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霄朦,胡波,王薇,姜园园,莘秀芳,朱秀丽
(1.青岛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市市立医院 胸外科,山东 青岛 266000;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监护室,山东 青岛 266000)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实行的高层次教育,教育目的是为医疗机构输送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 导师负责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上全程、全方位的指导,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关系影响师生双方共同的精神、情感和心理,并最终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影响[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导师负责制出现了较多问题,许多研究生导师角色定位异化,忽视了其教育者角色,对研究生指导不到位,未承担起研究生导师的职责。2018 年,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某因无法忍受导师的欺压跳楼身亡,2019 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某与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谭某皆因不堪导师的压榨与辱骂而自杀......近年来,研究生因师生矛盾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 师生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广泛讨论,“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已成为敏感词汇。研究生导师究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研究生对导师有着怎样的角色期望以及如何提高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 成为思考及要解决的问题[2-4]。因此本研究基于角色理论,探究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的角色期望, 以发现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与导师真实行为间的角色差距,并为缩小角色差距,完善导师行为, 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满意度提供参考意见。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借助研究者认识的同学介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医学硕士研究生;(2)与导师接触时间在 1 个学期及以上;(3)语言表达顺畅;(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定向和在职研究生。样本量遵循资料饱和原则,共选取某大学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5 个院系16 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年龄 23~28(25.63±1.46)岁;基础医学 3 名、公共卫生学 1 名、护理学 4 名、临床医学 7 名、药学 1 名;其中男生7 名、女生 9 名;研一7 名、研二 5 名、研三 4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 根据研究目的,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及对3 名医学硕士研究生预访谈后确定访谈提纲:(1)请谈谈平时和导师是怎么相处的(包括相处方式、相处时间及谈论的话题)?(2)你心目中理想的研究生导师是什么样的(包括导师的素质、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及相处方式)? (3)你现实的导师跟你期望的导师有什么不一样吗,可具体谈谈吗? (4)你对你导师的印象如何? 正式访谈时根据研究生的差异灵活运用访谈提纲。
1.3 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前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详细介绍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并告知受访者访谈过程中需要同步录音,在征得同意后约定访谈地点,一般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本研究选择的访谈场所大部分为宿舍和学习室。访谈过程中同步录音,访谈时间以受访者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准, 每次访谈时间20~35 min。 访谈以简单的聊天开始,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以消除受访者的紧张情绪, 研究者鼓励受访者充分表达其观点, 并密切关注受访者的表情、语气及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性行为,必要时进行记录。
1.4 资料分析方法 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对录音资料及访谈笔记进行编号并建档, 由2 名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背靠背转录文字, 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同步进行。 研究者反复听取录音并根据访谈笔记回忆访谈时的情境, 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运用Colaizzi7 步分析法[5]进行资料分析:反复阅读访谈资料,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形成主题,并将提炼主题反馈给受访者,确认是否符合其真实想法,以提高研究效度。
1.5 质量控制 本研究采用以下的质量控制方法来防止研究结果偏倚:(1)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研究人员合众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合众法等提高资料的效度和可信度;(2)在资料收集阶段,研究者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想法,研究者不发表个人意见,以免对受访者的观点产生影响;(3)在资料分析阶段,研究者悬置已有的观点, 最大程度地理解受访者的真实想法;(4)资料分析完成后,研究者将整理后的资料及提炼的主题返回受访者处, 以核对主题是否符合其真实想法。
2.1 主题1:导师学术水平期望 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中的导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是学术上的引领者, 有课题并且是高端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研究中部分导师并不完全符合学生期望,但大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对现实中导师的学术水平也表示了认可。 研究生1:“当然期望导师是科研大牛了,但我导师就很厉害,他有很多头衔,也发表过好多篇SCI,他的知识与能力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我从中撬几个石子就够我受益终身了。 ”研究生7:“研一的时候对导师期望挺高的,希望导师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更希望在她的指导下会有一些科研成果。 ”研究生12:“我觉得我导师科研能力还是挺强的,而且对比其他导师他的想法还是比较前沿的。但我导师就是没有课题,他要是能申请个课题让我跟着一起做就好了。 ”研究生13:“我有时候就希望导师是走在学科发展前沿的人,会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会议,这样我就能跟他参加一些比较高端的会议,但现实是根本就没有参加会议的机会。 ”
2.2 主题2:导师学术指导期望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最重要的作用是学术指导,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效果会直接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 本研究中大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表示导师对其指导不足,期望导师能给予更多直接和具体的指导, 包括指导内容、指导方式及指导时间3 个方面。
2.2.1 指导内容 医学硕士研究生一致认为研究生最应具备科研能力, 期望导师重点指导科研相关方面,包括选题、论文写作、申请课题、独立科研及科研思维。 研究生4:“我导师科研能力很强的,我就希望在我选题、写论文方面我导师能给我好好指导,在她的指导下这3 年能有几篇SCI 论文。 ” 研究生14:“我觉得研究生最重要的还是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可以去看书,手术方法可以慢慢学,但科研除了导师就没人教你了,还是希望导师指导我怎么选题,怎么做课题,怎么写论文。 ”研究生10:“说实话有时候看着身边的同学帮导师写课题还是挺羡慕的, 因为早晚都要学会写标书的, 所以还是希望导师能多给一些这样的机会,培养一下写课题申请书的能力。 ”
2.2.2 指导方式 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得到导师直接、针对性的指导,有些医学硕士研究生表示导师的指导方式使其压力较大,期望导师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科研任务, 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否定。本研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们虽对导师指导方式有较多期望, 但也只能适应导师的指导方式,即使不满,也只能被动接受。 研究生2:“我觉得导师还是要多体谅一下学生, 不要一味地催,也得考虑一下我们的实际情况,那实验室条件达不到,实验做不出来我们也很着急啊。 ”研究生3:“我对导师的期望既简单又困难,我希望导师可以在我想做什么的时候能给我支持,给我帮助,而不是怀疑,我导师就是一直都在否定我。 ”研究生11:“我导师是临床上的大夫,他不接触实验这一块,他把我们寄养在一个肿瘤老师的实验室, 现在就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还是希望自己的导师能亲自指导自己。 ”
2.2.3 指导时间 本研究中几乎所有医学硕士研究生都提到了“放养”一词,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时间较少,交流频率较低,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导师能增加指导时间。 研究生1:“我们都是有问题了再去找导师,平时没有例会也没有报告什么的,其实还是希望导师能定期给开一次会,这样最起码会监督自己,也会增加跟导师交流的机会, 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 ”研究生14:“我们一个学期跟导师见不了几次面, 当然是希望导师能多增加点给我们指导的时间了。 ”
2.3 主题3:导师人格素质期望 医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导师不仅是学术导师, 更是其所从事专业的引领者及人生导师,导师应具备积极的从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优良的师德师风、医德医风。 研究生13:“我觉得导师排第一位的应该是师德,对我们临床的来说就是医德医风,一个人只有品德好了,才会让你对她油然而生产生一种敬意,品德好再看学术成就,如果人品都不过关,那肯定是不行的。 ”研究生15:“我导师就是我理想中的导师,我是冲着他来的这个医院,他的魅力真的特别大,他的那种大局观会考虑到每一个人,胸怀很大,对我们和患者都特别好, 不自觉的会让我们每个人都很尊敬他,在这3 年或者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对我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厚的。 ”研究生16:“我导师特别帅,一点也不像他实际年龄那么大,他是一个超级自律的人,他每天上午门诊,下午手术,特别忙,但是他把这些全都做完了,还有时间去健身,去做各种事情,我觉得一个自律的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们就是要向他学习这一点。 ”
2.4 主题4:师生关系期望 师生关系是研究生期间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构建亲切友好型师生关系, 期望导师对学生有人文关怀且师生间可以平等交流。 研究生5:“想跟导师做朋友,但导师太严肃,关注的都是科研任务,做朋友不太现实,还是希望导师不那么严肃,平时可以一起吃饭什么的,能跟他聊一聊心里的想法,促进一下感情。 ”研究生8:“希望导师能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我一些建议,坐下来跟我们说说话,谈谈心,分享一下她的经验,生活上多关心一下我们,交流一下学习之外的问题,让我们感觉没那么孤独。 ”研究生2:“我期望和导师能平等地坐下来好好谈谈,我和我导师现在的沟通非常有问题,我隔一段时间做出点东西或者有什么想法就会去找她,但去找她谈的时候,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抱怨或者是批评你,通过跟她的谈话你也找不到下一步的方向,你作为一个学生,身份不对等你又不能什么话都跟她说,只能她说什么你听什么,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就是会让你很没有归属感。 ”
3.1 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据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对研究生指导力度有待提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尊师重道观念较强,老师占据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则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 是师生关系中的顺从者, 师生关系不对称。 在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中,导师掌握着学术资源以及研究生的评价权,师生话语权严重不对称且缺乏平衡机制[6],导师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是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有较多学术指导方面的期望, 表明在医学硕士研究生视角下导师对其指导不足, 且对指导效果并不满意,与鲁娟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医学硕士研究生虽对导师指导不满意但因双方所处阶层不同,师生地位不对等,研究生只能听之任之,无力改变, 与网络上研究生自杀事件及研究生退学并状告母校等事件的原因一致。 周文辉等[10]2018 年对研究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研究生对导师指导频率的满意度低于对导师学术水平的满意度, 另外有研究表明,增加指导时间可提高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11],但现实情况下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有些导师政务缠身,时间精力不够,根本无暇指导学生,也有些导师只是追求导师的身份象征,教学科研仅为其谋生手段, 不再追求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研究生的全面发展[12-13]。 导师对自身的角色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导师角色期望的实现程度[14],若导师持续保持高高在上的权威性姿态,不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则会出现学生抱怨导师、对导师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等情况。国外研究表明,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老师个人成就感较高,相反,师生间消极的师生互动会引起老师的情绪耗竭以及对大学资源的更加不满,也会对学生的教育及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5-16]。 教师最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正确定位教育者角色,履行指导者职责,发挥导学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有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朋友型,师生民主平等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导师的话语霸权,但能促进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对话与交流,研究生对导师的学术指导更满意[17-19]。 因此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应适当放下权威性姿态,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出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师生交流,增加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最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2 医学硕士研究生对导师学术水平期望值较高,但更注重导师的人格魅力 本研究发现医学硕士研究生虽注重导师的学术水平, 对导师学术水平期望较高,但更重视导师的个人素质,尤其注重导师的师德师风及人格魅力, 更有医学硕士研究生因导师人格魅力而投入其门下。 2018 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20]中重点强调了研究生导师师德的重要性,但2018 年、2019 年还是出现了 “研究生因导师压榨跳楼自杀”及“导师性骚扰研究生”等师德失范事件,此类事件的出现充分说明部分高校并未重视导师的师德师风,部分导师虽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其品行素质较差,与研究生导师要求相悖,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陈海波等[21]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对导师类型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生视角下导师的人格魅力重要于导师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建立高素质的导师队伍除了注重导师科研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还应重视导师基本素质,导师自身人格魅力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学术修养、治学态度都会对研究生产生隐性影响[13,22]。因此学校应严格践行教育部文件,将医德医风、师德师风及人格品行纳入到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发挥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导师评价中的作用,将导师的指导过程及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和指导反馈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指标, 确保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和道德素质建设, 提高核心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建立一支立德树人、德行兼备的高素质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 坚决杜绝导师利用权利压榨学生、谋私利等情况出现,为提高学生满意度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好保障。
3.3 师生日常交往较少,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导师的人文关怀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关怀与被关怀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不能是机械的工作或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互动。《爱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情感关系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情感上的联系,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和基础,也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目的[23]。 本研究发现医学硕士研究生期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渴望得到导师的关心,并希望导师可以分享一些科研及人生经验,但现实情况下医学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互动较少,且交流主要为学术方面,缺少情感及精神交流。 四川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导师职责履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导师关心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于总体满意度[24],研究生除了希望导师在学术方面给予指导外,也期望导师能在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同时期望临床带教老师具备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能力[25-26]。 有研究表明师生间的高频率见面会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但导师若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学生感受不到导师学业以外的关注,学生则很难感受到导师的个人魅力,因此会对导师和师生关系有消极评价[27-28]。尤其医学硕士研究生面对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双重压力,情感需求增加,若导师只关注科研成果,忽略情感心理需求,则会出现学生抱怨导师冷漠,从而疏远导师,无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化研究生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求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互敬互信的关系,从而促进师生情感上的双向互动,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29-30]。 因此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要积极构建人文关怀型师生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倾注感情和热情,理解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终实现师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