建立尽可能相同的推理空间,寻求双语动态化的意义对等。 流行语是文化的浓缩,是源语语内字词的再度组织,这些特性更加要求译者打破字的桎梏,通过维持与原话语大小一致的想象空间、保留原话语的蕴含之意和弦外之音,最终实现译语的忠实。在致力于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还要尽力避免“言不尽意”和“意在言外”的遗憾。

2017年被广大网民评出的年度流行语中,有一种方言式表达叫做“扎心了!”该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之后,译语便层出不穷。比如,“めちゃくちゃ感動されたわ” “心打たれた”“きついよ”等等。这些译法都传达出了原词的部分意义,但均将语义具象化了,缩小了源语的意义空间,使得译语失去了源语的一部分韵味,源语随意、戏谑的语体也没有得到保留。相比较之下,人民网(日语版)给出的译法“グサッときた!”就贴切很多。该译语不仅还原了源语简洁、凝练的话语风格,也恰如其分地再现了与源语相当的意象空间。它与源语一样,都以形象的、描述性的语言传递出了一种情感状态——即“外界言论的刺激使内心触动、感动或哀痛。”可以说,该译语既没有意义缺乏,也没有意义过剩,成功地实现了意义的动态对等。

遵循上述策略,所举的流行语词例各有相应的日文译法,如表1所示。

表1 流行语日译示例

诚然,文化不可复制,一种文化也不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完全相同的书写方式。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语际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而且,流行语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不规范的话语形式,这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文化又有相通性,这就为语际间的意义再生提供了可能。正如法国释义派理论创始人之一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的那样——“对世界上任何一门语言来说,凡是能表达的,就是可翻译的。” 因此,流行语也是可译的。只是,这种独立话语的译介更需要灵活性。在外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凸显其语义层面的意义,还要在最大化地保持简洁性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构建出接近源语的意象空间。这个意象空间,便是异文化抗衡与融合的文化语境,也是原话语在动态意义对等的下的生命延续。

3 结 语

翻译不仅要面向译语语言,也必须面向译语文化。流行语是源自文化语境的新的语言形态,承载着更复杂的文化因素,因此,流行语翻译更加需要兼具言明之意和不言之意。言明之意,是外延,是话语交际的信息因素和逻辑意义;不言之意,是内涵,是由外延发展出来的风格因素和联想空间。关注外延与内涵的整体性,才能够重建译语的张力,在异文化中寻求话语意义的动态对等。成功的流行语译介,不仅能够完成语言符号的转换这一翻译的基本任务,也肩负着新时代发展下文化融合、开辟新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译语流行语话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