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坚,徐 志,尧茂付,朱 虹,李 科
(江西省上栗县人民医院 普外科,江西 萍乡,337009)
腹股沟疝为临床常见病,是指患者腹腔中脏器经由腹股沟的缺损区域朝体外突出的疾病。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方案较多,腹腔镜下的疝修补术与传统开放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均是常用术式,患者的手术疗效与术中疝修补材料的选择密不可分。新型疝修补材料的不断出现,为广大疝气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1]。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可明显降低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2]。本研究对比了自固定补片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将本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接诊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性分为2组。开放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4~84岁,平均(60.3±0.7)岁,直疝12例、斜疝28例;腹腔镜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46~87岁,平均(60.2±0.5)岁,直疝14例、斜疝2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疝气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 开放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中常规选择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耻骨结节上侧到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上侧约2 cm位置做6 cm左右切口,依次对皮肤与皮下组织进行切开,对于疝囊较小者可对疝囊进行完全剥离并实施高位结扎,对于疝囊较大者可对疝囊进行横断近端并实施高位结扎,完成后远端旷置,对精索进行游离,同时修复患者腹横筋膜。自固定补片进行预折叠,放置在患者腹横筋膜前与精索后侧,并对多余补片进行修剪,使其平整。② 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术中常规全麻,并于患者脐部下方做1 cm左右切口,放置腹腔镜,通过镜推法建立术中腹膜前间隙,分别于患者脐部和耻骨联合处连线的1/2与下1/3处放置器械,对腹股沟区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分离,之后对疝囊进行游离,放置自固定补片,使其全覆盖患者耻骨肌孔。
① 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术后住院时间;② 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阴囊血肿、术区异物感、慢性疼痛。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早于开放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结果比较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与开放组比较,*P<0.05。
术后,2组患者术区异物感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阴囊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与开放组比较,*P<0.05。
术后慢性疼痛会对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慢性疼痛通常与缝合过程造成组织张力与神经受压等因素有关[3-5]。以往临床应用的钉合固定补片方式容易诱发患者术后疼痛感。自固定补片是一种新型补片,其锚钩能够与深部组织良好抓持,同时水平方向产生的摩擦力约为普通补片的4倍,受力更为均匀,手术操作过程更为简便,有利于节约手术用时,可减少以往缝合方式中对患者血管和神经等产生的穿透创伤,并缓解因局部受力不均衡而诱发的术后慢性疼痛[6-10]。黄亮等[11]研究表明,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修补术中使用自固定补片,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而且可减轻患者的慢性疼痛及不适感。阎立昆等[12]研究显示,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自固定补片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此外,自固定补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与顺应性,可减轻患者术后的术区异物感[13]。本研究中,2组患者术后的术区异物感、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或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均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异物感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付健等[14]研究发现,在腹腔镜手术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均安全、可靠,且腹腔镜下使用具有一定优势。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腹腔镜组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早于开放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而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开放组,表明将自固定补片应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有利于改善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案能够充分发挥自固定补片及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因此可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冯阳等[15]研究显示,与开放疝修补术相比,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能降低患者术后VAS 评分,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自固定补片应用于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整体效果相较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更为理想,有利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并缩短术后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