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昌
摘 要 大学生公益性社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对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模糊、形式单一、影响力小、缺乏支持等困境,导致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亟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笔者选取高校大学生、公益社团组织者、基金会工作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自身参与公益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展与专业公益组织的合作、参加公益创业大赛等新思路。
关键词 高校 公益社团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07
New Idea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s Based on Practical Education
WANG Lechang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4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 is the main form and effective carrier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prac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of vague cognition, single form, small influence and lack of support, its role is limited, so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selected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ers of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staff of foundations to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in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practice, and put forward new ideas such as creating a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expanding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Keywords college; public welfare associations; practical education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校公益社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研究,对推动当前“四进四信”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在大学生参与公益社团实践的过程中,因缺乏支持和引导的长效机制,高校公益社团实践育人的作用发挥受到了限制。为此,立足高校公益社团,探索公益实践的长效育人机制,对激发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務的热情,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价值。
1 高校公益社团是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
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所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校中有59.7%的大学生参与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在各种类别的社团中,高校公益社团蓬勃涌现,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社团等。它们由大学生自发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以自己的热情、专业或一技之长来开展公益实践、服务社会,其活动涵盖了法律咨询、支教助学、普法宣传、环境保护等领域。特别是近年以来,公益社团的实践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实践形式得到不断拓展。
饱含公益热情、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成为高校公益社团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在公益活动中获得教育自我、增长才干的机会,同时还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实际帮助,从而使得参加公益社团、参与公益活动成为校园中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他们对公益事业的认知水平、参与程度和组织能力,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和反映。公益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思政课教学融入社团公益实践,可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推动其树立崇高的理想。
2 高校公益社团实践育人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人数及高校内部公益社团组织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公益理念在高校大学生中慢慢传递开来,然而大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面临的各种困境束缚了高校公益实践良性发展的脚步。为此,笔者选取山东省部分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新希望公益协会、青禾志愿者协会、雨希爱心社、红十字协会等具有代表性的5个公益社团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58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552份,有效率为98.9%。同时,笔者还对以上5个公益社团组织者、3位基金会项目官员、3位相关媒体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对8家基金会进行了电话访谈,并辅之以文献研究、实地观察等方法,希望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参与公益实践的经验,对高校公益社团开展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根据调查过程中的访谈结果及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公益实践面临的困境及相应的原因概括如下:
(1)大学生对公益实践缺乏清晰认知和坚定信念。在学者对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提到,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认同度低,缺乏主动意识。为此,笔者对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动机进行了调查,尽管大多数学生有投身公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仍41.07%的受访者是在学校的要求下才参与公益实践活动,他们对公益的认识是在学校政策的影响下形成的,只是服从学校安排参加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服务任务,属被动的、非自愿的,动力与活力明显不足,对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此外,在对如何认识公益实践活动意义的调查中,50%的受访对此认识消极,认为公益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觉得没必要开展。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公益实践活动缺乏清晰认知,认为开展公益实践只是学校的要求,对公益实践活动没有兴趣,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去做。
(2)公益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课余时间相冲突。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学生愿意参与公益实践活动,但由于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7.49%的受访者经常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时间只能在课余及寒暑假。而寒暑假时期大部分学生需要返乡,课余时间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大一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足;二、三年级后可供利用的时间相应减少。时间上的受限制性决定了大学生从事公益服务时间的短期性,并进一步影响到公益实践的社会效应。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在大学一年级积极参与公益社团及实践活动的学生,在高年级时逐渐退出。
(3)大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且趋于形式化。影响大学生公益实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形式单一和活动趋于形式化成为最主要原因。目前大学生公益性团队的主要服务项目为支教助学、扶老助残、社会建设、环保宣传及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方面,活动形式也集中在帮扶、支教、宣讲及志愿活动等。其中,临时性、一次性的志愿者占了很大比例,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创新的活动形式。
(4)实践效果不显著,难以满足被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目前,志愿服务型学生社团从志愿者主体来说,志愿者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提供的服务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存在着志愿者理想和现实错位、支援服务动机不纯、功利性强等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往往只凭着一腔热情和自身的感悟与了解做实践,没有深入调查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导致事倍功半,不能达成预期目标。以支教为例,大学生自身缺乏授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前往贫困地区学校短期支教并不能有效改善当地教学状况,反而可能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从所支教学校校长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需要能够长期支教、稳定的志愿者教师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图书等,而大学生很难为其提供这些帮助。
3 推进高校公益社团实践育人长效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的公益社团实践困境,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对社会现有公益发展新思路进行如下总结:
(1)创建高校公益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高校资源共享平台能更多地接触到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公益实践活动的质量,扩大组织影响力。例如,中国大学生公益论坛(CUPF)通过高校志愿者和社团领袖能力培训、构建发布活动动态及志愿者需求网络平台、组办不同类别公益社团交流活动、联合相关公益机构为高校学生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等方式,影响带动了部分地区公益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2)拓展与专业公益组织的合作。加强高校公益社团与国内专业公益组织的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的指导,还可解决经费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的困扰。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公益组织正在向着普通本科院校发展,包括ENACTUS(原SIFE赛扶团队)、JA团队、AIESEC团队等,这些公益组织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培训模式。以赛扶为例,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团,目前在山东共有14所合作高校,这些合作高校在赛扶的支持下涌现许多优秀公益案例。比如,山东财经大学Enactus(创行)将相关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纳入考虑,运用企业家的精神和商业模式,有效的帮助和引导需要帮助的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2015宜信-enactus“微金融,微动力”小微企业助力计划第四季中获得全国第一名,在2015沃尔玛女性助力计划专案中获得“全国优胜奖”。
(3)参加公益实践创意大赛。公益创意大赛平台日渐成为高校公益团队砥砺奋进的舞台。近年来,零点集团、联想集团等公司、企业先后支持中国大学生参加公益创意大赛或创业大赛,以此汇聚大学生的公益创意,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公益事業和梦想。友成基金会和南风窗合作的“调研中国”项目、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和《中国周刊》杂志社主办的实践项目、中国农业银行与《第一财经日报》发起的“角落阳光——大学生星火暖中华公益”项目、腾讯微爱校园行动等,都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通过比赛,大学生践行公益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平台提升自己,同时也解决了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筹款困难、宣传范围窄、缺乏公益组织支持等难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利和资质,让他们经历从设计项目到独立募集资金及实施活动的整个流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实训。
4 结语
社会应当重视青年公益精神的培养,积极接纳、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弘扬公益文化、锤炼公益品格、投身公益实践,为公益实践创造机会。通过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参与公益项目资助计划、拓展与专业公益组织的合作、参加公益创业大赛等措施能够增强高校公益社团的能力建设,而高校团委、社会公益组织、公益社团协作发展的运行模式能深度挖掘大学生公益实践成果,促进高校实践育人持续、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义哈,孙健,袁红艳,孙世强.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培育及现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02):47-49.
[2] 李博伟.高校公益社团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效能的实证研究[J].文教资料,2017(28):81-83.
[3] 谢静杨.大学生公益类社团发展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7(09):80-81.
[4] 尹玉力.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5] 祝方磊.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公益社团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
[6 赵润红.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5):135-136.
[7] 孙洪洋,严生.大学生公益社团长效发展机制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 潘洪涛.公益服务社团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功能及路径[J].文化学刊,2017(02):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