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浸润童心
——幼儿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0-04-21 12:59北京市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李晓静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柿子育人幼儿

北京市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 李晓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把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根、发展之魂。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场所。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我们该如何帮助儿童走好人生第一步?如何落实与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以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并实践了文化育人课程。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其感知大自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实现培养认同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完整儿童。

一、什么是文化

开展文化育人课程,首先要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词的释义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通俗来说就是要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虽然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但在人类传统的观念中已经有较为普遍的共识。如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文化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升华。由此可见,文化存在于人类活动中,既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

学校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是传承发扬人类文化基因的重要场所。从人类普遍理解的文化概念中,站在培养人的教育情境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文化: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蕴含在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中,具有传承、发展和创造的特点。第二,文化涵盖人类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人类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所有活动内容。第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二、中华文化如何走进幼儿园

中华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内容非常宽泛,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是不是人类所有的文化都可以进校园。我们需要甄别与思考哪些文化是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是对儿童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

首先,我们需要提炼和选取中华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审美情趣、创造发明和价值观念等,形成一个可以作为教育和课程载体的“文化域”。其次,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站在儿童的视角,以现象的、融合的、整体的方式将文化转化为课程,在体验中帮助儿童感知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情感方式,即以文化人。最后,以课程为载体要实现的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化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优秀品格。培养热爱大自然、认同本民族文化、具有创造精神的完整儿童。归根到底,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流于文化的形式,而是通过以文化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智慧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三、文化育人课程目标

所有的课程都需要有目标,它既是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课程的终极指向。文化育人课程也不例外。从文化的基本定义出发,以传承民族精神为价值导向,按照课程目标的一般性表述,可以将幼儿园开展的文化育人课程目标确定为:第一,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在交往与合作中,感知和内化中华民族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优秀品格。第二,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认同和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第三,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完整儿童。

四、文化育人课程的实现路径

幼儿经验的感知性和整体性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现路径无论从哪一个视角切入,所展开的线索和路径必须依存于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在感知和体验中认识事物,将事物普遍联系。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开端、不同的线索,但最终所实现的必然是幼儿对多个领域的学习、融合和探索。文化育人课程亦是如此,选取生活中幼儿常见的植物、动物、食物和建筑等具体内容作为依托和载体,带领幼儿走进与之相关的节气、习俗、工艺、中医、诗词歌赋和戏曲绘画,在感知体验和探索发现中体会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五、文化育人课程内容主题模块

六、“柿”事如意主题活动案例

户外活动时,一棵大树上的绿果子引发了大六班小朋友的兴趣,对于这到底是什么果子,孩子们争论不休。在和西红柿、青椒等一一比对、观察后,大家发现原来绿果子是还没有成熟的柿子。“什么时候树上的柿子才能变黄呢?”“柿子什么时候就能吃了呢?”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早点吃上柿子。

(一)霜降是什么时候呢

教师告诉孩子们:“俗话说‘霜降到,吃柿子’,霜降是什么时候呢?离霜降还有多久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教师在班级投放了关于节气的图书,开展了认识寒露与霜降的活动。孩子们发现节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霜降时柿子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道鲜美,所以才有吃柿子的习俗。此时正值寒露时节,班级开展了收花生、赏菊花、泡菊花茶的活动。朵朵和瑞瑞拿着台历从寒露数到霜降,有16 天啊。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温度记录表,孩子们轮流记录每天的最高温、最低温,并且观察柿子的变化。

(二)水墨画和我们的画有什么不同

柿子渐渐黄了,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户外写生时孩子们纷纷画起了柿子。教师把齐白石爷爷的水墨柿子画和孩子们的画放到一起,请孩子们欣赏。“齐白石爷爷的画和小朋友的画有什么不同?”皮皮发现齐白石爷爷的柿子是用毛笔、墨汁加水画的,正在学国画的轩仔说这就叫“水墨画”。乐宝还发现水墨画里叶子的颜色不一样,秀秀说颜色浅的是兑水多的,太阳光照到的,颜色深的那个是太阳没照到,没有兑水。

幼儿通过欣赏,对中国水墨画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了宣纸、毛笔、墨汁和颜料,也开始尝试创作水墨画。知道“柿子”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后,孩子们决定给自己的画取名为——“柿”事如意。

(三)古代诗人是怎么说柿子的

“画家喜欢画柿子,古代的诗人也喜欢柿子,想不想知道诗人是怎么说柿子的?”在欣赏、创作水墨画后,教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又红。”“这首古诗有什么特点呢?”幼儿发现这首诗有4 句,每一句有7 个字,告诉了我们柿子的样子,还说了什么时候能吃。没有相关经验的幼儿很难自主发现古诗押韵的特点,教师决定通过辨别声音的方式,为幼儿补充关于押韵的经验。教师选取韵脚相同的字,请幼儿听一听、读一读,再说说这些字的发音有什么相同点,比如“红”“笼”“同”。幼儿发现每个字结尾的音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了尾音相同的字就是同韵,如果在一首诗里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尾音同韵,就叫押韵。知道了押韵,孩子们也来作诗啦。

“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又好吃。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轩仔作了第一首诗,小朋友们觉得这首诗很好,但是没有押韵。教师请大家一起帮忙修改。

“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像蜜糖。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康康修改

“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又健康。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豆豆修改

“黄黄灯笼树上结,柿子甜甜站路旁。柿子树上结柿子,你们快来尝一尝。”——皮皮修改

教师以孩子们的问题为契机,补充了关于节气的经验,帮助幼儿建立了植物、气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作品赏析与讨论,幼儿初步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古诗与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了古诗与水墨画的韵律美、写意美,激发了幼儿自主创作的欲望。画柿子、作诗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四)怎样把柿子摘下来

柿子成熟了,高高挂在枝头,怎么才能把它摘下来呢?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爬到树上摘、踩着梯子摘、用长杆打。实验后,幼儿发现树干又直又高,根本爬不上去,梯子也不够长,长杆虽然能打到柿子,但掉到地上都摔烂了。皮皮说“让我爸爸教小朋友做摘果器吧”,用布袋和带钩的杆子组合而成的摘果器做好了,使用后孩子们并不满意,觉得杆太短,钩子容易扎破柿子,柿子容易掉到口袋外。孩子们决定从网上买一个摘果器,最后轻轻松松就摘到了柿子。

教师请幼儿把两个摘果器放到一起对比看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仔细对比后,发现买来的工具杆可伸缩长短,高处的柿子也能够到,袋口的地方有“齿”,能把柿子枝拧断。皮皮说:“我要回去告诉爸爸(小朋友的发现)。”

(五)柿子和柿子为什么不一样

孩子们不仅把园里的柿子摘了下来,还去柿子园采摘了很多柿子,真是大丰收啊。仔细观察这些柿子,有圆圆鼓鼓的,有大大扁扁的,柿子和柿子原来不一样啊!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发现不同的地方因为气候和土壤不同,所以柿子的品种也不同。幼儿园里的柿子像磨盘一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磨盘柿。

(六)柿子蒂有什么作用呢

柿子的外形不同,里面一样吗?为了弄清楚柿子的结构,班级生成了“解剖柿子”活动,果肉、柿子筋、柿子蒂……教师组织孩子们讨论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柿子皮可以保护柿子,果肉可以吃,孩子们觉得柿子蒂好像没有什么作用,真是这样吗?教师决定带着孩子们到同仁堂寻找答案。

同仁堂里有很多小格子,每格抽屉里都有一种药材,闻起来味道不一样,阿姨说作用也不同,山楂可以消食,枸杞能够补血。小雨和平平找到“柿蒂”了!同仁堂的叔叔告诉孩子们柿子蒂是一味中药,不仅止咳还治打嗝。孩子还认识了称中药的秤、捣药的罐,也知道了中药不仅仅都是植物,蝎子也能入药,真是收获满满啊。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探究“怎么把柿子摘下来”,帮助幼儿理解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人类的智慧和发明创造的过程。对不同柿子进行观察与探究,补充了幼儿对柿子品种的认知经验,知道了不同地区因为气候的差异柿子种类也不同,帮助幼儿建立了地域、气候、植物之间的关联。教师用问题支持幼儿实践,发现不同柿子有着相同的结构,进而延伸到园外空间,在探秘同仁堂的过程中将生活与社会进行联结,初步体验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

(七)怎样吃柿子更健康

终于可以吃柿子了!同仁堂的叔叔说过要吃得健康,怎样吃柿子更健康呢?教师带来了一首《本草谣》:“米果猴枣都是柿,红红灯笼挂满枝。生津润肺又健脾,空腹吃蟹不食柿。”小满说“不吃饭不能吃柿子”,豆豆说“吃螃蟹的时候也不能吃柿子”。“生津润肺”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难住了孩子们。

教师:你们看“津”和“润”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康康:这两个字前面都是三个点,就像水一样!

教师:对,所以吃柿子可以让我们的嘴巴和肺怎么样?

豆豆:水水的,就不干了。

(八)涩涩的柿子怎么办

知道了健康吃柿子的方法,这次真的要品尝了。咦,好涩!有的柿子是不能直接吃的,这么涩怎么办呢?教师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小阿妈妈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懒柿子”的方法,把柿子和苹果、梨等水果一起扎到口袋里,也可以用温水泡柿子,这样就能脱涩,让柿子变得香甜可口。小阿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小朋友们:涩柿子和熟的水果放一起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吃,用温水泡的办法最快,一天一夜就能吃了。

(九)吃不完的柿子怎么保存

采摘回来的柿子太多了,一次吃不完,教师请孩子们想一想:吃不完的柿子怎么保存?孩子们决定把柿子做成饼干和柿饼。第一次的饼干制作失败了,又黑又硬,通过讨论幼儿找到了原因:柿子少,面多,油少,烤的时间太长了。经过反复实验,计算柿子的数量、面粉的重量、油的多少,调整烤制的时间,孩子们终于做出了色香味俱佳的柿子饼干,形成了完美版配方。

柿饼的晾制也并不顺利,最初幼儿把去皮后的柿子密密地挂在窗栏上,过了几天柿子都长毛了。经过仔细观察,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康康说:“太湿了。”乐宝说“这几个柿子都连在一起,它的糖都出来了,没有及时翻动它。”最后,孩子们总结:再做柿饼要分开放,还要经常翻动。品尝柿子美食,教师又带来了一首诗《咏柿子》:“岳家冲里柿如丹,高挂枝头惹嘴馋。有幸摘来咬半口,明年今日味犹甘。”孩子们说:“这是吃柿子的诗。”“原来什么时候都能写诗啊。”那我们就来击鼓传诗吧,小朋友们化身为一个个小诗人。

“秋天柿子红又黄,人家收获争登场。柿蒂入药能止咳,柿肉水多又有糖。”——小满

“柿子切开不一样,柿子外面黄澄澄。柿子不能空腹吃,柿子黄黄快来尝。”——轩仔

金色的柿子是大自然赠与人们的礼物,秋天还有哪些是金色的呢?孩子们决定一起去寻找秋天的礼物。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找到了许多金色的果实,有玉米、南瓜、麦子……孩子们用这些金色的果实装扮了教室的自然角。当阳光照进自然角的时候,孩子们忍不住发出赞叹:“秋天太美了!”

教师由“吃柿子”“懒柿子”的习俗,帮助幼儿体会中国古人的智慧,初步了解什么是“食药同源”。应时应景的古诗让孩子们理解了“诗”就是人们表达生活的方式。小小一颗柿子,引导幼儿吃出了文化、健康和诗意,带领孩子们走进了金色的秋天,开启了另一场文化之旅。

在“‘柿’事如意”这个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习涉及情感、健康、社会、艺术和科学多个领域的融合。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文化育人课程,以自然为基础,以文化为线索,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儿童建立与大自然、与社会的联结,帮助儿童建构整体性经验,培养热爱大自然、认同中华文化的完整儿童。这不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最好的诠释吗?

猜你喜欢
柿子育人幼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山里的柿子红了
来自柿子的烦恼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