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2020-04-20 11:46张琴琳罗少松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思政教育

张琴琳 罗少松

摘    要: 互联网为人们获取资源提供更好的技术与平台支持,通过互联网可以搜集相关资源或者进行信息交流,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认知到互联网尽管起到多种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容易让人们出现某些错误的行为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继续推动教学改革的工作开展,将互联网技术合理运用到教育工作中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分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思政教育    互联网    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

引言

高校应该做好思政教育引导工作,通过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与情感态度。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关注到互联网起到的多重影响,从互联网视域下对当前思政教育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可知,当前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出现陈旧现象及教育思想出现较强的滞后性等,限制了思政教育工作取得的育人效果。所以高校应该对互联网进行辩证认知与客观认知,根据当前出现的思政教育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大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思想教育及行为引导。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内容出现陈旧现象,脱离于时代发展。

高校设置和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立足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和正确行为引导,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目标。但是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教育内容陈旧,脱离时代发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高校未能对思政教育进行客观认知,没有关注思政教育的引导价值,没有给学生高水准的教育引导。同时,高校选择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和当前时代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不能通过教材内容讲解对大学生进行高水准的思想教育,影响思政教育的最终质量。

第二,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大学生普遍具备创新意识及信息探究欲望,希望借助互联网搜集和发布信息内容。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出现陈旧的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提出的需求,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参与思政教育,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教育思想出现较强的滞后性,学生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围绕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和探究意识开展高水准的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参与思政教育。但是一些思政教育者未能对网络世界进行科学的认知,没有关注到青年群体的主流思想认知,仍然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开展思政教育[1],导致教育人员更新知识速度比较慢,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出现陈旧的现象。陈旧的思想观念已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限制思政工作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相同事物体现出不同的认知或者判断观点,具备不同的心理寄托。一些大学生喜欢追求新技术,立足新技术给人们打造更好的未来生活;一些学生喜欢二次元世界,在自己的空间进行人物造型装扮;一些学生对明星生活有着很强的向往,出现盲目追星等行为;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将精力投入游戏世界。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遇到各种信息或者思想,一些不良思想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认知造成负面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未能让大学生融入思政学习中。

研究得知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交流是快速的,大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内容搜集及发布。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对网络技术实施灵活性运用,以此在网络世界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对大学生开展高水准的思政教育,则应该关注他们的个体情况和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根据多种因素制定高水准的教育引导方案。但是对目前部分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知思政教育和时代发展出现脱节现象,教育方式单一,不能让大学生融入课程学习和思想教育引导中。

首先,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理论教育远远超出实践教育的现象,甚至一些学校不重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不能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与思想态度。这样的思政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没有打造高水准的知识探究平台,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和情感理解。再者,思政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围绕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2]。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力,不能结合国家发展和时代价值进行高水准的教育引导,难以让大学生参与思政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中。

二、高校在互联网视域下增强思政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需要结合具体时政内容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研究指出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教育内容陈旧的现象,脱离于时代发展,应该在互联网视域下对其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本文认为高校需要结合具体时政内容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从而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第一,高校应该根据当前教育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内容,科学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和现代教育需求的教材内容[3]。这样可以提高思政教育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有利于给大学生开展高水准的思政教育引导。同时,高校通過选择科学的思政教材能吸引大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探究的内在动力和兴趣,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思政学习。

第二,思政教师应该关注到大学生体现出的学习兴趣,立足兴趣特点合理融入时政内容给学生开展高水准的课堂教学,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研究指出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与共享,不愿意接受学科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和理论教育。基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探究兴趣,思政教师可以合理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将教学精力放在引导大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上。例如对大学生开展“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相关课堂教学,思政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还要围绕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学生们开展讨论,利于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思政教师一方面对课程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实施总结评价和情感教育,让大学生树立国家统一和热爱和平等优秀的价值品质。

(二)思政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合理改进教育思想的滞后性。

一些思政教育者未能对网络世界进行科学认知,也没有关注到青年群体的主流思想认知,仍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开展思政教育,导致教师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限制思政工作效率。基于这样的情况,本文认为思政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合理改进教育思想的落后性给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教育引导。给学生开展更优质的思政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及情感态度。

一方面,高校要给思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引导他们对专业教学进行深度研究。可以通过专题培训、主题交流及外出学习等方式对思政教师实施专业教学培养,提高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改变自身对互联网的看法,关注互联网对思政教育起到的作用及负面影响。帮助思政教师合理运用互联网获取专业知识,快速革新自身知识结构,以此合理改进教育思想的滞后性以开展更优质的教育指导。

(三)创新传统教学思维与教育引导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思政内容。

研究指出大学生具备比较强的探究意识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这一特点,重视对学生开展高水准的教育引导。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指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没有指导大学生对思政内容进行深度探究,限制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所以本文认为思政教师应该创新传统教学思维与教育引导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思政内容。

首先,思政教师要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理念,关注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比例。要想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进行充分学习和探索,思政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讲解,还要立足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知识认知与情感态度。例如对大学生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表现。这样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程度,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内涵及要求等内容的认知程度,增强理论教育获得的效果。同时,思政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雷锋月和法制教育宣传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认知和谐社会,感受到当前社会建设状态和需求,提高他们对以人为本和民主法治等内涵的认知。

其次,思政教师应该将合作学习、微课及情境创设等教学模式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打造高水准的知识探究平台[4]。因为上文研究指出思政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仍然以灌输教育为主,不能吸引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力,不能结合国家发展和时代价值进行高水准的教育引导,限制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思政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等教学方式实施更优质的课堂教学,吸引大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和实践运用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科教育的创新性和成效性。以“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课程教学为例,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基础及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小组划分,指导学生们围绕“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国执行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家发展情况谈谈你们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等话题进行合作讨论,增加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鼓励他们发散自身主观意识和想象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思政教师围绕大学生当前思想认知情况和开展主题讨论或者话题辩论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因为在网络世界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相同事物体现出不同的认知或者判断观点,同时具备不同的心理寄托。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遇到各种信息或者思想,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及行为认知造成负面影响,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基于这样的思想认知情况,思政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如何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怎样在网络世界中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等话题的讨论;组织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应不应该进行网络消费”等辩论,让大学生搜集资源并开展观点交流。通过这些教学工作的开展,思政教师可以改变之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引导学生们对课程知识进行主动性探索与情感理解。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出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作用,指导大学生对思政内容进行多角度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结语

高校应该对互联网进行辩证认知与客观认知,根据当前出现的思政教育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这样能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所以高校要结合具体时政内容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知识学习。同时,思政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合理改进教育思想的落后性,以给予学生更高層面的教育引导。此外,思政教师还应该创新传统教学思维与教育引导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思政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树荣,唐艳飞.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4):62-63.

[2]李振宇,陈晶晶.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4):15,17.

[3]张曦.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187.

[4]刘晓东.浅谈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路径[J].学园,2017(19):17,52.

通讯作者:罗少松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思政教育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程模式探析