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阳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是推动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 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的研究,提高数据获取、处理、储存及分析技能。2019年3月,陈宝生部长谈到“根据《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在2019年将使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走智能发展道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图书馆作为学校资源保障部门,信息以数据量大、种类多样以及快速需求等特征,且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使得大平台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近几年,大数据应用日益广泛,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数据挖掘的研究,建立大数据平台,旨在结合大数据数据量大、处理高速、多样性以及数据真实性高等特征,快速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收集整理海量信息并加以使用。电子资源的发展,图书馆数据,比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已经呈现大数据趋势。此外,大数据平台对师生的使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读者使用倾向实现精准化教学,有利于信息素养教学的研究。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起初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对信息获取、分析、判别、评价和利用,由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提出。随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对此提出了新定义[2]。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素养结构图
信息素养教育是有目的培养用户信息知识,提高信息各方面能力,规范使用信息行为的教育。传统图书馆资源建设以纸质图书为主,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教学,但人工智能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电子资源及高科技电子产品成为校园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然而,日益增多的电子资源让师生在根据自身需求方面选择性较弱,恶意信息给读者带来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很强的信息甄别能力。综上分析,传统资源建设模式下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也需要发生改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逐渐向信息素养转变,使得在大数据平台下,信息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最早,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偏向国外院校、沿海发达地区高校以及本科类院校。其中,丁莉等[3]以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研究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各方面发挥的全方位服务作用。李勇等[4]通过分析高校用户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的相应策略。容海萍[5]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研究了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的演进。张长亮等[6]对大数据时代下,中美高校数据素养教育进行有效比较,得出两地在数据素养教育中面临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差异。Johnson H Ad等[7]通过对比主动学习和被动教学方法,提出提高搜索技能策略。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中,信息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资源检索课程、电子资源培训以及入馆教育等。资源检索相关课程仅有几所院校开设,并且均为选修课程,覆盖面不够广,开设时间相对较短。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仅在2005年至2012年将《信息检索及利用》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在2019年下半年开设该门课程,还有其它几所院校也开设该类课程,但整体开课时间较短。此外,部分院校近几年采取电子资源专项培训和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极不平衡,且形式比较单一。从2019年开始,随着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的举办,各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传统信息服务模式从被动提供文献资源向主动服务读者、培养读者信息技能的方向转变,更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大数据平台下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针对不同信息资源、不同领域问题以及不同用户需求对资源智能化整合处理,通过大数据平台对读者使用情况分析,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推荐相关资源,更好地服务读者。而本文通过对上述陕西省高职院校调查分析,得到目前陕西省在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陕西省高职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缓慢,前几年,主要在一些重点本科类院校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而高职院校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在本科类智慧图书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又明显落后。普遍表现在信息素养重视程度欠缺,教育内容及形式创新性有的私加强,导致整体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也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资源培训,但在形式及内容上,部分院校电子资源培训逐渐形式化;在资源检索课程上的教育也明显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
由于条件限制,高职图书馆经费尚且不足、图书情报以及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严重受制约。该课程主要是关于信息资源的辨别、检索工具的使用、数据库资源利用以及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课程培训。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操作技能。而由于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不够,虽然部分学生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但未经过实际操作,对信息的辨别、评估以及实用性能力较弱。
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并没有建成信息化平台,教师本身信息素养能力还存在不足。而信息素养教育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能收集、分析、辨别和利用不同类型的大量教学数据,在面对复杂的教学大数据时,教师要具有实际分析能力。
发展不平衡且共享难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发达沿海地区和内陆出现严重分化。通过上述分析,目前陕西省高职院信息素养教育问题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力度不足,教学数据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信息共享性较弱,不利于发挥教育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急速增长、学生需求不断增加、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越加重要。但由于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以及鉴别能力普遍较弱,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本文通过对目前陕西省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大数据平台的发展,提出了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为满足多元化信息需求,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融合多元素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实现全领域覆盖。通过使用大数据平台,整合、加工学校电子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信息资源,将资源种类及信息素养教育从单一领域扩展到多领域。
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多元化企业合作服务机制,实现社会馆、校园馆以及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解决资金短缺、人才机构配置不合理以及人员专业度不高等问题。通过企业专业人员提供资源配置以及专业培训。第一,制定相关人员参与制度,合理统筹安排参与人员职责,充分发挥机构人员专业水平。第二,建立完善的馆内资源配置方案,有效发挥社会馆和校园馆的资源优势。第三,企业、社会馆以及校园馆三方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宣传与共享,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缺乏,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满足读者需求,因而需要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资源保障及共享体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库。每个图书馆购买的资源有限,并且购买资源是根据学院专业特色选取,各有侧重点。因此,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将本院校购买的电子资源进行统一整理,建立符合本校专业特色资源库,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打造本馆资源特色。
(2)建立资源库共享机制,有效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还可以建立高职院校完整的资源总库,提升资源质量,节约成本,实现完整、统一的专业资源总库,打造知识网络大平台。
(3)构建信息素养课程馆员素养培训体制。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较少,而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馆员的信息素养。因此,馆员信息素养能力关系到学校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中人员结构安排不合理是制约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可通过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相关学科背景以及专业知识的馆员进行统一专业培训,建成学科馆员队伍;确立培训机制,定期进行针对性系统培训,并通过一系列活动以及竞赛方式提升馆员信息素养,打造全国范围内精品课程以及精品教材,解决专业教材缺乏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感知和洞察信息方面技能不够,对信息挖掘、获取、加工以及利用方面严重不足,培养信息使用规范、信息安全及道德有待加强,而这些能力正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鉴于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升信息素养教学。第一,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系列,引起师生高度重视,旨在使学生信息检索基础能力向信息素养综合能力转变;第二,互联网+教学方式,对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该课程仅靠上课讲解,取得效果会相对较弱,相比较而言,目前网络时代的优势,更加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通过线上实际操作,将知识转化能力。第三,建立完整的学科评价体系。通过国内竞赛,形成课程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信息利用,建立教师考核体系和学生检测体系,加强教师教学和学生使用能力。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高职院校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图书馆资源的特点以及大数据平台的优势,从信息素养的发展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为解决高职院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面临的资金短缺、人员配置不合理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