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2020-04-20 11:09胡晓晗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摘    要: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唱法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例如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融入了很多中国戏曲元素,同时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本文以新县地灯戏中的“咳子腔”为例,吸收其咬字、行腔和歌唱状态时使用的方法,主要从发声训练和在作品的演唱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传统戏曲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关键词:戏曲唱腔 民族声乐 新县地灯戏 “咳子腔”

一、“咳子腔”的艺术特色

新县地灯戏的“咳子腔”属于咳子戏声腔系列的一种,因其表演时用“嗨”或“咳”字行腔,唱段字句中间也常使用“嗨”或“咳”字甩腔而得名,该唱腔最先起源于河南的固始、商城一带,流行于民间的地灯小戏唱腔当中,大约形成于清朝中期嘉庆至道光年间。表演形式一般为“围鼓坐唱”,以豫南当地小曲为依托,后与民间小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戏曲唱腔。由于起源于豫南地区,演唱时运用的是新县当地方言,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使用帮腔合声,特点是唱、帮、打三位一体。“咳子腔”除有生、旦、净、丑的角色之分,亦有快慢之分,使用五声音阶较多,少有六声音阶,也有大都以偏倚音出现的特点,调式主要为“宫”、“羽”。词格大致有十字韵、八字娃、七字句、六字扬、五字嘣、四字打、三字经等。无论哪一种句式都要规整的对称结构,即上句、下句句幅对称,词组以是二二三、三三四划分。唱的时候,用固定句式持续下去会造成曲调的单调影响表现力,所以老艺人设法突破这种句式,用扩展或缩短腔句的手法,在基本腔句中加垛子。

“咳子腔”虽然是出自传统的民间戏曲,但是和戏曲唱法略有不同,“咳子腔”在表演作品时,有戏曲的调式、旋律风格、节奏特点和内容故事的情节性;但是在唱法上,“咳子腔”使用真声要比戏曲唱法的使用频率高,戏曲唱法中的旦角和生角基本上是使用假声来演唱的,而“咳子腔”任何一个角色都会用真声来演唱,只是会根据角色需要或性别差异进行个人的调整。演唱内容多以百姓生活故事为主,表演形式活跃,活泼明快,饶有风趣,有着高亢、激昂、热情、泼辣的音乐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二、“咳子腔”在發声训练上的运用

源自于民间的“咳子腔”比较靠近说话的状态,对于一些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存在“舌根紧”“气息浅”“真假混合声不会运用”“找不到高位置”“音色不明亮”等等问题,可以借鉴“咳子腔”老艺人告诉我们的练声的技巧,比如说:“舌根紧”这个问题,学生在演唱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舌头,不知道舌头应该怎么去放,事实上演员们通常在演唱是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舌头去怎样放,就像说话一样自然而然地去发声,专注于演唱作品的情感,全身心地融入戏中。“气息浅”一般是指演唱者没有把气吸够,或者是在乐句还没有唱完的情况下把气用完了,通常在民族声乐唱法的学习中建议学生“叹”着唱,这个“叹”不是指叹气的字面意思,而是一种叹气的感觉,气是朝下走的;传统戏曲唱法在气息上,常常重视对丹田的使用,戏曲演员们所说的:“用丹田去唱歌”,不是说是用小腹运气,而是指以丹田作为一个支撑点,同时运用其他肌肉(膈肌、腹肌、腰肌等)去呼吸,可以将身体的所有共鸣腔体震动起来,让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气息。演唱“咳子腔”的民间艺人们在练声时,通过丹田这一着力点,将气送到口腔。这也和民族声乐唱法中的使用腰腹力量、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很接近。“咳子腔”是使用新县当地方言去演唱的,新县位于河南信阳的大别山东南部,靠近安徽省,所以方言也有安徽方言的特点,对学习演唱豫南民歌和安徽民歌的学生在方言的使用上会有一定的突破;新县方言说话时嘴部动作较多,口腔内部呈扁平状,老艺人经常用一种方法找高位置:门牙咬住一根筷子念白。咬住筷子的同时会忽略掉嘴上的力量,真声就相对较弱,念白的音高很高,“咳子腔”中尾音翻高可达十四度,集中注意力去念字,假声位置很容易就会找到。在“真假声运用”问题上,真声太多是因为没有利用好声乐发声训练中的哼鸣,假声太多是由于很少去震动声带,会让演唱变得差强人意;“咳子腔”在演唱中多有“咳”音的甩腔处理,很多甩腔都是开口音,可以帮助演唱者找到假声位置和真声位置的点,整个腔体也会很快地建立起来,如果多加练习,音色也会越来越明亮。

三、“咳子腔”在演唱实践上的运用

“咳子腔”在演唱时真声使用较多,演唱作品很多都是演员们即兴创作和真实的生活故事,以逗乐观众为主,由于“咳子腔”泼辣、粗犷,所以在表演时,演员一般都会“撒开了”表演,他们会在原创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作表演,歌唱时的兴奋状态非常积极,观众们的呼声越高,演员唱的就越起劲;通常在民族声乐唱法里,歌唱状态也是需要歌唱演员积极地去演唱作品,因为地灯戏的“咳子腔”和民族声乐唱法都属于民间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非常相似,如果借鉴“咳子腔”演员的创作精神,会帮助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能积极地去理解作品的情感,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二度创作,也锻炼了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演唱起来让演员身临其境,表达作品的欲望就越强烈;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害羞、不敢尝试泼辣风格民歌的胆怯心理,深入感受戏曲的魅力并将专业唱法相结合。当今民族声乐唱法中大多是“学院派”民族声乐学者,“学院派”民族声乐借鉴了国外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作品演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到的歌唱方式逐渐规范化;源自于民间的“咳子腔”是比较自由化的,在发展后期的“咳子腔”受到民间艺人的影响,加入了许多民歌的元素,较多情况下会在旋律上加饰装饰音,例如长颤音、波音、滑音等等,更加突出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特征,在学生学习像山歌、小调题材的民间歌曲时,可以尝试“咳子腔”中装饰音的用法,不仅可以更快地融入到民歌的风格氛围中,而且可以慢慢掌握装饰音在民歌演唱中运用的方法。在艺术歌曲、民歌、歌剧作品或当代音乐创作作品的谱面上,一般会标明气口,规范换气,但是部分学生在演唱实践中经常出现气不够的问题,他们通常为了要把作品完成就会改变换气的地方,这样不仅改变了作曲者的创作初心,也影响了整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在戏曲演唱实践中对呼吸的运气、偷气、换气、压气、歇气、抽气上有很多讲究,比如偷气这个动作在演唱时不轻易让观众发觉,通常是在长音要结尾时偷气或是在短音停顿时偷气,“咳子腔”在演唱时为了能够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为了上下段的故事情节能够紧密连接,常常使用偷气这一动作,既不会让使观众的情绪出戏,也不会影响作品的情感表达。

四、“咳子腔”的传承与保护

在新县,老一辈的剧团演员告诉我们,在地灯戏和咳子戏剧兴盛的时候,每个村落的大部分村民都会唱地灯戏和咳子戏,唱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县当地不少戏团解散,戏服和道具都被烧毁,导致地灯戏和“咳子腔”中的一些技法失传,让“咳子腔”陷入倒悬之急。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新县有人提出想要重组戏剧团,由于经济因素和一些不可避免的现实因素,当时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戏剧爱好者们把剧团给组建了起来,而且每个剧团都有自己演出的特色和自己创作的作品。虽然是成功组建了起来,但是演出设备、服装道具都不是很完善,大部分道具都是剧团里的工作人员“东拼西凑”来的,还有的道具是剧团团员自己亲手做的,收入基本上靠承接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演出所赚取的费用支撑;而且演员们白天都有工作或自家的农活要做,一般在晚上才会在夜市上或者是在简陋搭建的舞台上进行表演,收入寥寥。1982年以后,“民工潮”来袭,戏剧团面临解散的风险,新县当地大部分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都外出打工了,最后仅有两家戏剧团存活,组成人员基本上是老年戏剧爱好者和当地的农民,地灯戏的原创作品少之又少,而且戏剧团的演员们由于要工作和养家无暇顾及自己的戏剧爱好,研究地灯戏的人数飞速下降,研究“咳子腔”的人几乎没有,这使“咳子腔”濒临灭绝。在《河南濒灭剧种唱腔艺术研究》的调查表里,咳子戏参加人数是未知,因为流动量太大,现存业余剧团为零,存活能力非常差,搶救价值排在最末。

“咳子腔”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是豫南民间的音乐财富,是新县祖祖辈辈地灯戏爱好者传下来的宝贝,由于没有收入来源,眼看着它离我们渐行渐远,濒临灭绝。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如果能够积极探寻“咳子腔”和地灯戏的传承模式,能够把像“咳子腔”这样稀有的民间音乐元素引入当地教育系统或者当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也许“咳子腔”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河南濒灭剧种唱腔艺术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冯建志,吴金宝,关莉主编.2005

[2]以字行腔[M].人民音乐出版社,应尚能著.1981

[3]河南曲剧音乐[M]. 河南人民出版社 ,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编, 1956

[4]简谈咳子戏的唱腔音乐[J].裴世虎.中国音乐学,1996

[5]豫南地灯戏初探[J].赵向欣.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9

[6]咳子戏现状调查[J].唐蕾.东方艺术(S2),2015.12

(指导老师: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罗立章副教授)

项目名称: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以新县地灯戏中的“咳子腔”为例,项目编号:y2019064。

作者简介:胡晓晗,女,1996年1月,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