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赫楠 王丽娜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现代艺术设计人才需求不断改变,高校对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已不再墨守成规,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开始依据市场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规划,现阶段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仍处于增长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科。为保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与市场无缝对接,高校艺术设计应以产学研为基础,为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构建具有专业特色、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教育体系,紧密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的难题。
高校艺术设计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应主要针对专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专业设计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实践能力,让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进而提高职业竞争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组织者更是领路人。教师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市场从业需求为准则,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各重要的是以社会、文化、经济等因为为前提,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建立与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生产实践资源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新型教育模式与教育机制,进而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其具体改革模式如下: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以公司项目流程为依托,针对工作室的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专业务实实践能力。通过设计类相关项目的具体流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意性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完善解决具体实践项目的相关内容,以项目为驱动力,提高学生专业务实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中的各流程环节,了解市场经济下各设计行业项目流程实施的具体方法,置身于项目中,有利于尽快的提高学生从业职业素养,通过分岗、分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长,进一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明确学生从业目标,提高学生从业技能。
以工作室为依托,应用企业化管理模式管理工作室教学环节,让教学进一步以产学研为依托,通过工作室的项目进一步与企业共同开发设计项目,制作设计成品,通过孵化器机制实现校企合作,通过理论知识转化为实体设计作品,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及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具体流程。
二、产学研教育机制共建创新创业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创建创业研究中心,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创新创业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通过创新企业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下设计产业发展的形体,进一步了解前沿设计理念及公司运营模式,拓宽学生的创新形设计思维,以体验式教育模式为依托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校企共建创新研究中心,达成学校企业双赢的局面,通过学生校外设计实训的相关项目,让学生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服务平台,获得更多信息资料,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创新视角,了解就业趋势,熟悉市场经济环境,对艺术设计专业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
三、创业集市的建立
在学校建立创业集市平台,让学生将设计作品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同学们在创业集市中售卖设计作品的相关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市场经济及设计作品商业化流程。打破传统的仅仅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致力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了解市场需求,提升设计的实用性。
四、校企合作完成企业实训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需求专业,考虑到就业需求应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传统教育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仍需进行岗位培训与适应才能开始设计工作,与企业岗位实习岗位对接,以产学研为基础,让学生在企业完成企业实训,在实训项目与企业实践中,了解设计师从业需求,提高专业技能。了解设计行业行业规范、岗位需求、职业素养等内容。通过在实习中对企业的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培养创新创业兴趣。了解项目设计全过程,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为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创新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这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从业素养,是实现教学相长、产业互助的最佳模式,是为社会培養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哈尔滨广厦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体系对接行业企业新需求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JY2019B09
作者简介:
徐赫楠(1988.0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广厦学院,讲师;
王丽娜(1989.0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广厦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